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2007年  第25卷  第1期

栏目
研究论文
摘要: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木犀属(Osmanthus)4组20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该属植物叶上、下表皮细胞近相似,不规则或多边形,上表皮无气孔器,气孔器为环列型,放射状细胞型,短平列型、环列型及其过渡类型。气孔外拱盖表面多平滑,或具有颗粒状纹饰,拱盖内缘平滑,波状或不规则。气孔通常下陷,两端加厚或不加厚,周围角质膜通常增厚成环状包着气孔,上具绳索状条纹或光滑。表面蜡质纹饰常为颗粒状、鳞片状、块状、毛状、绳状或稍平滑。柊树气孔外拱盖边缘具明显的针晶,与其它种不同。腺体存在于叶的上、下表面,性状不稳定,其分类学意义不明显。木犀属叶表皮垂周壁式样、气孔器类型、气孔密度都有很大的变异,与属下分组有一定的对应性,并在组间表现出一定的演化关系。
摘要:
对黄精属(Polygonatum Mill.)13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除多花黄精(P.cyrtonema)、长梗黄精(P.filipes)、黄精(P.sibiricum)、和湖北黄精(P.zanlanscianense)外的9个种光镜研究均为首次报道,黄精、新疆黄精(P.roseum)和金佛山黄精(P.ginfoshanicum)的扫描电镜研究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黄精属植物花粉均为长球形,赤道面观多为椭圆形、卵圆形或近圆形;具远极单沟,无萌发孔,外壁两层、等厚,外层略厚或内层略厚,两层之间有的具柱状结构。黄精属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分为5种类型:A.疣状纹饰,B.疣状细孔纹饰,C.孔状纹饰,D.网状纹饰,E.网状-疣状纹饰。结合本属及近缘属已有的孢粉学资料推测,花粉外壁纹饰可能的演化趋势为:C→B→A;C→E→D。从孢粉学角度初步分析了黄精属的属下系统,为该属植物种的划分及系统演化关系的探讨提供依据。
摘要:
用RAPD技术分析了18个三色堇(Viola wittrockiana)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21个随机引物扩增了167条带,其中127条具多态性,显示自交系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用UPGMA法可将自交系聚为五大类,其分类结果与花径和材料来源地基本一致。以其中的5个自交系进行双列杂交试验,研究了RAPD遗传距离与三色堇杂交后代10个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RAPD遗传距离仅与花数达到0.1的显著水平,而与其它8个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性不显著;用RPAD遗传距离预测三色堇的花数杂种优势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用于对其它性状杂种优势的预测目前是不可行的。
摘要:
为获得林木植物核基质附着区(MARs)序列,诱导欧洲黑杨(Populus nigra)愈伤组织并制备悬浮细胞,裂解释放细胞核,除去非MARs的游离DNA片段,得到核基质。碱性缓冲液分离残留DNA与结合蛋白,回收并克隆残留DNA,测序后得到两个具有MARs序列特征的DNA片段A7和A23。序列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它们都含有MARs的特征基元,通过与其他已发表的MARs序列比较,认为是从杨树中分离到的两个MARs片段,并预测了其功能。该研究是首次从木本植物获得MARs序列。
摘要:
混沟原始森林地区有野生种子植物529种,隶属于321属、97科,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5种,被子植物94科、318属、524种;其中双子叶植物87科、284属、470种,单子叶植物7科、34属、54种。此外,该地区分布有1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26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山西省珍稀濒危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区域。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在属的水平上以温带分布占绝对优势,热带分布略现突出,显示了该区系的特征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在种的水平上以中国特有分布最多,温带分布和东亚分布略占优势,而热带分布显得十分逊色,这一方面显示该区系在中国植物区系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分布中心地位,同时反映了该区系的温带性质及其与东亚植物区系的密切联系。混沟地区地质历史悠久,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生态系统稳定,因此,既保留了较多的单型属和寡种属以及古老的孑遗植物,而且,许多亚热带区系成分也构成了该区系的重要成分。混沟地区有17类野生资源植物,大多数种类的植物具有多种利用价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应该有选择、有重点、有计划,系统化、规模化、产业化地研究开发。
摘要:
用样方调查法对广东省和平县黄石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具有8种植被型,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优势科为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和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等,主要优势种为黧蒴(Castanopsis fiss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木荷(Schima superba)、广东琼楠(Beilschmiedia fordii)、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铁椆(Cyclobalanopsis glauca)等。植被优势科、属的地理成分较复杂,以泛热带、热带亚洲和北温带分布型等占优势,体现了中亚热带的典型特征。
