[1] |
李振宇, 解焱. 中国外来入侵种[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184.
|
[2] |
徐海根, 强胜.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53-55.
|
[3] |
林贻卿, 谭芳林, 肖华山. 互花米草的生态效果及其治理探讨[J]. 防护林科技, 2008(3): 119-123.
|
[4] |
张秀玲. 米草属引入中国海岸带的利弊分析[J]. 生态学杂志, 2007, 26(11): 1878-1883.
|
[5] |
徐咏飞, 邹欣庆, 左平. 以互花米草为例讨论海洋物种入侵对海岸海洋环境的影响[J]. 河南科学, 2009,27(5): 609-612.
|
[6] |
杨东, 万福绪. 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的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 2014,40(2): 5-10.
|
[7] |
沈永明, 杨劲松, 曾华, 周勤. 我国对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海洋环境科学, 2008,27(4): 391-396.
|
[8] |
邓自发, 安树青, 智颖飙, 周长芳, 陈琳, 赵聪蛟, 方淑波, 李红丽. 外来种互花米草入侵模式与爆发机制[J]. 生态学报, 2006, 26(8): 2678-2686.
|
[9] |
王卿, 安树青, 马志军, 赵斌, 陈家宽, 李博. 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生物学、生态学及管理[J]. 植物分类学报, 2006,44(5): 559-588.
|
[10] |
吕芝香, 刘珍奇, 仲崇信. 互花米草幼苗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生长和溶质的积累[J].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2,10(10): 117-121.
|
[11] |
沈永明, 刘咏梅, 陈金站. 互花米草盐沼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J]. 海洋通报, 2003,22(6): 43-48.
|
[12] |
石福臣,鲍芳. 盐和温度胁迫对外来种互花米草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7,27(7): 2733-2741.
|
[13] |
古志钦, 张利权. 互花米草对持续淹水胁迫的生理响应[J].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4): 876-881.
|
[14] |
曹大正, 王银生, 张冬然, 顾立军,唐廷贵. 互花米草在吹填筑挡工程上的实验与应用[J]. 中国工程科学, 2005, 7(7): 14-23.
|
[15] |
肖德荣, 赵一鹤.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生态效应及其控制研究动态[J]. 西部林业科学, 2012,41(3): 114-118.
|
[16] |
李富荣, 陈俊勤, 陈沐荣, 虞依娜, 陈蕾伊, 李静, 彭少麟. 互花米草防治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 2007,16(6): 1795-1800.
|
[17] |
Anderson LWJ. Potential for sediment-applied acetic acid for control of invasive Spartina alterniflora[J]. J Aquat Plant Manage, 2007,45: 100-105.
|
[18] |
Wijte A, Gallagher JL. Effect of oxygen availability and salinity on early life history stages of salt marsh plant II. Early seeding development advantage of Spartina alterniflora over Phragmites australis (Poaceae)[J]. Am J Bot, 1996,83: 1343-1350.
|
[19] |
陈绿青. 不同盐度梯度下互花米草的分布及其无性扩散[J]. 青海农林科技, 2013(3): 19-22.
|
[20] |
曾小鲁. 实用生物学制片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18.
|
[21] |
陆静梅, 李建东.同种不同生态环境植物解剖结构比较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4(3): 100-103.
|
[22] |
Meyer CJ, Seago JL, Peterson CA.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the maturation of the endodermis and multiseriate exodermis of Iris germanica roots[J]. Ann Bot, 2009,103(5): 687-702.
|
[23] |
陆静梅, 张常钟, 张洪芹, 杨凤清. 单子叶植物耐盐碱的形态解剖特征与生理适应的相关性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4(2): 79-82.
|
[24] |
刘志华, 李建明. 盐生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特征[J]. 衡水学院学报, 1998,8(1): 86-88.
|
[25] |
朱桂才, 罗春梅. 淹水胁迫下禾本科植物解剖结构研究进展[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14(18): 166-167.
|
[26] |
辛华, 曹玉芳, 周启河, 吕瑞云. 山东滨海盐生植物根结构的比较研究[J].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0,28(5): 49-53.
|
[27] |
张风娟. 盐生植物耐盐结构的研究现状(综述)[J].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7(4):75-78.
|
[28] |
孔妤, 王忠, 顾蕴洁, 汪月霞. 植物根内通气组织形成的研究进展[J]. 植物学通报, 2008, 25(2): 248-253.
|
[29] |
刘穆. 种子植物形态解剖学导论[M]. 第5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1-168.
|
[30] |
蔡霞, 吴小琴, 周庆源, 林金星, 陈彤. 植物内皮层凯氏带及其在抗盐胁迫中的作用[J]. 电子显微学报, 2011,30(6): 533-540.
|
[31] |
肖雯, 张振霞, 贾恢先. 几种盐地植物根解剖结构的研究[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1998,33(1): 90-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