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2002年  第20卷  第1期

栏目
研究论文
摘要:
籽粒充实度差是限制亚种间杂交稻产量潜力发挥的重要因素。作者对籼粳交(圭630/02428)DH群体的籽粒充实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籽粒充实度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在该DH群体中发生分离的基因估计数为5~6对。通过估测三级(偏度)和四级(峰度)统计量,检测到控制籽粒充实度的多基因间存在重叠作用。DH群体中籽粒充实度表现出明显的超亲分离,表明基因重组可实现控制籽粒充实度的增效基因的聚合。籽粒充实度与单穗产量、穗均实粒数和干物质/总库容之比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穗均颖花数和穗均总库容相关不显著。
摘要:
以性状多样的长豇豆为材料,对其荚色、籽粒色和生长习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籽粒色的相对性状间均表现1对等位基因差异的遗传,黑籽对红籽为显性,黑籽对白籽、红籽对白籽均为显性,花斑籽对红籽为显性。生长习性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蔓生对矮生为显性上位性。荚色因材料不同有的表现为质量性状,且紫荚对浅绿荚为显性、浅绿荚对绿荚为显性、白荚对浅绿荚为显性;有的表现为数量性状,即由多基因控制。
摘要:
对木兰属(Magnolia)12种、1亚种植物的叶片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1)Nootboom系统的云南木兰(M.yunnanensis)和乐东木兰(M.lotungensis)的叶肉中含有大量的单宁,与木兰属其他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有较大区别,支持刘玉壶系统[2]拟单性木兰属(Parakmeria)的建立;(2)凹叶厚朴(M.officinalisssp.biloba)为厚朴(M.officinalis)的亚种,二者下表皮均被表皮毛,但表皮毛的细胞个数明显不同,因而很易区分;(3)木兰属植物的叶片在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的比例、表皮毛、油细胞大小及其分布密度等方面在种间具有一定差别。
摘要:
基于采自缅甸北部的栽培植物,对兰科新种根茎兜兰(Paphiopedilumrhizomatosum)作了描述和绘图。此新种具长8~10cm、粗8~12mm的根状茎与较坚硬的根;与我们所知的种类有极明显的不同。它在花的色泽与形态方面与小叶兜兰(P.barbigerum)相近,区别点还在于叶要大得多,宽达2.5~3.5cm,退化雄蕊先端近截形并有短尖头。
摘要:
为了配合中国孢子植物志?团藻目?编志的需要,作者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湖北省等地采集标本进行分类研究。文中报道了团藻目6个属的4个新种,1个新变种和9个中国新记录,其中拟衣藻属Chloromonas和朴罗藻属Provasoliella为我国新记录属,武汉朴罗藻、嗜碱衣藻、多粒衣藻、广西拟衣藻为新种,星状四鞭藻广西变种为新变种。
摘要:
在吴征镒1983年中国植物区系分区的基础上,依据秦岭山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并结合植被优势种及区系特有种和特征种的分布情况,按照发生学原则,将秦岭种子植物区系划分为两大植物地区,五个植物亚地区,七个植物省,并对每个植物省区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秦岭是我国植物区系南北分异的一条主要界限。
摘要:
为了研究海藻体内元素的变迁在监测海洋环境污染状况方面的应用,作者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对分别在1985年7月和1999年7月采自中国山东省青岛海滨的浒苔(Enteroinorphaprolifera)、海蒿子(Sargassumpallidum)和鸭毛藻(Symphyocladialatiuscula)进行了元素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种不同的海藻,各自有相当稳定的XRF谱型。同1985年样品的XRF谱相比,在1999年的所有样品中,许多元素的峰强都明显增高了。Br的含量在鸭毛藻中最高,海蒿子次之,浒苔最少。同1985年相比,1999年的鸭毛藻中Br的含量几乎无变化,可能在1985年就已接近饱和。
摘要:
利用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藻红蓝蛋白α-亚基脱辅基蛋白与藻蓝胆素PCB重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高效可逆光化学性质分析表明,藻红蓝蛋白α-亚基脱辅基蛋白与藻蓝胆素直接重组,生成的胆素蛋白中辅基色素仍为藻蓝胆素;而藻红蓝蛋白α-亚基脱辅基蛋白与藻蓝胆素在藻红蓝蛋白α-亚基重组酶(pecE和pecF基因的表达产物)催化下重组,生成的胆素蛋白中辅基色素转变为藻紫胆素,并具有高效可逆光化学特性。
摘要:
茭白是一种多年生水生植物,也是一种优良的中国特产蔬菜。介绍了将茭白引种到美国华盛顿地区后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将引种栽培过程中出现的优良性状也进行了报道:(1)此品种在该区域几乎不产生灰茭;(2)它在该地产茭期长达4~5个月;(3)表现出很强的孕茭性能;(4)这种植物能很好地适应华盛顿地区的气候条件。
综合评述
研究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