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第18卷 第4期
2000, 18(4): 261-265,.
摘要:
对2个八倍体C.S-Thinopyrum bessarabicum(AABBDDJJ, 2n=8x=56)和Goshawk(GHK)-Thinopyrum elongatum(AABBDDEE, 2n=8x=56)的根尖细胞染色体进行C-分带, 从中分检出Th.bessarabicum和Th.elongatum的各自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 结果表明: Th.bessarabicum和Th.elongatum的大多数染色体都具有端带, 但Th.bessarabicum的端带更强, 很少有中间带;而Th.elongatum的染色体除E1外其它染色体的端带较弱, 而且带纹较丰富, 有较多的中间带。对C.S-Th.bessarabicum和GHK-Th.elongatum进行有性杂交, 其杂交种F1的PMC染色体在MI的平均配对构型为15.50Ⅰ+5.03Ⅱ+14.20Ⅱ+0.40Ⅲ+0.21, 其中Th.bessarabicum和Th.elongatum染色体平均配对成2.5个二价体, 由C-分带显示大多数Th.bessarabicum和Th.elongatum染色体呈单价体状态。因此推断, Th.bessarabicum和Th.elongatum两物种的染色体应属不同的染色体组。
对2个八倍体C.S-Thinopyrum bessarabicum(AABBDDJJ, 2n=8x=56)和Goshawk(GHK)-Thinopyrum elongatum(AABBDDEE, 2n=8x=56)的根尖细胞染色体进行C-分带, 从中分检出Th.bessarabicum和Th.elongatum的各自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 结果表明: Th.bessarabicum和Th.elongatum的大多数染色体都具有端带, 但Th.bessarabicum的端带更强, 很少有中间带;而Th.elongatum的染色体除E1外其它染色体的端带较弱, 而且带纹较丰富, 有较多的中间带。对C.S-Th.bessarabicum和GHK-Th.elongatum进行有性杂交, 其杂交种F1的PMC染色体在MI的平均配对构型为15.50Ⅰ+5.03Ⅱ+14.20Ⅱ+0.40Ⅲ+0.21, 其中Th.bessarabicum和Th.elongatum染色体平均配对成2.5个二价体, 由C-分带显示大多数Th.bessarabicum和Th.elongatum染色体呈单价体状态。因此推断, Th.bessarabicum和Th.elongatum两物种的染色体应属不同的染色体组。
摘要: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西瓜(Citrullus vulgaris Schrad.)小孢子发育过程中核糖体、线粒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变化。核糖体和线粒体变化都有明显的规律性: 核糖体密度在四分体时期高, 液泡化时期降低, 液泡化结束后再回升;线粒体经历一个脱分化与再分化周期, 液泡化时期该细胞器数量及其内嵴数目减少而脱分化, 液泡化结束后形状多样化、内嵴重新增多而再分化;质体结构不变, 但体积变化明显, 大多数在液泡化时期缩小数倍, 液泡化结束后又扩大数倍;内质网在液泡化前后属于不同类型, 之前为光滑型, 之后为粗面型;高尔基体在早期小孢子中数量多, 但液泡化结束后大大减少。显然, 小孢子细胞质发生了深刻改造;细胞质改造可能是小孢子的固有特征, 为各种活动所必须, 同时为其向二胞花粉发育奠定基础。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西瓜(Citrullus vulgaris Schrad.)小孢子发育过程中核糖体、线粒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变化。核糖体和线粒体变化都有明显的规律性: 核糖体密度在四分体时期高, 液泡化时期降低, 液泡化结束后再回升;线粒体经历一个脱分化与再分化周期, 液泡化时期该细胞器数量及其内嵴数目减少而脱分化, 液泡化结束后形状多样化、内嵴重新增多而再分化;质体结构不变, 但体积变化明显, 大多数在液泡化时期缩小数倍, 液泡化结束后又扩大数倍;内质网在液泡化前后属于不同类型, 之前为光滑型, 之后为粗面型;高尔基体在早期小孢子中数量多, 但液泡化结束后大大减少。显然, 小孢子细胞质发生了深刻改造;细胞质改造可能是小孢子的固有特征, 为各种活动所必须, 同时为其向二胞花粉发育奠定基础。
摘要:
使用光学显微镜技术, 对大豆属不同进化类型植物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离析。实验结果表明: 野生、半野生、半栽培和栽培大豆的导管分子相对长度、粗细差异较大, 导管穿孔板形态亦不同。野生大豆导管分子保留了尾端, 其它大豆导管分子尾端退化消失。大豆属植物导管的管间纹孔式多样, 每种导管分子的形态代表了各自的演化地位, 即: 野生大豆原始→半野生大豆→半栽培大豆→栽培大豆导管分子的演化规律。