摘要:
邢台西部山地位于河北太行山脉南段,共有野生种子植物93科、393属、823种。该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也有一定的热带亲缘,中国特有种丰富。运用相似性系数,对该区与其它8个山地植物区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邢台西部山地植物区系与太岳山和中条山区系相似性较高,与东灵山、小五台山、雾灵山和伏牛山的关系次之,与长白山和神农架的相似性较低。
摘要:
通过凉水红松阔叶次生林与帽儿山红松阔叶次生林的区系成分对比分析,阐明了凉水自然保护区与帽儿山自然保护区的区系成分的差异及其影响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纬度差异是两个自然保护区区系成分差异的重要因素,凉水自然保护区纬度偏高,温带成分占有很大比例,而帽儿山自然保护区纬度偏低,增加了许多华北植物区系成分及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凉水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80科243属441种,帽儿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87科328属750种。在特有成分上,两个保护区也有差异,帽儿山自然保护区含有更多的中国特有种。
摘要:
报道了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区系有蕨类植物48科、118属、446种(包括变种和变型)。从蕨类植物的垂直分布、东西分布和生态类型的划分等几个方面对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生态进行探讨并得出以下结论:(1)在海拔分布上,蕨类植物有着与不同植被相关的生态适应性,2000~2800 m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山顶苔藓矮林地带蕨类植物种类最为丰富,附生蕨类植物占到了该海拔地带蕨类植物总种数的28.5%;(2)东坡有蕨类植物387种,西坡则只有355种,东西坡共有种达295种;(3)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可划分为16个生态类型,本区明显地以阴生植物、亚高温植物和中生植物居多,附生植物种类所占比例大,旱生植物和石生植物种类少等为主要生态特征。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温度生态类型以亚热带植物种类为主,温带植物和寒温带植物少。
摘要:
云南省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孕育了丰富的兰科植物。据调查,保护区有兰科植物43属、134种,约占云南省135属、780种的31.9%和17.2%,是保护区种子植物种类最多的科。兰科植物在保护区的各个生态类型中均有出现。保护区134种兰科植物以附生兰占优势,占67.16%(90种);其次,地生兰占31.34%(42种),腐生兰为1.50%(2种)。保护区兰科植物起源于新、旧世界的热带和温带,热带属占70.0%(28),温带属占27.5%(11)。鉴于兰科植物重要的保护价值,应加强保护区兰科植物的保护。首先应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还应加强社区经济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实施社区共管以及加大保护宣传力度。
摘要:
研究了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苯基噻二唑基脲(TDZ)、6-苄基腺嘌呤(6-BA)、萘乙酸(NAA)对密叶绢藓[Entodon challengeri(Paris)Cardot]孢子萌发、原丝体发育及芽体发生的影响,并对整个发育过程进行了显微观察和照相,结果表明:(1)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密叶绢藓孢子萌发影响不显著;(2)在原丝体发育阶段,1.0 mg/LNAA对原丝体初期的发育促进效果显著,0.4 mg/L TDZ对原丝体发育中期分枝的形成促进效果显著,6-BA处理效果不显著;(3)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单独处理均促进芽体的发生,但0.4 mg/L TDZ效果最佳。而1.5 mg/L 6-BA+TDZ组合处理效果更加显著;(4)芽体的发生数量与芽体的长势无正相关性。
摘要:
用粒径小于100μm的泥沙分别配置浊度为30、60、90 NTU(nephelometric turbidity units)的混浊水体,将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成株分别种植于上述水体中,利用水下饱和脉冲荧光仪(DIVING-PAM)测定植株最长叶片水下10 cm处ΔFv/Fm的光合日变化及快速光响应曲线(RLC)。结果表明,1个月后,水体浊度对苦草成体植株Fv/Fm和光合系统Ⅱ(PSⅡ)无显著影响,叶片ΔFv/Fm的日变化曲线呈“V”形;泥沙浊度≥60 NTU时,ΔFv/Fm降低幅度较小,光强降低时恢复较快,植株受光抑制的程度变小。快速光响应曲线结果显示,实验期间苦草开始衰老,光响应能力下降;随水体混浊度的升高,叶片光响应能力下降减慢。表明在浅(水深1.0 m)而浑浊的水体中,短时间内混浊水体对苦草成株叶片PSⅡ的影响较小。
摘要:
采用电导率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了5个不同的自然生境中入侵杂草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的4种草本伴生植物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的相对电导率和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并设相同生境中不与五爪金龙伴生的这4种草本植物为空白对照。结果表明:4种伴生草本植物的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三叶鬼针草相对电导率差异显著,另外3种伴生植物的相对电导率变化不明显,说明五爪金龙对火炭母、红花酢浆草、鸡矢藤3种草本伴生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影响显著,而对三叶鬼针草的叶绿素含量和质膜透性均有显著影响。
摘要:
为了建立猕猴桃高频再生体系,以MS为基本培养基,猕猴桃(Actinidia deliciosa Qinmei)茎及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2,4-D、6-BA和NAA在美味猕猴桃愈伤组织形成及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6-BA能够显著促进愈伤组织形成,6-BA和NAA可以显著促进愈伤组织形成和分化,而2,4-D抑制愈伤组织形成。附加2.0 mg/L 6-BA、1.0 mg/L NAA和600 mg/L水解酪蛋白的MS培养基是茎段培养的最佳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以再生的无菌苗为起始材料,一个月时叶圆盘的直接再生频率达到100%,平均每个叶圆盘产生9.33个芽,其中23.21%芽高度超过0.5 cm。
摘要: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梯度洗脱方法,结合C18固相萃取技术,检测了葡萄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顺反式白藜芦醇及其糖苷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适于酿造红葡萄酒的蛇龙珠和酿造白葡萄酒的白羽品种的白藜芦醇及其糖苷含量的变化规律大不相同。葡萄果实生长发育期间,蛇龙珠果实内的白藜芦醇及其糖苷含量较高,而白羽果实中白藜芦醇含量很低,其糖苷含量则持续下降。
摘要:
在以荔枝霜疫霉菌为指示菌的生物活性测定导向跟踪下,运用TLC、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等分离纯化方法,从开口箭(Tupistra chinensis)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分部萃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2个抗菌化合物。经现代光谱(MS、IR、1D NMR和2D NMR)分析,确定化合物1为1β,2β,3β,4β,5β,7α-六羟基螺甾-25(27)-烯-6-酮,化合物2为螺甾-25(27)-烯-1β,2β,3β,4β,5β,6β,7α-七醇。离体抗菌活性测定化合物1和化合物2抑制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孢子囊萌发的EC50分别为100.28 mg·mL-1和124.37 mg·mL-1。用质量浓度为500 mg·mL-1的两个化合物分别处理后接种霜疫霉菌,供试荔枝果实的发病率分别为16.7%和18.9%。
技术与方法
摘要:
利用简易CTAB法、改良的CTAB法和SDS法提取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成熟叶和嫩叶的基因组,并进行了检测比较。结果显示,改良的CTAB法更适合蜡梅基因组DNA的提取,蜡梅叶片的年龄并不影响蜡梅基因组DNA的提取;同时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采用MseI-EcoR I酶切组合,从168对引物中筛选出10对带型分布均匀、多态性高且分辨能力强的引物,分别为:M23E46、M24E46、M25E46、M23E47、M24E47、M41E47、M41E94、M64E94、M64E66和M24E75,并确定了适用于蜡梅AFLP反应的最佳酶切连接、预扩和选扩体系,从而为今后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蜡梅的品种分类和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
对珍稀濒危植物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的6种总DNA提取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SDS-CTAB法更适合于连香树总DNA提取。该方法提取的DNA经紫外消光值检测,其A260/A280为1.8532,优于CTAB法(1.4872)、SDS法(1.3552)、PVP法(1.5079)、尿素法(1.1858)和高盐低pH法(1.4534)。琼脂糖凝胶电泳和PCR扩增结果也得出同样的结论。
研究简报
摘要: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耐盐品种‘德抗961’和盐敏感品种‘豫麦34’盐胁迫后叶片和根DNA中5-甲基胞嘧啶百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经150 mmol/L NaCl处理6 d后,‘德抗961’叶片和根DNA中的5-甲基胞嘧啶的百分含量显著下降,但经150 mmol/L NaCl处理10 d后,耐盐品种‘德抗961’叶片和根DNA中的5-甲基胞嘧啶的百分含量都比盐敏感品种‘豫麦34’的高。由此推测DNA超甲基化可能是植物耐盐机制的一部分。
摘要:
基于smart技术构建了淫羊藿花蕾cDNA文库并检测了其质量。结果表明,该文库重组率为95%,平均插入片段大小为1095 bp,文库滴度为2×106pfu/mL,是一个高质量的淫羊藿花蕾cDNA文库。此文库的建立将有助于克隆与次生代谢相关的基因,特别是淫羊藿黄酮特异合成代谢的基因,其次是克隆与花发育相关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