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29卷 第1期
摘要:
通过形态学方法将中国淡水藻种库一株编号为FACHB-329的甲藻鉴定为楯形多甲藻不等变种Peridinium umbonatum var.inaequale Lemmermann,并且描述了此甲藻所产生的孢囊形态。还对该藻的SSU和LSU rDNA序列进行测序,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也支持形态鉴定。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多甲藻属是多系起源的,本研究所用的多甲藻属类群可以形成两个大的分枝——Peridinium umbonatum类群形成的分枝和狭义多甲藻属类群(Peridinium sensu stricto)形成的分枝。并且形态学和分子数据都显示了P.umbonatum类群与狭义多甲藻属类群之间的差异。P.umbonatum类群形成的淡水单系类群虽然没有高度的自展支持但获得了不同的系统发育分析的支持,而狭义多甲藻属类群形成的单系类群获得了高度的支持。淡水多甲藻P.aciculiferum和P.wierzejskii则与海洋斯氏藻属关系密切。
通过形态学方法将中国淡水藻种库一株编号为FACHB-329的甲藻鉴定为楯形多甲藻不等变种Peridinium umbonatum var.inaequale Lemmermann,并且描述了此甲藻所产生的孢囊形态。还对该藻的SSU和LSU rDNA序列进行测序,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也支持形态鉴定。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多甲藻属是多系起源的,本研究所用的多甲藻属类群可以形成两个大的分枝——Peridinium umbonatum类群形成的分枝和狭义多甲藻属类群(Peridinium sensu stricto)形成的分枝。并且形态学和分子数据都显示了P.umbonatum类群与狭义多甲藻属类群之间的差异。P.umbonatum类群形成的淡水单系类群虽然没有高度的自展支持但获得了不同的系统发育分析的支持,而狭义多甲藻属类群形成的单系类群获得了高度的支持。淡水多甲藻P.aciculiferum和P.wierzejskii则与海洋斯氏藻属关系密切。
摘要:
在光学显微镜下研究了湖北产紫堇属(Corydalis DC.)15种及2变型的种子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其种子小,近圆形、扁圆形或肾形,黑色或深棕色,具油质体。油质体帽状、扇形、条形或不规则,紧贴种子表面或分离。根据种子表面形态,种子可分为4种类型:(1)表面光滑,如大叶紫堇(C.temulifolia Franch.)、川东紫堇(C.acuminata Franch.)、巴东紫堇(C.hemsleyana Franch.ex Prain)、北岭黄堇(C.fargesii Franch.)、鄂西黄堇(C.shennongensis H.Chuang)和小药八旦子(C.caudata(Lam.)Pers.);(2)表面具刺或疣状突起,如阜平黄堇(C.wilfordii Regel)、小花黄堇(C.racemosa(Thunb.)Pers.)、地锦苗(C.sheareri S.Moore)和珠芽地锦苗(C.sheareri S.Moore f.bulbillifera Hand.-Mazz.);(3)表面具凹点状印痕,如刻叶紫堇(C.incisa(Thunb.)Pers.)、紫堇(C.edulis Maxim.)、地柏枝(C.cheilanthifolia Hemsl.)、蛇果黄堇(C.ophiocarpa Hook.f.et Thoms.)、北越紫堇(C.balansae Prain)和延胡索(C.yanhusuo(Y.H.Chou et C.C.Hsu)W.T.Wang ex Z.Y.Su et C.Y.Wu);(4)表面具凹点状印痕,并被有疣状突起,如伏生紫堇(C.decumbens(Thunb.)Pers.)。种子大小、形状和表面形态以及油质体形态在种内相对稳定,对一些物种的划分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在光学显微镜下研究了湖北产紫堇属(Corydalis DC.)15种及2变型的种子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其种子小,近圆形、扁圆形或肾形,黑色或深棕色,具油质体。油质体帽状、扇形、条形或不规则,紧贴种子表面或分离。根据种子表面形态,种子可分为4种类型:(1)表面光滑,如大叶紫堇(C.temulifolia Franch.)、川东紫堇(C.acuminata Franch.)