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于永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J].植物杂志, 1999(5): 4-11.
|
[2] |
张宏潮,刘先银.中国树木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
[3] |
杜道林,刘玉成,苏杰.茂兰喀斯特山地广东松种群结构和动态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 1996, 20(2): 159-166.
|
[4] |
杨沅志,张璐,陈北光,等.珍稀濒危植物广东松林的群落特征[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7(2): 70-73.
|
[5] |
夏杰,张璐,陈北光,等.南岭广东松林植物区系及生态特征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7(2): 78-82.
|
[6] |
王厚麟,缪绅裕,邓敏,等.广东乐昌杨东山-十二渡水保护区广东松群落的特征[J].生态科学, 2007, 26(2): 115-119.
|
[7] |
黄练忠,张尚坤,陈进,等.东莞银瓶山森林公园广东松+红花荷群落的基本特征[J].广东林业科技, 2011, 27(5): 13-18.
|
[8] |
王献浦,李信贤.广西环江县石灰岩山地广东松林群落学特点的研究[J].植物研究, 1989, 9(3): 77-86.
|
[9] |
王发国,张荣京,邢福武,等.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特有及珍稀濒危植物与保育[J].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7, 25(3): 303-309.
|
[10] |
李林初,钱吉.两种中国特有松属植物核型的研究兼论松属的系统位置[J].云南植物研究, 1993, 15(1): 47-56.
|
[11]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第7卷[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8.
|
[12] |
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中国森林[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
[13] |
贵州植物志编委会.贵州植物志:第1卷[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
[14] |
钱伟长.广东植物志:第4卷[M].广东: 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
|
[15]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海南植物志: 第1卷[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4.
|
[16] |
彭少麟,陈万成.广东珍稀濒危植物[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
|
[17] |
广东省植物研究所.广东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
[18] |
覃海宁,刘演.广西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
[19] |
罗仲春.波新宁植物[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
[20] |
邢福武.中国的珍稀植物[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
[21] |
张奠湘,李世晋.南岭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22] |
邢福武,陈红锋,王发国,等.南岭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
[23] |
温远光,和太平,谭伟福.广西热带和亚热带山地的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
[24] |
杨道德,庾庐山,喻勋林,等.湖南东安舜皇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
[25] |
邹凤玲,朱燕君.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数据集[DB].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http://new-cdc.cma.gov.cn:8081/home.do
|
[26] |
孟庆香,刘国彬,杨勤科.基于GIS的黄土高原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J].水土保持研究, 2012, 17(1): 10-14.
|
[27] |
Kira T.On the altitudinal arrangement of climatic zone in Japan[J].Kanti-Nougaku, 1948, 2: 143-147.
|
[28] |
Holdridge L R.Life Zone Ecology[M].Costa Rica: Tropical Science Center, 1967.
|
[29] |
徐文铎.吉良的热量指数及其在中国植被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 1985(3): 35-39.
|
[30] |
王娟,倪健.中国北方温带地区5种锦鸡儿植物的分布模拟[J].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1): 12-24.
|
[31] |
倪健,宋永昌.中国青冈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J].植物学报, 1997, 39(5): 451-460.
|
[32] |
苏建荣,张志钧,邓疆,等.云南红豆杉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关系[J].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5): 510-515.
|
[33] |
洪必恭,李绍珠.江苏主要常绿阔叶树种的分布与热量关系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 1981, 23(2): 105-110.
|
[34] |
Yim Y J.Distribution of forest vegetation and climate in the Korean peninsula(Ⅲ),distribution of tree species along the thermal gradient[J].Jap J Ecol, 1977, 27: 177-189.
|
[35] |
张新时.植被的PE(可能蒸散)指标与植被-气候分类(三): 几种主要方法与PEP程序介绍[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3, 17(2): 97-109.
|
[36] |
薛丽芳,王春林,申双和.奥北南岭精细化气候资源分布及区划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 2011, 32(S1): 178-183.
|
[37] |
杨汝荣.南岭山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与区域环境安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0, 22(2): 199-203.
|
[38] |
方精云,朱江玲,王少鹏,等.全球变暖、碳排放及不确定性[J].中国科学, 2011, 54: 1458-1468.
|
[39] |
Fang J Y,Song Y C,Liu H Y,Piao S L.Vegetation-climate relationship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division of vegetation zone in China[J].Acta Botanica Sinica, 2002, 44(9): 1105-1122.
|
[40] |
周瑞.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研究[D].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9.
|
[41] |
吕佳佳,吴建国.气候变化对植物及植被分布的影响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 32(6): 85-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