使用光学显微镜技术, 对大豆属不同进化类型植物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离析。实验结果表明: 野生、半野生、半栽培和栽培大豆的导管分子相对长度、粗细差异较大, 导管穿孔板形态亦不同。野生大豆导管分子保留了尾端, 其它大豆导管分子尾端退化消失。大豆属植物导管的管间纹孔式多样, 每种导管分子的形态代表了各自的演化地位, 即: 野生大豆原始→半野生大豆→半栽培大豆→栽培大豆导管分子的演化规律。
摘要:
采用全国86个银杏叶单株无性系、随机区组设计(RBE)对7个数量性状的直接、间接和多性状选择进行了研究。方差分析表明, 叶面积系数(Lai)和小区叶产量(Y)的遗传力(h2)较高, 直接选择Lai、NL(叶数/株)和Y的ΔG′(相对遗传增益)分别为81.94%、29.60%和26.17%。关系分析表明, 长枝上的叶宽(Lw)-叶干重(Ld)、短枝上叶宽(Sw)-叶干重(Sd)、叶数/株(NL)-小区产量(Y)及Sw-Lw之间的遗传相关系数(rg)为0.5437~0.8306。Lw-Ld、Lw-Y、Lai-Y、NL-Y的h(x, y)为0.2506~0.3669。NL和Sd→Y的直接遗传通径系数(PY·i)高达0.6890和0.2956, 但Lai→Y的直接遗传PY·i和rg为-0.1510和0.4199**。产量指标的间接选择响应(IR)低于直接选择(GS), 但Lai采用直接和间接选择效果更好。综合选择指数(Ii)筛选发现, 若含有产量本身的多性状选择, 其riY(指数与生长基因型值的相关)、E(I)(选择指数的效率)及CGS′(I)(应用选择指数时, 生长的相关遗传进度的比较效率)均大于单性状和不含Y的多性状选择。运用选择指数从86个无性系中初选出21个大叶高产无性系, 其选择效果优于直接和间接选择。
采用全国86个银杏叶单株无性系、随机区组设计(RBE)对7个数量性状的直接、间接和多性状选择进行了研究。方差分析表明, 叶面积系数(Lai)和小区叶产量(Y)的遗传力(h2)较高, 直接选择Lai、NL(叶数/株)和Y的ΔG′(相对遗传增益)分别为81.94%、29.60%和26.17%。关系分析表明, 长枝上的叶宽(Lw)-叶干重(Ld)、短枝上叶宽(Sw)-叶干重(Sd)、叶数/株(NL)-小区产量(Y)及Sw-Lw之间的遗传相关系数(rg)为0.5437~0.8306。Lw-Ld、Lw-Y、Lai-Y、NL-Y的h(x, y)为0.2506~0.3669。NL和Sd→Y的直接遗传通径系数(PY·i)高达0.6890和0.2956, 但Lai→Y的直接遗传PY·i和rg为-0.1510和0.4199**。产量指标的间接选择响应(IR)低于直接选择(GS), 但Lai采用直接和间接选择效果更好。综合选择指数(Ii)筛选发现, 若含有产量本身的多性状选择, 其riY(指数与生长基因型值的相关)、E(I)(选择指数的效率)及CGS′(I)(应用选择指数时, 生长的相关遗传进度的比较效率)均大于单性状和不含Y的多性状选择。运用选择指数从86个无性系中初选出21个大叶高产无性系, 其选择效果优于直接和间接选择。
摘要:
城步县地理位置特殊, 山峦重叠, 以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而著名。木本植物有112科、322属、891种。其区系具有种类丰富、区系成分多样、特有成分多、起源古老及过渡性等特点。为保护和利用山地资源, 作者将城步植物区系进一步区划为2个分区、7个小区。建议建立保护区, 将天然林、珍稀植物保护和发展起来。
城步县地理位置特殊, 山峦重叠, 以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而著名。木本植物有112科、322属、891种。其区系具有种类丰富、区系成分多样、特有成分多、起源古老及过渡性等特点。为保护和利用山地资源, 作者将城步植物区系进一步区划为2个分区、7个小区。建议建立保护区, 将天然林、珍稀植物保护和发展起来。
摘要:
枞阳湿地地处安徽省长江干流中段北岸, 大约北纬30°39′~31°05′, 东经117°04′~117°44′。该区有4种湿地类型, 即湖泊湿地、长江二级河流湿地, 江心洲及江滩湿地和库塘湿地等, 其中湖泊湿地面积最大, 约213.6km2。该湿地计有水生及湿生维管植物101种, 分属37科67属。文中分析了湿地维管植物的生活型、生态习性、群丛特征及价值, 提出了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措施。
枞阳湿地地处安徽省长江干流中段北岸, 大约北纬30°39′~31°05′, 东经117°04′~117°44′。该区有4种湿地类型, 即湖泊湿地、长江二级河流湿地, 江心洲及江滩湿地和库塘湿地等, 其中湖泊湿地面积最大, 约213.6km2。该湿地计有水生及湿生维管植物101种, 分属37科67属。文中分析了湿地维管植物的生活型、生态习性、群丛特征及价值, 提出了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措施。
2000, 18(4): 302-308.