、巴东紫堇(C.hemsleyana Franch.ex Prain)、北岭黄堇(C.fargesii Franch.)、鄂西黄堇(C.shennongensis H.Chuang)和小药八旦子(C.caudata(Lam.)Pers.);(2)表面具刺或疣状突起,如阜平黄堇(C.wilfordii Regel)、小花黄堇(C.racemosa(Thunb.)Pers.)、地锦苗(C.sheareri S.Moore)和珠芽地锦苗(C.sheareri S.Moore f.bulbillifera Hand.-Mazz.);(3)表面具凹点状印痕,如刻叶紫堇(C.incisa(Thunb.)Pers.)、紫堇(C.edulis Maxim.)、地柏枝(C.cheilanthifolia Hemsl.)、蛇果黄堇(C.ophiocarpa Hook.f.et Thoms.)、北越紫堇(C.balansae Prain)和延胡索(C.yanhusuo(Y.H.Chou et C.C.Hsu)W.T.Wang ex Z.Y.Su et C.Y.Wu);(4)表面具凹点状印痕,并被有疣状突起,如伏生紫堇(C.decumbens(Thunb.)Pers.)。种子大小、形状和表面形态以及油质体形态在种内相对稳定,对一些物种的划分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摘要: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13种(含1变种)21居群葱属(Allium L.)植物进行了细胞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类群的染色体基数为7、8和11,核型的类型为2A、2B和3A型,并且存在2倍体、3倍体和4倍体。主要讨论了葱属根茎组(Sect.Rhizirdium G.Don)部分类群的核型分化和进化机制,高山韭(A.sikkimense Baker)和多星韭(A.wallichii Kunth)的细胞地理学,以及B染色体的多态性及其在生境上的适应意义。最后在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细胞分类学研究结果,对葱属植物的核型进化形成了如下认识:(1)该属植物的原始染色体基数为8,其他基数的类群是由基数为8的类群进化而来的;(2)葱属植物在核型类型的进化上存在两条路线:基数为7的类群核型进化趋势为2A→2B→2C,而基数为8的类群的核型进化趋势为1A→2A→2B→2C;(3)多倍化是葱属植物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13种(含1变种)21居群葱属(Allium L.)植物进行了细胞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类群的染色体基数为7、8和11,核型的类型为2A、2B和3A型,并且存在2倍体、3倍体和4倍体。主要讨论了葱属根茎组(Sect.Rhizirdium G.Don)部分类群的核型分化和进化机制,高山韭(A.sikkimense Baker)和多星韭(A.wallichii Kunth)的细胞地理学,以及B染色体的多态性及其在生境上的适应意义。最后在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细胞分类学研究结果,对葱属植物的核型进化形成了如下认识:(1)该属植物的原始染色体基数为8,其他基数的类群是由基数为8的类群进化而来的;(2)葱属植物在核型类型的进化上存在两条路线:基数为7的类群核型进化趋势为2A→2B→2C,而基数为8的类群的核型进化趋势为1A→2A→2B→2C;(3)多倍化是葱属植物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摘要: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囊瓣木(Saccopetalum prolificum)和刺果番荔枝(Annona muricata)花器官的形态发生过程。刺果番荔枝和囊瓣木花被片均为3轮,其中刺果番荔枝内轮花被片数目为3枚、5枚或7枚。囊瓣木花原基最初为圆锥形,最外轮3枚花被片很快发生,之后中、内轮花被片原基连续发生,3轮花被片互生。此时花原基为六边形。花被片分化完成时,圆球形雄蕊原基沿六边形花原基的6个边螺旋向心发生,最终近轮状排列于花原基上。刺果番荔枝的雄蕊较多(约1000枚),首先在中轮花被片所对的花原基边缘发生,之后大量雄蕊螺旋状发生。心皮分化的早期阶段,与雄蕊原基很相似,当心皮数目逐渐增多时,不能分辩出发生的顺序。成熟花中,心皮和雄蕊全都被毛覆盖,毛具有粘住传粉滴的作用。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囊瓣木(Saccopetalum prolificum)和刺果番荔枝(Annona muricata)花器官的形态发生过程。刺果番荔枝和囊瓣木花被片均为3轮,其中刺果番荔枝内轮花被片数目为3枚、5枚或7枚。囊瓣木花原基最初为圆锥形,最外轮3枚花被片很快发生,之后中、内轮花被片原基连续发生,3轮花被片互生。此时花原基为六边形。花被片分化完成时,圆球形雄蕊原基沿六边形花原基的6个边螺旋向心发生,最终近轮状排列于花原基上。刺果番荔枝的雄蕊较多(约1000枚),首先在中轮花被片所对的花原基边缘发生,之后大量雄蕊螺旋状发生。心皮分化的早期阶段,与雄蕊原基很相似,当心皮数目逐渐增多时,不能分辩出发生的顺序。成熟花中,心皮和雄蕊全都被毛覆盖,毛具有粘住传粉滴的作用。
