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2005年  第23卷  第5期

栏目
研究论文
摘要:
Puroindoline a(Pina)和puroindoline b(Pinb)是控制小麦籽粒硬度的主效基因。根据已报道的小麦Pinb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对六倍体牡山羊草Aegilops juvenalis(UUMMDD)的基因组DNA和胚乳cDNA进行Pinb基因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发现了两个新型Pinb等位基因Pinb-allele-1和Pinb-allele-2。该基因全长360 bp,编码119个氨基酸残基。它编码的蛋白和麦类作物Puroindoline B(PinB)的成熟蛋白有非常高的同源性,具有麦类作物PinB蛋白所特有的WPTKWWK的色氨酸结构域和10个半胱氨酸所形成的5个二硫键结构。与软粒小麦cv.Capitole的Pinb-D1a相比较,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3.1%、93.3%,氨基酸同源性为90.8%、92.4%。Pinb-allele-1和Pinb-allele-2分别含有11和9个氨基酸变异位点。RT-PCR证实了Pinb-allele-2基因在籽粒胚乳中的表达。Sout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牡山羊草中含有两个拷贝的Pinb基因,其中包含着与小麦差异较大的籽粒硬度控制基因。
摘要:
利用超薄平板微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国家枇杷种质资源圃所收集保存的113个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品种(或株系)和4个野生近缘种[栎叶枇杷(E.prinoides Rehd.et Wils.)、大渡河枇杷(E.prinoides var.daduheensis H.Z.Zhang)、齿叶枇杷(E.serrata Vidal.)、大瑶山枇杷(E.dayaoshanensis Chen.)],共117份材料进行了等位酶遗传变异分析.在12个酶系中共检测到24个清晰位点和59个等位基因,多态位点为21个,位点最大等位基因数为5,体现出枇杷丰富的遗传种质多样性;χ2分析表明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产地品种群间存在明显差异,在用于分析的19个多态位点中,有15个位点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不同的种材料拥有各自特有等位基因,如Dia-1c,Dia-2b,Dia-3b只存在于大瑶山枇杷中,Est-2b,Est-3a只存在于大渡河枇杷中,Idh-1d仅出现于枇杷品种荔枝枇杷中,体现了枇杷物种间的遗传组成差异;利用11个酶系统22个位点的53个等位基因所构建的枇杷品种(株系)等位酶基因型指纹可以将113个枇杷品种中的111个完全区分,各品种均有自己独特的等位酶基因型指纹,虽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目前所研究的酶系统位点和等位基因变异与枇杷品种果实园艺性状变异间缺乏关联,但等位酶标记仍然不失为枇杷品种鉴别的一种有用工具.
摘要:
利用17个随机引物对来自中国和美国的29份花莲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RAPD分析。扩增形成207条谱带,多态带122条,多态率为58.94%。说明中国花莲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还显示:(1)花莲种质资源可被分为2个品种群:品种群Ⅰ以大花型为主,少量小花型。品种群Ⅱ以中小型花为主。又在欧氏遗传距离11.01处分为7个亚品种群。(2)美洲黄莲与中国莲的花莲之间在DNA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与中小型花关系更近。
摘要:
采用混合DNA样品池,利用正交法对南瓜属植物RAPD反应条件进行了探讨,并利用建立起来的优化体系,从35条引物中筛选出7条引物,对供试中国南瓜、印度南瓜和黑籽南瓜3个栽培种的7个品种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均获得了较多的多态性位点。RAPD-PCR反应扩增结果还显示,日本南瓜兼有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的特征带,聚类分析的结果则表明,它与中国南瓜的亲缘关系更近。
摘要:
以大白菜的下胚轴为外植体,比较了不同浓度TDZ和6-BA两种细胞分裂素与不同浓度NAA相配合的培养基上不定芽再生的差异,并利用筛选出的高效再生培养基研究外植体苗龄、切段来源、接种方式以及品种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6-BA相比,TDZ对诱导下胚轴不定芽再生更有效,在MS+TDZ 0.3 mg·L-1+NAA 0.5 mg·L-1+A gNO35 mg·L-1的培养基上,下胚轴不定芽再生频率高达87.8%,平均每下胚轴再生不定芽数也达到15.1个;3~5 d苗龄之间的下胚轴不定芽再生能力无显著差异,再生频率均达到80%以上,此后随着苗龄的增加,不定芽分化频率快速下降,苗龄为7 d时再生频率只有51.1%;下胚轴不同切段不定芽再生能力由强到弱表现为:上部切段>中部切段>下部切段;以正插(形态学下端插入培养基)方式接种的外植体不定芽再生能力显著大于反插(形态学上端插入培养基)和平放的;不同品种大白菜下胚轴的不定芽再生能力有一定差异。
摘要:
对中国产独行菜属9种植物的花粉微形态作了扫描电镜下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为超长球形或长球形,具三沟,外壁纹饰均为网状纹饰。根据外壁纹饰可分为3种类型:(1)网眼为不规则形状,网眼边缘常有刺突;(2)网眼为圆形或近圆形,网眼边缘较光滑;(3)网眼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多边形,网眼边缘较光滑,偶有刺突。
摘要:
报道了采自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的蓝藻门2个新种:绿刺星球藻、雅致伪枝藻。
摘要:
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台湾相思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亏损度曲线、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积累死亡函数曲线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分析种群生命过程。结果表明,台湾相思有1个死亡高峰,存活曲线趋于D eevey-Ⅱ型;并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台湾相思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在台湾相思种群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
摘要:
在群落样方调查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 IN 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中条山中段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TW IN SPAN将53个样方分为14组,根据植被分类的原则划分为14个群丛,论述了各群丛的群落学特征。53个样方的DCA排序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表明影响群丛分布格局的主导生态因子为海拔高度、水分和热量。DCA排序将65个种分为5个种组,各种组在排序轴上的位置反映了种组成员的生态适应性及其在群落中的重要性和更新生态位。
摘要:
丹江口水库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其库区湿地是我国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湿地之一,已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库区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物种丰富,共计有30科56属90种。该区系的地理成分比较复杂,以世界分布、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类型为主,表现出明显的亚热带特征。在与国内其它9处湿地进行水生维管束植物区系比较后表明:各湿地与丹江口库区湿地相似系数的大小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关系密切。
摘要:
丽水市位于浙江西南部,是浙江木本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共有木本植物95科338属1 128种。通过对科、属、种的统计分析,该地区木本植物区系基本特征为:(1)植物种类丰富;(2)起源古老、单型属和寡种属较多;(3)各类地理成分复杂,与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以温带成分为主;(4)区系过渡性明显。
摘要:
主要研究了光照、温度、激素和pH值对槲蕨配子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强度为2 500~3 500 lx、温度为25℃以及pH值为7.0~7.5时最适于槲蕨配子体的生长发育;激素6-BA和NAA浓度为0.5~1.0 m g/L时有利于槲蕨配子体的增殖和增长。
摘要:
通过模拟实验探讨了污水处理中底栖藻类的群落结构、生长状况及其对氮(N)、磷(P)的去除能力。实验期间,被试藻类(丝状绿藻占优势)在污水中生长良好,培养5 d后收获的藻类生物量可达14.36±0.72 g;污水总氮(TN)、总磷(TP)含量分别由36.97±0.26 mg·L-1、2.88±0.02 mg·L-1降至1.44±0.09 mg·L-1、0.07±0.01 mg·L-1,对氨氮(NH4-N)和硝氮(NO3-N)的去除率亦达95%以上;藻体总凯氏氮(TKN)和TP含量分别为5.75±0.20%和1.5±0.22%。实验证明,底栖藻类对污水中的N、P营养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在污水的三级处理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摘要: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Ca2+对柑橘离体叶片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20 mmol/L Ca2+处理能够增加柑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提高SOD和POD的活性,同时减少膜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积累,从而提高柑橘的抗寒性。
技术与方法
摘要:
莲藕组织富含多糖、脂质、酚类等物质,用一般的方法较难提取高质量的RNA。在改进前人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高效、简单的CTAB-LiCl提取法,能快速提取高质量的莲藕组织总RNA,并且产率高、完整性好、纯度高,能进一步满足RT-PCR等分子生物学实验的需要。此外,该方法也适用于其它富含多糖、脂质、酚类等物质的植物组织总RNA的提取。
摘要:
从分离材料的采集、蜜环菌索的室内培养条件、培养基的改良和分离技术的优化4个方面对前人的蜜环菌分离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完善和改进。结果表明:采用蜜环菌生长良好的木本植物组织为分离材料,在15℃保湿的条件下培养可以得到健壮的菌索;按玉米粉¨黄豆粉¨蔗糖¨水=6:1;1:26的质量比例制作的培养基不仅能满足蜜环菌生长的营养需求,而且对于其他杂菌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有助于菌株纯化;分离前对菌索表面进行适当干燥可显著提高分离的成功率。
综合评述
摘要:
多倍化是促进植物进化的重要力量。多倍体主要是通过未减数配子融合,体细胞染色体加倍以及多精受精三种方式起源的。其中,不减数配子是多倍体形成的主要机制。三倍体可能在四倍体的进化中起了重要作用。过去认为多倍体只能是进化的死胡同,现在发现很多多倍体类群都是多元起源的而不是单元起源的。当多倍体形成后,基因组中的重复基因大部分保持原有的功能,也有相当比例的基因发生基因沉默。多倍体通常表现出不存在于二倍体祖先的表型,并且超出了其祖先的分布范围,因为在多倍体中发生了很多基因表达的变化。主要从多倍体的起源、影响多倍体发生的因素及多倍体基因组的进化等方面回顾并展望多倍体的研究。
摘要:
从野生稻遗传资源在育种中的作用出发,概述了栽培稻与野生稻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化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对远缘杂交中的杂交不亲和性以及杂种不育等问题采用激素处理、胚挽救等途径解决,对所获杂种从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鉴定,对栽野杂种存在的野生性状通过选择与改造相结合的方法而淘汰,对其有利基因则加以选择和聚合以获得稳定优良品种。这些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证明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化相结合的异源多倍体化是获得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的一条新途径。
研究简报
摘要:
用盐析法提取10个木豆品种的凝集素,经亲和层析法提纯后添加到全纯人工营养液用于桃蚜饲养,发现所有供试木豆的凝集素对桃蚜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拒性,抗性强弱顺序为:ICP 8863>ICPL 85010>ICPL 99066>ICPL 7035>ICPH 8>ICPL 9008>ICP 6997>“海南种”>ICPL 87091>ICPL 87119。
摘要:
以珍稀濒危植物毛柄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Schneid.)Nakai var.pubipetiolata H.Qian)嫩梢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以1/2 MS+6-BA 0.5 mg/L+NAA 0.05 mg/L为芽诱导培养基、MS+6-BA0.5 mg/L+NAA 0.05 mg/L为增殖培养基,可以得到大量的毛柄小勾儿茶试管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