摘要:
通过人为控制种群密度的栽培实验, 用叶特征度量估测单叶叶面积(AL)、用茎特征度量估测整株叶面积(AS), 分析不同栽培密度对叶面积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 (1)叶长×叶宽(L×W)与单叶叶面积相关性最大;茎长×茎上叶片数(LS×NL)测定整株叶面积较为适宜。(2)随着栽培密度增大, 叶片相对变长变窄, 比叶面积则增加, 平均整株叶面积相应减小。(3)不同的栽培密度对叶片形状有明显影响, 反映在不同密度处理条件下叶片的几何拟合图形不同。
通过人为控制种群密度的栽培实验, 用叶特征度量估测单叶叶面积(AL)、用茎特征度量估测整株叶面积(AS), 分析不同栽培密度对叶面积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 (1)叶长×叶宽(L×W)与单叶叶面积相关性最大;茎长×茎上叶片数(LS×NL)测定整株叶面积较为适宜。(2)随着栽培密度增大, 叶片相对变长变窄, 比叶面积则增加, 平均整株叶面积相应减小。(3)不同的栽培密度对叶片形状有明显影响, 反映在不同密度处理条件下叶片的几何拟合图形不同。
摘要:
研究Cr6+污染后菱浮水叶和沉水叶中Cr、K、Mg、Fe、Mn、Zn、Cu、Mo元素的含量, 结果显示: Cr含量随培养浓度的上升而上升, K、Mg随培养浓度的上升而下降, Fe含量随培养浓度的上升而出现先上升后下降, Mn、Zn、Cu、Mo与Cr6+的培养浓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研究Cr6+污染后菱浮水叶和沉水叶中Cr、K、Mg、Fe、Mn、Zn、Cu、Mo元素的含量, 结果显示: Cr含量随培养浓度的上升而上升, K、Mg随培养浓度的上升而下降, Fe含量随培养浓度的上升而出现先上升后下降, Mn、Zn、Cu、Mo与Cr6+的培养浓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摘要:
对建在武汉东湖大型围隔、围栏内的浮游植物进行了18个月的研究, 结果表明: 围隔(栏)和对照区的浮游植物共有7门89属, 全年均以绿藻、蓝藻和硅藻种类最多, 围隔中的绿藻种类多于围栏和对照区, 其它门类在各群落间无明显差别, 浮游植物的种类依秋、夏、春、冬的次序减少, 各季节均以绿藻种类最多, 其次为蓝藻和硅藻。藻类密度则以春、夏、冬、秋的次序递减, 隐藻、绿藻、硅藻、蓝藻的数量之和约占总数的95%以上。各区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Chla和初级生产量之关系均显著正相关。生物量、Chla和初级生产量的值均依春、夏、秋、冬的次序递减, 围隔中浮游植物生物量明显大于对照区, 而其数量、Chla、初级生产量在各区间无明显差异。
对建在武汉东湖大型围隔、围栏内的浮游植物进行了18个月的研究, 结果表明: 围隔(栏)和对照区的浮游植物共有7门89属, 全年均以绿藻、蓝藻和硅藻种类最多, 围隔中的绿藻种类多于围栏和对照区, 其它门类在各群落间无明显差别, 浮游植物的种类依秋、夏、春、冬的次序减少, 各季节均以绿藻种类最多, 其次为蓝藻和硅藻。藻类密度则以春、夏、冬、秋的次序递减, 隐藻、绿藻、硅藻、蓝藻的数量之和约占总数的95%以上。各区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Chla和初级生产量之关系均显著正相关。生物量、Chla和初级生产量的值均依春、夏、秋、冬的次序递减, 围隔中浮游植物生物量明显大于对照区, 而其数量、Chla、初级生产量在各区间无明显差异。
摘要:
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川桂(Cinnamomum wilsonii)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确定了29种成分的化学结构与相对含量, 其中, 芳樟醇(38.71%)、反式柠檬醛(22.67%)和顺式柠檬醛(18.52%)为主要成分。体外对14种真菌或细菌的药敏实验表明, 该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抗菌活力, 尤其对皮肤真菌和污染霉菌有效, 其MIC为0.1~2.0μL/mL。
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川桂(Cinnamomum wilsonii)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确定了29种成分的化学结构与相对含量, 其中, 芳樟醇(38.71%)、反式柠檬醛(22.67%)和顺式柠檬醛(18.52%)为主要成分。体外对14种真菌或细菌的药敏实验表明, 该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抗菌活力, 尤其对皮肤真菌和污染霉菌有效, 其MIC为0.1~2.0μL/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