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2000年  第18卷  第5期

栏目
研究论文
摘要:
对由波兰小麦DNA注射到普通小麦鄂恩1号子房获得的D5代稳定遗传变异2个转化株系的种子醇溶蛋白,进行单向和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由外源DNA导入获得转化株系的变异,与其种子醇溶蛋白电泳图谱出现供体的某些组分和缺少受体的某些组分相印证。
摘要:
研究了柿树品种“禅寺丸”(2n=6x=90)的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形成过程。同源染色体配对和分离基本正常,中期构型为45,但出现拟多价体(次级配对)。观察发现了不减数分裂现象。不减数发生在第1次分裂,第2次分裂时可见2个n=90的子核。未减数子核在四分体期形成二分体,小孢子期形成大型花粉粒。观察结果提示了柿树多倍体由未减数配子受精产生的可能性。
摘要:
用光学显微镜对非洲狼尾草胚珠发育做了进一步观察,结果表明有如下几个特点:(1)珠孔区域的珠心细胞发生特化,膨大、伸长并进入珠孔,形成胚珠附器。(2)珠心表皮平周分裂产生周缘珠心组织。(3)珠孔由内珠被和腹侧外珠被构成。
摘要:
荆条(Vitex chinensis Mill.)花蜜腺属于淀粉型子房蜜腺,呈圆筒状环绕于子房的基部。蜜腺外观上无特殊结构,表面平滑。由分泌表皮和泌蜜组织组成,包括分泌表皮、气孔器、泌蜜薄壁组织和维管束。蜜腺和子房壁起源相同。花蕾膨大期,泌蜜组织细胞中产生大液泡;露冠期,泌蜜组织中形成维管束;花蕾初放期,分泌表皮细胞分化形成气孔器,无气孔下室,淀粉粒的积累在此期达到高峰;盛花期,蜜腺中已无淀粉粒,蜜腺通过气孔将蜜汁排出,开花前期到盛花期泌蜜量最大,以后逐渐减弱;花败期停止泌蜜。
摘要:
研究了分布于神农架南坡的珍稀植物群落的区系及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珍稀植物群落中有维管束植物126种,隶属于108属64科。其中,第一批珍稀保护植物9种,占神农架地区珍稀植物总数的27.3%,珍稀植物群落具温带特性。群落外貌以高位芽为主,占65.9%;叶以中型叶占优势,达62.7%;叶质以纸质为主,占84.1%;叶型以单型叶为主,为83.3%;叶缘以非全缘为主,占69.8%。群落垂直分层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根据重要值,珍稀植物群落可分为3种类型,连香树+涓毛绸李群落、珙桐+木姜子群落、涓毛绸李+地锦槭群落。不同珍稀植物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变化较小,均匀度值较高,表明珍稀植物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和群落发展的相对稳定性。
摘要:
在首先确定垂直带划分的原则后将佛坪自然保护区植被划分为落叶阔叶林带、中山小叶林带和亚高山针叶林带3个垂直带,各垂直带植被物种组成的区系、生活型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证实了这种划分的合理性。与邻近地区植被垂直带谱的比较表明,佛坪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垂直带谱与秦岭北坡有明显差异,表现为典型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域的植被景观,虽然基带以上各植被带暖温带特色很明显,但其植被属性应是北亚热带的。
摘要:
以浙江仙居俞坑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对该群落优势种群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是:各优势种群中常绿阔叶树种的大小级分布图的形状基本相似,种群存活曲线均表现为极显著的线性关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落叶树种拟赤杨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甜槠、青冈栎、红楠种群的分布格局均呈集群分布,木荷、虎皮楠种群的分布格局多为随机分布,拟赤杨呈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甜槠种群的幼苗、幼树的分布格局均呈集群分布,中树、大树呈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
摘要:
藤本植物是一类生活型特殊的非自然分类群,笔者从藤本植物的来源、类型、数量、性质等角度探讨了中国亚热带东部藤本植物的多样性特征。结果如下:1本区计有藤本植物58科、164属、611种(不包括蕨类藤本),分别占总被子植物科、属和种的29.1%、10.3%和9.6%,在种的丰富度上略高于温带森林区域(7%),而低于热带区域(19%);木质藤本占绝对优势,为72.3%,草质藤本占27.7%。2主要由含少量藤本的科、属组成,含5种以下的科占67.2%、属占82.9%;但藤本种类的数量集中在少数几个大科或属中,51.9%的藤本属于葡萄科和豆科等10个大科。3两性花类占60.6%,单性花类占34.7%(其中雌雄异株类占30.8%)和杂性花类占4.7%。4攀援类型分为4大类、9小类;缠绕类(Twining)占56.6%;卷曲类(Curling)占27.5%,又可分出叶柄卷曲类(PC)、卷须类(TC)和小枝卷曲类(BC)3小类;搭靠类(Hooking)占10.0%,又可分为枝搭类(BH)、钩搭类(HH)和刺搭类(TH)3小类;吸固类(Adhering)最少,仅占5.9%,也可分为不定根类(ARA)和吸盘类(AA)两小类。5藤本区系来源广泛,其中藤本属的分布区有13个类型;热带区系成分占明显优势为69.3%,温带成分占28.1%,特有分布类型占2.6%
摘要:
阐述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小气候特征与空旷地的差异,并分析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季风常绿阔叶林冠层顶部的太阳总辐射量年平均为3488.8MJ·m-2,由辐射强度和辐射总量计算出的反射率分别为10.5%、11.4%,年平均气温为19.9℃,此3项都比空旷地低,而年平均相对湿度高于空旷地,其值为87%;季风常绿阔叶林年蒸散力为987.50mm,湿润指数为0.96;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表层温度日变化不及空旷地显著;无论是季风常绿阔叶林,还是空旷地,土壤温度在春、夏季节自上而下逐步降低,在秋、冬季节自上而下逐步升高。
摘要:
研究了1996年4月至1997年7月肇庆星湖5个子湖泊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变化。在1996年4月至1997年7月6次采样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2种,其中绿藻门37种,其次为硅藻和蓝藻门,优势种有鼓藻、栅藻、衣藻、席藻、直链藻、多甲藻和裸藻等。大多数采样点年平均浮游植物密度为104个/L至105个/L,整个湖泊年平均密度为4.28×105个/L。星湖各子湖泊全年的总氮、总磷含量分别低于1mg/L和0.1mg/L,以叶绿素a、总氮、总磷、氨氮、COD和BOD为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TLI),除波海湖外均小于50。根据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结果,星湖的富营养化状况属于中营养化至富营养化之间,其中波海湖已达到富营养化水平,5个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由高至低依次为:波海湖、仙女湖、里湖、青莲湖、中心湖。
综合评述
研究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