摘要:
对兰科新种深圳拟兰(Apostasia shenzhenica Z.J.Liu&L.J.Chen)作了描述和绘图。该新种产中国广东南部,与多枝拟兰(A.ramifera S.C.Chen&K.Y.Lang)和日本拟兰(A.nipponica Masamune)相近,但本新种的根生有块根;退化雄蕊明显长于花柱,而且上部约1/3不贴生于花柱,可以区别。
对兰科新种深圳拟兰(Apostasia shenzhenica Z.J.Liu&L.J.Chen)作了描述和绘图。该新种产中国广东南部,与多枝拟兰(A.ramifera S.C.Chen&K.Y.Lang)和日本拟兰(A.nipponica Masamune)相近,但本新种的根生有块根;退化雄蕊明显长于花柱,而且上部约1/3不贴生于花柱,可以区别。
摘要:
根据黑穗薹草组植物的外部形态、细胞染色体特征与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结合地质历史事件推测了黑穗薹草组Sect.Racemosae G.Don.的起源、进化和迁移等问题。推测黑穗薹草组可能在早第三纪的始新世起源于我国的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可能的迁移路径为:由起源中心向北部迁移至欧洲、中亚、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并通过格陵兰岛和白令陆桥到达北美洲地区;经过第四纪冰川后,一些分布于北美洲的物种又通过白令陆桥回迁到亚洲东部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最终形成该组植物的现代分布格局。
根据黑穗薹草组植物的外部形态、细胞染色体特征与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结合地质历史事件推测了黑穗薹草组Sect.Racemosae G.Don.的起源、进化和迁移等问题。推测黑穗薹草组可能在早第三纪的始新世起源于我国的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可能的迁移路径为:由起源中心向北部迁移至欧洲、中亚、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并通过格陵兰岛和白令陆桥到达北美洲地区;经过第四纪冰川后,一些分布于北美洲的物种又通过白令陆桥回迁到亚洲东部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最终形成该组植物的现代分布格局。
摘要:
采用染色体压片技术对云贵高原17个多星韭居群,共412株个体进行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研究。结合已有的细胞学资料,对云贵高原多星韭多倍体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9个二倍体居群、6个二倍体与四倍体混生居群分布于云南中部至西北部,12个四倍体居群分布于整个云贵高原。二倍体除香格里拉d和保山居群核型类型为3A型外,其余均为2A型,四倍体除会泽和赫章居群为2 B型外,其余均为2A型。云南西北部四倍体核型不对称指数低于其它分布区,推测该地区四倍体可能起源较早。多星韭二倍体与四倍体核型类型和形态并无明显差异,表明多星韭四倍体可能为同源多倍体。
采用染色体压片技术对云贵高原17个多星韭居群,共412株个体进行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研究。结合已有的细胞学资料,对云贵高原多星韭多倍体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9个二倍体居群、6个二倍体与四倍体混生居群分布于云南中部至西北部,12个四倍体居群分布于整个云贵高原。二倍体除香格里拉d和保山居群核型类型为3A型外,其余均为2A型,四倍体除会泽和赫章居群为2 B型外,其余均为2A型。云南西北部四倍体核型不对称指数低于其它分布区,推测该地区四倍体可能起源较早。多星韭二倍体与四倍体核型类型和形态并无明显差异,表明多星韭四倍体可能为同源多倍体。
摘要:
采用方差比率法(VR)、X2检验、无中心指数等方法对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3个群落进行了群落物种间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群落内物种的总体关联均表现为不显著的负关联性;北温泉群落6个主要物种的15个种对中有7个正关联,8个负关联;鸡公山群落8个主要物种的28个种对中有11个正关联,16个负关联,1个相对独立的关系;东温泉群落4个主要物种的6个种对中2个正关联,4个负关联。这反映了整个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与生境片断化是密切相关的。种对间的关联性表明缙云卫矛与慈竹间显示出较强的正关联性,这表明缙云卫矛的生长需要慈竹为其提供适宜的生境。
采用方差比率法(VR)、X2检验、无中心指数等方法对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3个群落进行了群落物种间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群落内物种的总体关联均表现为不显著的负关联性;北温泉群落6个主要物种的15个种对中有7个正关联,8个负关联;鸡公山群落8个主要物种的28个种对中有11个正关联,16个负关联,1个相对独立的关系;东温泉群落4个主要物种的6个种对中2个正关联,4个负关联。这反映了整个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与生境片断化是密切相关的。种对间的关联性表明缙云卫矛与慈竹间显示出较强的正关联性,这表明缙云卫矛的生长需要慈竹为其提供适宜的生境。
摘要:
采用超薄平板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对湖北西部药用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4种变型进行了等位酶遗传变异的初步分析。在6个酶系统共检测到17个清晰位点和37个等位基因,其中多态位点11个,位点最大等位基因数为4,位点Acp-4和Prx-2的等位基因表现出变型特异性。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天麻在物种水平维持着较高遗传多样性,平均多态位点比率P=56.3%,每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2.1,平均预期杂合度He=0.222;但其变型水平遗传多样性较低(P=42.2%,A=1.7,He=0.146),其中乌天麻遗传多样性最高,药天麻最低。天麻变型间遗传分化系数(GST)达0.3595,平均基因流(Nm)仅为0.4450,说明天麻变型间遗传分化较大,缺乏基因交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天麻居群以变型为单元优先聚类而非地域优先聚类,揭示各天麻变型在遗传上是相对独立的进化显著单元,支持天麻种内变型的划分。红天麻与乌天麻两变型最为近缘,火天麻与药天麻两类群有着较近的遗传关系。
采用超薄平板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对湖北西部药用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4种变型进行了等位酶遗传变异的初步分析。在6个酶系统共检测到17个清晰位点和37个等位基因,其中多态位点11个,位点最大等位基因数为4,位点Acp-4和Prx-2的等位基因表现出变型特异性。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天麻在物种水平维持着较高遗传多样性,平均多态位点比率P=56.3%,每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2.1,平均预期杂合度He=0.222;但其变型水平遗传多样性较低(P=42.2%,A=1.7,He=0.146),其中乌天麻遗传多样性最高,药天麻最低。天麻变型间遗传分化系数(GST)达0.3595,平均基因流(Nm)仅为0.4450,说明天麻变型间遗传分化较大,缺乏基因交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天麻居群以变型为单元优先聚类而非地域优先聚类,揭示各天麻变型在遗传上是相对独立的进化显著单元,支持天麻种内变型的划分。红天麻与乌天麻两变型最为近缘,火天麻与药天麻两类群有着较近的遗传关系。
摘要:
麻风树(Jatropha curcas)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能源植物之一。本研究针对来自全国6省区的219份麻风树种质资源,应用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了初步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公共数据库中的所有序列设计出了20对SSR及4对eSSR引物,这些引物均能很好地扩增麻风树DNA片段。在上述24个SSR标记中,有8个(33.33%)探测到麻风树群体的DNA多态性。这24个SSR标记共扩增出36个位点,平均每个标记扩增1.5个位点,其中12个(33.33%)位点显现出多态性。这表明中国麻风树是一个具有中等SSR多态性水平的物种,其多态百分率为33.3%。
麻风树(Jatropha curcas)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能源植物之一。本研究针对来自全国6省区的219份麻风树种质资源,应用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了初步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公共数据库中的所有序列设计出了20对SSR及4对eSSR引物,这些引物均能很好地扩增麻风树DNA片段。在上述24个SSR标记中,有8个(33.33%)探测到麻风树群体的DNA多态性。这24个SSR标记共扩增出36个位点,平均每个标记扩增1.5个位点,其中12个(33.33%)位点显现出多态性。这表明中国麻风树是一个具有中等SSR多态性水平的物种,其多态百分率为33.3%。
摘要:
应用PCR的技术从质粒pAIFN中扩增人干扰素α-2b(Human interferon α-2b,HuIFN α-2b)编码基因,将其连接到pBI121双元载体构建植物真核表达载体pBIFN;用冻融法将该载体转染根癌农杆菌LBA4404;并用叶盘浸染法转化烟草叶片,经转化的烟草叶片的组织培养,诱导愈伤获得再生植株。通过应用PCR,RT-PCR,Wes-tern blot和WISH/VSV方法检测获得的烟草再生植株,结果表明HuIFN α-2b基因已成功整合进烟草核基因组并表达出具有活性的HuIFN α-2b蛋白。本文对HuIFN α-2b基因在烟草核系统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在烟草叶绿体系统中该基因的表达研究奠定了基础。
应用PCR的技术从质粒pAIFN中扩增人干扰素α-2b(Human interferon α-2b,HuIFN α-2b)编码基因,将其连接到pBI121双元载体构建植物真核表达载体pBIFN;用冻融法将该载体转染根癌农杆菌LBA4404;并用叶盘浸染法转化烟草叶片,经转化的烟草叶片的组织培养,诱导愈伤获得再生植株。通过应用PCR,RT-PCR,Wes-tern blot和WISH/VSV方法检测获得的烟草再生植株,结果表明HuIFN α-2b基因已成功整合进烟草核基因组并表达出具有活性的HuIFN α-2b蛋白。本文对HuIFN α-2b基因在烟草核系统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在烟草叶绿体系统中该基因的表达研究奠定了基础。
摘要:
经胚抢救获得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Eru CMS)与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L.)种间杂种,前期经过流式细胞仪、柱头染色体数目、花粉活力等分析获得一些真杂种。利用电泳法,对真杂种植株的3种同工酶(SOD、EST、COD)和蛋白质进行详细分析,了解了杂种与亲本的同工酶和蛋白质的特性差异。结果表明,杂种与亲本之间的同工酶和蛋白质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杂种的SOD、COD的酶带表现为偏父本甘蓝型;杂种的EST的酶带表现为偏母本油菜型;杂种的蛋白质电泳表现为不仅具有双亲的特征蛋白带,也有其自身特征蛋白带。
经胚抢救获得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Eru CMS)与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L.)种间杂种,前期经过流式细胞仪、柱头染色体数目、花粉活力等分析获得一些真杂种。利用电泳法,对真杂种植株的3种同工酶(SOD、EST、COD)和蛋白质进行详细分析,了解了杂种与亲本的同工酶和蛋白质的特性差异。结果表明,杂种与亲本之间的同工酶和蛋白质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杂种的SOD、COD的酶带表现为偏父本甘蓝型;杂种的EST的酶带表现为偏母本油菜型;杂种的蛋白质电泳表现为不仅具有双亲的特征蛋白带,也有其自身特征蛋白带。
摘要:
分析了三年生丹参不同季节营养器官中几种有效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丹参地上部分丹参素、原儿茶醛和咖啡酸的含量在整个生长季节中显著高于根的;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的含量除8月份达到最高和最低外,其他月份差异不显著;(2)6~8月地上部分的5种水溶性酚酸类成分的含量均显著变化,而根中除咖啡酸在6月积累较低外,其它酚酸在整个生长季节的积累量变化不明显;(3)在整个生长季节,根系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含量变化不显著,而二氢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总体来说,三年生丹参秋季采挖为宜,其地上部分水溶性成分含量较大,值得进一步开发。
分析了三年生丹参不同季节营养器官中几种有效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丹参地上部分丹参素、原儿茶醛和咖啡酸的含量在整个生长季节中显著高于根的;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的含量除8月份达到最高和最低外,其他月份差异不显著;(2)6~8月地上部分的5种水溶性酚酸类成分的含量均显著变化,而根中除咖啡酸在6月积累较低外,其它酚酸在整个生长季节的积累量变化不明显;(3)在整个生长季节,根系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含量变化不显著,而二氢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总体来说,三年生丹参秋季采挖为宜,其地上部分水溶性成分含量较大,值得进一步开发。
摘要:
为研究海南省现有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的资源特点、资源量和分布情况,对海南省现有资源进行了调查。采集样品的含油部位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其含油量,并用碱催化法进行脂肪酸甲酯化。运用相关计算公式和"DPS数据处理系统"对各组分进行数据计算与分析,在第一年度数据基础上,按照生物柴油能源植物初步评价标准,筛选出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共计30科、47属、59种(含2变种),其中,罗志藤(Stixis suaveolens)和海南崖豆藤(Millettia pachyloba)是按此评价标准筛选新增加的种。分析了海南省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的资源及其分布特点,对其发展潜力、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建议。
为研究海南省现有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的资源特点、资源量和分布情况,对海南省现有资源进行了调查。采集样品的含油部位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其含油量,并用碱催化法进行脂肪酸甲酯化。运用相关计算公式和"DPS数据处理系统"对各组分进行数据计算与分析,在第一年度数据基础上,按照生物柴油能源植物初步评价标准,筛选出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共计30科、47属、59种(含2变种),其中,罗志藤(Stixis suaveolens)和海南崖豆藤(Millettia pachyloba)是按此评价标准筛选新增加的种。分析了海南省非粮生物柴油能源植物的资源及其分布特点,对其发展潜力、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建议。
摘要:
钙在高等植物中被称为第二信使,与植物的有性生殖有关。为了研究水稻(Oryza sativa L.)花药中钙的定位与花粉败育的关系,利用焦锑酸钾沉淀法研究了非花粉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G37A及其保持系G37B花药的发育过程及其细胞中Ca2+的分布变化。研究发现,在2个材料间花药中钙的分布存在大量差异。G37B的可育花药在花粉母细胞时期及二分体时期,很少看到有Ca2+的沉积;而在单核花粉时期,Ca2+沉积急速地增加,主要定位在绒毡层细胞、花粉外壁外层及乌氏体的表面;随后花药壁上沉积的Ca2+减少而花粉的外壁外层仍然有很多Ca2+沉积物。相反,G37A的不育花药在花粉母细胞时期和二分体时期有大量的Ca2+沉积在小孢子母细胞和花药壁,中间层和绒毡层特别多。在二分体时期之后,不育花药的Ca2+沉积减少,特别是绒毡层内切向质膜附近的Ca2+几乎消失。但是同时期的可育花药中,有大量的Ca2+沉积在绒毡层。不育花药的Ca2+沉积在开花几天后消失。根据研究结果推测在不育花药发育早期中更多的钙离子与花粉败育有一定的关系。
