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最新录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栏目
目录 封面 刊出日期: 2025-06-29       2025年, 第43卷, 第3期
系统与进化
摘要:

菱属(Trapa)植物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水生作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菱属植物果壳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癌和抗氧化作用。本研究选取菱属7个代表性物种,包括1个栽培种南湖菱(T. acornis Nakano)和6个野生种:细果野菱(T. maximowiczii Korsh.)、四角菱(T. quadrispinosa Roxb.)、菱(T. bispinosa Roxb.)、东北菱(T. manshurica Flerow)、科热夫尼科夫菱(T. kozhevnikovirum Pshennikova)和丘角菱(T. japonica Flerow),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对其果壳提取物进行广靶向次生代谢产物谱测定,分析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物种差异;同时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构建系统发育树,对菱属7个物种的果壳次生代谢产物及其亲缘关系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7个物种的果壳提取物中共检测到273种代谢成分,不同物种果壳次生代谢产物谱差异显著,物种内部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不同物种次生代谢产物的热聚类图与叶绿体全基因组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基本吻合,说明菱属物种间亲缘关系越近,其果壳中的次生代谢物成分和含量越相近。

摘要:

本研究采用二代测序技术获得了丽江铁杉(Tsuga forrestii Downie)和云南铁杉(T. dumosa Eichler)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它们的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丽江铁杉和云南铁杉叶绿体全基因组大小分别为120 520 bp和121 010 bp,GC含量分别为38.10%和38.19%,均注释到104个基因,其中包括71个蛋白编码基因,29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丽江铁杉和云南铁杉叶绿体基因组中分别鉴定到23个和27个简单重复序列,44个和32个串联重复序列单元。密码子偏好性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铁杉与丽江铁杉中共有30个高频密码子,同义密码子使用度最高的为编码精氨酸(Arg)的AGA,最低的是编码丙氨酸(Ala)的GCG。基于21种松科植物和2个外类群的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分析结果,显示松科被分为两大分支,与铁杉属(Tsuga)亲缘关系最近的为长苞铁杉属(Nothotsuga),所有铁杉属植物构成了一个单系群,丽江铁杉与日本铁杉(T. sieboldii Carrière)亲缘关系最近。最后,本研究还发现铁杉属与长苞铁杉属accD基因中部区域出现了很多串联重复序列单元。研究结果说明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可以用于重建铁杉属的系统发育关系。

生态与生物地理
摘要:

本研究以大九湖湿地23种常见植物的叶片高光谱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多物种原始光谱的比较分析,借助Savitzky-Golay滤波、一阶导数变换(FD)、多元散射校正(MSC)等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光谱特征参数分析,探究物种独有的光谱特征及其种间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不同物种的光谱进行聚类判别,以揭示物种光谱的种间识别能力。结果显示:(1)原始光谱反射特征符合典型湿地植被光谱规律,大部分物种在近红外波段存在明显差异,光谱处理变换通过提取特征波段位置信息,有利于突出种间差异;(2)光谱特征参数与植被生化特性密切相关,“三边”参数的提取可以有效地识别植物的光谱差异,从而更好地区分物种;(3)经FD和MSC预处理后的光谱PLS-DA模型的平均判定系数达0.548,显示出较强的判别解释力,但不同物种的分类精度差异显著。综上,本研究深化了对湿地植被光谱参数-理化特性关系的理解,验证了利用高光谱遥感进行物种分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后续湿地植被的动态监测和合理管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摘要:

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改变土壤微环境、释放根际分泌物等多种途径调控湿地土壤的氮转化过程。为明确植被特征对土壤氮转化过程速率及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本研究在青藏高原选取26个典型湿地采集了根际土和裸土样品,测定了土壤净氮矿化速率(NMR)、潜在硝化速率(PNR)、净硝化速率(NNR)、潜在反硝化速率(PDR)、背景反硝化速率(UDR)以及N2O产生速率,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得土壤微生物gdhA、amoA、norB和16S rRNA基因的绝对丰度。结果显示:(1)根际土的PNR显著低于裸土,而NMR和PDR显著高于裸土。根际土的gdhAamoAnorB和16S rRNA基因丰度均显著高于裸土。(2)NMR与植物地上生物量和比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总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NR与植被Simpson指数呈显著正相关,NNR与叶片总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UDR与植被Pielou指数呈显著正相关。(3)植物生物量直接影响土壤氮矿化,并可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间接调控氮矿化过程。植物生物量和功能性状可通过土壤理化性质间接调控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研究结果说明,植被对土壤氮转化速率及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有一定调控作用,植物应作为重要生物因素纳入高寒湿地氮转化驱动机制研究和湿地氮素管理中。

