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2004年  第22卷  第4期

栏目
研究论文
摘要:
利用差异显示技术从烟草中分离到一个受乙烯利诱导表达的cDNA片段,结合RACE扩增技术获得该基因的全长序列。该全长cDNA共含1350个碱基,编码区有1170bp,通过GenBank同源性比较发现它与一条已知的烟草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MS1,EC2.5.1.6)的基因编码区存在90%的同源性,编码的氨基酸顺序96%同源,而在cDNA的5’及3’非编码区同源性很低,且有一些短片段的缺失。设计合适的引物分别对这两个SAMS基因进行RT-PCR分析表明,SAMS1基因受高温诱导表达增强,但不受甲基紫晶诱导的氧化胁迫及盐胁迫影响,而新分离到的这个基因(SAMS2)的表达同时受高温、甲基紫晶及高盐3种胁迫的诱导。
摘要:
在湖北武汉对3个转基因小麦品系连续2次进行了"中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田间栽培条件下,转基因小麦植株个体生长发育正常,但转基因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对照间存在差异;特别是小区产量与本地小麦品种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转基因小麦品系与其受体品系之间千粒重和小区产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组织化学和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能够稳定遗传,功能得到正确表达。
摘要:
以不同地区的3种15组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G.infleta、G.glebra)种子为材料,探讨RAPD分子标记在研究、鉴定甘草亲缘关系中的可行性。从5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个有效引物,9个引物共扩增出961条DNA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11条,占总扩增条带的84.4%。对扩增出来的961条DNA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组甘草植物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41,其中采自甘肃民勤野生甘草与采自新疆布尔津乌拉尔野生甘草遗传距离最小,为0.26;而采自内蒙古杭锦旗上海升袖的野生甘草与采自青海贵德的乌拉尔野生甘草遗传距离最大,为0.63。由RAPD聚类分析结果得出15组甘草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存在差异。
摘要:
在查阅文献和标本采集鉴定的基础上,确认湖北铁线莲属(ClematisL.)有37种14变种。对湖北铁线莲属的区系地理进行了分析。铁线莲属的分布中心在中国的亚热带地区,在中国范围内云南和四川分布的种类最多(包括变种),然后以此为中心向四周的分布逐渐减少。湖北铁线莲属大部分种类分布在鄂西山区。湖北铁线莲属的地理成分以中国特有分布为主,中国特有成分占湖北种类总数的68.6%。区系的性质是温带性的。根据毛茛科最原始的类群金莲花亚科Subfam.Helleboroideae起源中心的推测和铁线莲属古老类群的分布,推测铁线莲属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并以此解释湖北铁线莲属区系和周围省份铁线莲属区系的关系。
摘要: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湖泊是相对独立于鄱阳湖主体湖的一个区域,是国际重要湿地。1998年的特大洪水导致湖泊中水生植物的地上部分大量毁灭。通过1999年和2001年的植被调查,并与历史资料比较,探讨了特大洪水干扰后的植被恢复动态。结果表明,1999年湖泊水生植物的种类和生物量均低于干扰前的水平;2001年物种种类已经恢复,苦草(Vallisneriaspp.)和黑藻(Hydriallaverticillata)的生物量已超过干扰前的水平,但其它物种的生物量仍较低,尚处于恢复的初始阶段。据此推断,物种间恢复速度的差异主要与物种的无性繁殖方式有关。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湖泊的植被恢复不同于温带和其它亚热带的湖泊,不经历轮藻(Charaspp.)作为先锋优势种的阶段,苦草和黑藻可以作为先锋种首先在湖泊中恢复。这可能与鄱阳湖作为通江湖泊其水位频繁波动、轮藻不易定居有关。研究显示,洪水导致的水生植物生物量下降和物种数目减少只是短期现象,湖泊水生植物能在几年内恢复到干扰前的水平。
摘要:
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三峡库区消涨带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分析。TWINSPAN将122个样方分成19类,可归为4个植被型,分类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与环境梯度间的关系,并在DCA分布图上得到较好的验证。DCA分布图的对角线基本反映了水淹时间长短和土壤湿度高低,表明水淹时间和土壤湿度是该区域植物群落组成和空间分布的主要限制性影响因子。对消涨带不同部位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分布规律的分析为筛选耐水淹物种、进行三峡水库消涨带的植被恢复提供了物种参考。