钙在高等植物中被称为第二信使,与植物的有性生殖有关。为了研究水稻(Oryza sativa L.)花药中钙的定位与花粉败育的关系,利用焦锑酸钾沉淀法研究了非花粉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G37A及其保持系G37B花药的发育过程及其细胞中Ca2+的分布变化。研究发现,在2个材料间花药中钙的分布存在大量差异。G37B的可育花药在花粉母细胞时期及二分体时期,很少看到有Ca2+的沉积;而在单核花粉时期,Ca2+沉积急速地增加,主要定位在绒毡层细胞、花粉外壁外层及乌氏体的表面;随后花药壁上沉积的Ca2+减少而花粉的外壁外层仍然有很多Ca2+沉积物。相反,G37A的不育花药在花粉母细胞时期和二分体时期有大量的Ca2+沉积在小孢子母细胞和花药壁,中间层和绒毡层特别多。在二分体时期之后,不育花药的Ca2+沉积减少,特别是绒毡层内切向质膜附近的Ca2+几乎消失。但是同时期的可育花药中,有大量的Ca2+沉积在绒毡层。不育花药的Ca2+沉积在开花几天后消失。根据研究结果推测在不育花药发育早期中更多的钙离子与花粉败育有一定的关系。
摘要:
采用营养液水培方法,以"雪美"品种甜瓜(Cucumis melo L.)为材料,研究了外源脯氨酸(Proline)对盐胁迫下甜瓜幼苗叶片和根系硝酸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胁迫提高了甜瓜幼苗叶片和根系内铵态氮(NH4+-N)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硝态氮(NO3--N)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活性。(2)外源施用脯氨酸明显地提高了盐胁迫下甜瓜幼苗叶片和根系内NO3--N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盐胁迫下甜瓜幼苗叶片和根系内NH+4-N含量;增强了盐胁迫下甜瓜幼苗体内NR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外源脯氨酸可以通过调节甜瓜幼苗体内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氮化合物含量来缓解盐胁迫对甜瓜幼苗植株的伤害。
采用营养液水培方法,以"雪美"品种甜瓜(Cucumis melo L.)为材料,研究了外源脯氨酸(Proline)对盐胁迫下甜瓜幼苗叶片和根系硝酸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胁迫提高了甜瓜幼苗叶片和根系内铵态氮(NH4+-N)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硝态氮(NO3--N)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活性。(2)外源施用脯氨酸明显地提高了盐胁迫下甜瓜幼苗叶片和根系内NO3--N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盐胁迫下甜瓜幼苗叶片和根系内NH+4-N含量;增强了盐胁迫下甜瓜幼苗体内NR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外源脯氨酸可以通过调节甜瓜幼苗体内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氮化合物含量来缓解盐胁迫对甜瓜幼苗植株的伤害。
摘要:
连续2年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的累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莲藕苗期以叶片生长并积累光合产物为主,膨大根状茎成型后,叶片、叶柄和根状茎中的干物质不断运输并贮存到膨大根状茎中,以产量形成为主,干物质累积总量增长呈"慢-快-稳定"的变化趋势;氮磷钾累积量与干物质累积量变化趋势一致,并与之呈极显著正相关,莲藕氮磷钾养分累积总量之比为1:0.12:1.31。移栽后97~160 d是莲藕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不仅叶片、叶柄和根状茎中的氮磷钾随同干物质运输并贮存到膨大根状茎中,根系还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氮磷钾直接运输并贮存到膨大根状茎中,后者分别占同期氮磷钾累积量的69.8%、79.2%和75.0%。160 d膨大根状茎中干物质、氮、磷和钾累积量分别平均占植株总累积量的81.1%、85.2%、88.8%和80.2%。
