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浏览排行

  • 最近一个月内用户统计排行(不含本月)
  • 半年内用户统计排行(不含本月)
  • 一年内用户统计排行(不含本月)
  • 两年内用户统计排行(不含本月)
  • 三年内用户统计排行(不含本月)
1
摘要:
植物叶片是连接植物与外界环境的重要桥梁,其功能性状变化受外界环境和系统发育的共同影响。充分了解不同环境下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化对探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叶片功能性状的类型及其功能意义,综述了影响叶片功能性状2个主要因素(环境因子和系统发育历史)的相关研究,探讨了叶片功能性状对植物适应环境的意义。最后,对叶片功能性状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2
摘要:
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在调控种子发育、种子休眠与萌发、抑制生长、促进落花落果、参与植物应对外界环境胁迫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ABA还能与其他植物激素(如生长素、乙烯等)互作进而精细调控植物根系的生长。本文以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Heynh)为主要对象,对近年来国内外在ABA调控植物根系生长方面的研究成果、ABA与其他植物激素(如GA等)互作调控根系生长及调控非生物逆境下根系发育的机理等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3
摘要:

UbiA膜结合型芳香族异戊烯基转移酶(Prenyltransferases,PT)可催化异戊烯基单元转移到芳香族母核上形成C-C(或C-O)键,在植物中参与合成重要的代谢产物,如泛醌、质体醌、叶绿素、生育酚等。植物中多种具有异戊烯基的芳香族次生代谢物也是该类酶作用的产物。异戊烯基的引入增加了天然产物结构多样性和生物活性。本文介绍了植物中UbiA家族的基本类型,归纳了57个已鉴定功能的与次生代谢物(类黄酮、香豆素、二苯乙烯等)合成相关的UbiA PTs底物选择性、催化特点及其与初生代谢相关PTs的系统发育关系,并对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的挖掘策略,以及利用微生物代谢工程定向合成活性异戊烯基化合物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4
摘要:

苏铁类(Cycads)植物是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且绝大部分处于濒危状态。本研究分析了南宁植物园苏铁分类园的28种苏铁类植物的叶(羽片)形态解剖特征和水分关系性状,同时收集79种热带亚热带森林乔木的叶性状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与被子植物相比,苏铁类植物的叶片较厚,饱和含水量(SWC)较高,耐失水能力(Ψtlp)较强,比叶面积(SLA)及气孔密度(SD)均较低。但两个类群的叶肉组织厚度(MT)差异不显著。(2)被子植物叶性状网络的边缘密度(Edge density)显著高于苏铁类植物,而直径、平均路径长度显著低于苏铁类植物。说明热带亚热带地区被子植物性状间的关联性更强,有利于高效利用有限资源。(3)与被子植物不同,苏铁类植物的SLA、Ψtlp均与SWC解耦,表明苏铁类植物可能更依赖于根系的水分吸收或茎的存储,而不是通过叶片的物理特性进行精细调节。

5
摘要:
植物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变是开花发育的关键,在合适的时间开花对植物的生长和繁衍极为重要,植物开花时间的调控对农业生产发展意义重大。植物开花是由遗传因子和环境因子协同调节的一个复杂过程。近年来,对不同植物开花调控的研究,特别是对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 Heynh.)的开花调控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已探明开花时间分子调控的6条主要途径分别是光周期途径、春化途径、自主途径、温度途径、赤霉素途径和年龄途径。各遗传调控途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开花调控网络。本文综述了模式植物拟南芥开花时间调控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共20页
  • 跳转
  •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