摘要:
以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茎的11个解剖结构参数作为表型性状,对覆盖整个分布区域的居群进行部分抽样取样,研究了该物种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及其格局、表型性状的分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性状在居群间以及不同居群总体性状之间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63%的表型分化属居群内分化,37%为居群间地理差异引起的分化;居群内性状的变异程度与立地环境条件的分化程度一致;奉节以上居群相似程度较大,而以下居群相似程度则较小,并有独立分化的居群出现,这表明表型性状的多样性中心是在三峡河谷区域内,而不是在三峡以上的河谷区段。
摘要:
对兰科新种夏凤兰Cymbidium aestivumZ.J.LiuetS.C.Chen作了描述与绘图。此新种与冬凤兰Cymbidium dayanumRchb.f.相近,但花大,萼片长4.2~4.8cm;萼片与花瓣呈淡紫褐色;花苞片披针形,长1~1.5cm;唇瓣中裂片长度约为其全长的3/5,故甚易区别于冬凤兰。
摘要:
对毛玉兰新变种Yulania denudata(Desr.)D.L.Fuvar.pubescensD.L.Fu,T.B.ZhaoetG.H.Tian,var.nov.进行了描述。该变种具有离生单雌蕊密被短柔毛或疏被短柔毛,果密被淡灰色细疣点特征,与玉兰原变种Y.denudata(Desr.)D.L.Fuvar.denudata具有离生单雌蕊无毛,果褐色、具白色皮孔特征相区别。
摘要:
从污水中分离到一种螺旋藻新品系,并筛选到适合的培养基。藻体长1750μm,在适宜的条件下,藻体活跃地摆动和转动。其生活环境水质呈弱酸性和中性,盐度低,温度变化范围5~34℃,氮(N)、磷(P)浓度分别为4.53~4.96mg/L和0.39~0.48mg/L,达到超富营养化水平;培养试验表明,这种螺旋藻只适应在弱光下生长,与一般螺旋藻喜高温、高光、耐碱耐盐的特性显著不同。NH+4有利于这种螺旋藻的生长,是一种适合于在污水中生长的螺旋藻,有可能在水质净化方面得到应用。
摘要:
用多炔类化合物1-苯基-4-(3,4-亚甲二氧)-苯基丁二炔(简称化合物5)处理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愈伤组织,经紫外光(320~400nm)照射后,诱导细胞内形成氧化胁迫环境。利用生化酶学方法,测定几种保护酶系在氧化环境下的活性变化。发现经化合物5和照光处理后,可诱导激活细胞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而超氧化歧化酶(SOD)则表现为活性受抑制。以0.1~10mg/L的浓度处理,所测GST、GSH-Px和POD的照光诱导活性明显高于未经照光处理的活性。其中以10mg/L的浓度处理,照光所提高3种酶活性的百分率分别为10.47%、113.68%和166.68%。以1mg/L和10mg/L的浓度处理,照光对SOD的抑制百分率分别为50.25%和76.46%。测定结果表明:在外源光敏物质引起细胞内的氧化胁迫环境下,可激活细胞内保护酶的活性,用于抵御氧化逆境对细胞的损伤。而SOD则可能是化合物5光活化抑制稗草生长的生化作用靶标酶之一。
摘要:
研究了田间栽培和盆栽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在不同程度遮荫处理下的叶形态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栽培方式下的绞股蓝叶形态结构及光合特性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具体表现为叶形态结构受光照强度影响较大,与全日照相比,遮荫条件下叶面积增大,叶色深绿,叶片厚度以及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小,维管束不发达,表现出阴生叶的特点。同时,遮荫条件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高于全日照处理。这些特点表明,绞股蓝属于喜阴植物,遮荫处理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摘要:
将品质均一的油菜(Brassica napusL.)种子播在加入0、0.08、0.40、2.00和10.00μmol/L等不同浓度水杨酸的MS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结果表明,在MS培养基中添加水杨酸对油菜幼苗的侧根发生及内源生长素和脱落酸的含量有明显影响,其中添加0.40μmol/L水杨酸,油菜幼苗的侧根发生量比对照明显增多,侧根发生量比对照增加47.8%,油菜幼苗的茎叶和根部生长素含量都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而脱落酸含量则低于对照和其它处理。由此表明,水杨酸可能通过调节内源生长素和脱落酸含量变化,进而影响油菜幼苗侧根发生。