摘要:

本文以川西亚高山区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 Burkill)和岷江冷杉(Abies fargesii var. faxoniana (Rehder & E. H. Wilson) T. S. Liu)为主要建群种的典型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对1 hm2样地内的核心区域进行每木调查,利用点格局分析法探究乔木层3个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并分析林木个体分布与土壤持水能力间的联系。结果显示:(1)乔木层中,红桦、岷江冷杉以及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的相对优势度较高。其中,红桦种群为衰退型,其大径级个体占比较高且无幼苗,而岷江冷杉种群为增长型,其小径级个体和幼苗较多,云杉及其幼苗占比均较少。(2)红桦、岷江冷杉、云杉和幼苗(岷江冷杉+云杉)在小尺度内均呈聚集分布,并随尺度增大趋向随机分布。(3)在小尺度上,岷江冷杉与云杉间更倾向于相互促进,并与红桦竞争资源。幼苗分别与岷江冷杉、云杉呈负相关,与红桦呈正相关,而随着尺度的增大,幼苗与3个主要树种均呈正相关。(4)红桦与土壤持水量间存在正效应。本研究为川西地区天然次生林的管理和生态恢复提供了参考。

摘要:

为填补云南西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对南捧河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保护区内设置30个调查样方(30 m×30 m),从物种组成、聚类分析、区系次生度、Jaccard相似性指数等方面来探讨群落特征。结果显示:(1) 30个样方共记录维管植物678种,隶属于128科372属;(2) 根据聚类结果,结合群落外貌和区系组成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将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划分为4个群落类型;(3) 华南石栎(Lithocarpus fenestratus (Roxb.) Rehder)+截头石栎(L. truncatus Rehd.)群落的受干扰程度较大,区系次生度最高;(4) 4种群落间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为极不相似和中等不相似。整体而言,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南捧河保护区内分布广泛,是保护区内面积最大的地带性植被,物种组成丰富,结构复杂,整体生态系统发展稳定。

摘要:

基于9个保护区184个乔木群落样方的调查结果,结合地形气候等数据,分析了地理距离和环境因子对鄂西北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群落β多样性与物种周转组分显著增加,且β多样性分解主要由周转组分构成。(2)偏Mantel分析结果显示,环境距离和地理距离与研究区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具有显著相关性。(3)MRM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子的贡献率高于地理距离,其中,乔木层植物中总体β多样性的地理距离贡献为7.15%,灌木层为3.76%,草本层为7.58%,均低于环境因子的贡献率。(4)邻体矩阵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of neighbor matrices,PCNM)的变差分解结果显示,乔木层植物中,β多样性总体和周转组分分别解释了14.66%和19.17%的变差,灌木层分别解释了10.93%和13.29%的变差,草本层分别解释了13.75%和18.98%。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共同影响鄂西北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格局,且前者影响更大。

生理与发育
摘要:

钼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本研究利用关键词“钼肥+小麦/玉米/花生/大豆+产量/品质”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中检索,收集并整理了2000-2021年发表的相关文献,采用Meta整合分析方法,探讨施用钼肥对粮食作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玉米(Zea mays L.))和豆科作物(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影响。结果显示:玉米、花生和大豆施用钼肥后平均增产12.72%,大豆增产效果最好,小麦无显著增产效果。3种作物的纯钼推荐用量分别为0~1、0.6~0.8和0.4~0.6 kg/hm2。钼肥对不同地区的花生均有显著增产效果,且华南地区的增产率最高;而在西部地区,钼肥对大豆的增产效果最好。2000年以来,钼肥对大豆的增产率逐年下降,而对花生的增产率则逐年上升。施用钼肥显著提高玉米、花生和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以及花生和大豆的脂肪含量。综上,钼肥的增产提质效果受作物种类、施用量、施用时期、种植地区等因素的影响,在生产中应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为我国农作物的增产提质提供保障。

ISSN 2095-0837

CN 42-1817/Q

主管: 中国科学院

主办: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湖北省植物学会

主编: 王青锋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