连续2年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的累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莲藕苗期以叶片生长并积累光合产物为主,膨大根状茎成型后,叶片、叶柄和根状茎中的干物质不断运输并贮存到膨大根状茎中,以产量形成为主,干物质累积总量增长呈"慢-快-稳定"的变化趋势;氮磷钾累积量与干物质累积量变化趋势一致,并与之呈极显著正相关,莲藕氮磷钾养分累积总量之比为1:0.12:1.31。移栽后97~160 d是莲藕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不仅叶片、叶柄和根状茎中的氮磷钾随同干物质运输并贮存到膨大根状茎中,根系还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氮磷钾直接运输并贮存到膨大根状茎中,后者分别占同期氮磷钾累积量的69.8%、79.2%和75.0%。160 d膨大根状茎中干物质、氮、磷和钾累积量分别平均占植株总累积量的81.1%、85.2%、88.8%和80.2%。
摘要:
采用蒸馏法和溶剂萃取法,提取梅州金柚(Citrus grandis Osbeck cv.)果皮精油,利用GC-MS联用技术测定其化学成分和质量分数,并对两种提取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蒸馏法和溶剂萃取法提取的柚皮精油经GC-MS分析,分别鉴定出15个和17个成分,分别占峰面积的99.01%和97.55%,两者共有成分有6个,主要成分均为柠檬烯,梅州金柚果皮可作为柠檬烯的重要资源。此外,溶剂萃取法提取的精油中,质量分数相对较高的9,12-四环辛二烯酸(0.62%)、蛇床子素(0.5%)和谷甾醇(0.5%),在有关金柚精油成分的研究中尚未见报道。其中蛇床子素有抗骨质疏松、抗病毒等药理活性,谷甾醇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采用蒸馏法和溶剂萃取法,提取梅州金柚(Citrus grandis Osbeck cv.)果皮精油,利用GC-MS联用技术测定其化学成分和质量分数,并对两种提取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蒸馏法和溶剂萃取法提取的柚皮精油经GC-MS分析,分别鉴定出15个和17个成分,分别占峰面积的99.01%和97.55%,两者共有成分有6个,主要成分均为柠檬烯,梅州金柚果皮可作为柠檬烯的重要资源。此外,溶剂萃取法提取的精油中,质量分数相对较高的9,12-四环辛二烯酸(0.62%)、蛇床子素(0.5%)和谷甾醇(0.5%),在有关金柚精油成分的研究中尚未见报道。其中蛇床子素有抗骨质疏松、抗病毒等药理活性,谷甾醇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摘要:
建立了适用于水稻基因组特定基因甲基化检测的亚硫酸氢钠测序法,并利用此方法对FIE2A基因CpG岛部分片段的甲基化差异进行了研究。采用CTAB法提取水稻叶片和胚乳细胞的基因组DNA,经亚硫酸氢钠化学修饰后,针对已修饰的FIE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并结合巢式PCR扩增,TA载体克隆、测序,最后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巢式PCR能够增加特异性产物的产生,FIE基因CpG岛在对称的CG和CNG位点甲基化水平较高,而在非对称CNN位点甲基化水平最低,此外在叶片中的平均甲基化水平较高。由此表明本研究建立的亚硫酸氢钠测序法适用于水稻基因组特定基因甲基化状态的检测。
建立了适用于水稻基因组特定基因甲基化检测的亚硫酸氢钠测序法,并利用此方法对FIE2A基因CpG岛部分片段的甲基化差异进行了研究。采用CTAB法提取水稻叶片和胚乳细胞的基因组DNA,经亚硫酸氢钠化学修饰后,针对已修饰的FIE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并结合巢式PCR扩增,TA载体克隆、测序,最后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巢式PCR能够增加特异性产物的产生,FIE基因CpG岛在对称的CG和CNG位点甲基化水平较高,而在非对称CNN位点甲基化水平最低,此外在叶片中的平均甲基化水平较高。由此表明本研究建立的亚硫酸氢钠测序法适用于水稻基因组特定基因甲基化状态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