摘要:
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辣椒雄性不育杂种一代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间、花蕾、叶片中生化物质含量与农艺性状间关系的密切程度。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间关联度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株幅、株高、果长、结果数、单果质量、第一花节位、果宽和侧枝数,花蕾中生化物质含量与农艺性状间总体关联度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过氧化物酶活性、脱落酸、生长素、游离脯氨酸和玉米素,叶片中生化物质含量与农艺性状间总体关联度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活性、游离脯氨酸、脱落酸、生长素、玉米素和可溶性蛋白质。
摘要:
以体细胞杂种红桔+枳和红桔+粗柠檬、有性杂种Troyer枳橙和Swingle枳柚作砧木的耐湿脐橙(CitrussinensisOsbeck)2年生嫁接苗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砧木对苗木生长和叶片糖营养含量年变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桔+枳的生长势和花量明显地强于和大于其它砧木,红桔+粗柠檬的生长和花量表现介于2种有性杂种之间。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不同砧木间无显著差异,而不同砧木显著或极显著地影响叶绿素含量各指标。砧木影响叶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年变化动态的基本特征。在休眠期,红桔+枳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都高于2种有性杂种砧木,而红桔+粗柠檬则反之;在生长期,红桔+粗柠檬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表现出高于有性杂种砧木的趋势,而红桔+枳则介于2种有性杂种砧木之间。同时还重点讨论了2种体细胞杂种砧木的利用价值。
摘要:
以B5+0.5mg/LNAA+0.5mg/LBA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B5培养基中8种主要无机盐浓度对杜仲愈伤组织生长及绿原酸和总黄酮两种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0~5000mg/L范围内增加培养基中KNO3的含量有利于愈伤组织生长,B5培养基中当KNO3的浓度达到2/3时,绿原酸和总黄酮含量及产量最高;(NH4)2SO4以4/3原浓度时对愈伤组织生长量、总黄酮含量及产量最高,对绿原酸的含量则是其为原浓度的1/3时最高;MgSO4以2/3浓度对生长量及1/3浓度对绿原酸、总黄酮积累最高;NaH2PO4、CaCl2和MnSO4以原浓度的愈伤组织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最好;ZnSO4和FeSO4的原浓度愈伤组织的生长量最大,而1/3浓度的绿原酸和总黄酮含量最高。
技术与方法
摘要:
水稻中期染色体和DNA纤维制备是水稻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关键技术。目前,这两个技术还有很多不足,该研究建立了高效制备水稻中期染色体和DNA纤维的方法。该方法制备的染色体,分裂相多、杂质少、背景清晰、染色体分散且形态好,水稻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指数高达25%。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是制备DNA纤维的最大障碍,所以必须先提取细胞核,然后裂解细胞核释放出DNA纤维。在这个研究中,还建立了一个用刀切法分离细胞核,进而用SDS裂解核膜,用载玻片拖出DNA来制备水稻DNA纤维的方法。该方法制备的DNA纤维多呈平行的细线,背景清晰,伸展的程度均匀,适合于原位杂交。
研究简报
摘要:
以腐叶土为培养基质,对21种蕨类植物进行了孢子萌发和原叶体发育的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时期播种的同种蕨类的孢子,发育出原叶体和幼孢子体所历经的时间长短不同;2孢子萌发和配子体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约为15~24℃;3稀有蕨类的孢子萌发率低,而在野外能形成较大种群的蕨类的孢子萌发率高;4用GA3处理孢子可以促进萌发;5当原叶体上长出幼孢子体时,原叶体由大变小,由绿变黄,21种蕨类的原叶体都在幼孢子体上长出第3片叶时消失;6幼孢子体上长出的第1、2片叶在形态上与以后长出的叶不同;7孢子萌发需要光;81片原叶体尽管有多个颈卵器,但仅发育出1株幼孢子体;9利用腐叶土进行蕨类孢子繁殖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繁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