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1999年  第17卷  第3期

栏目
研究论文
摘要:
用扫描电镜对原产中国的3种野生稻、2个栽培稻品种及栽培稻与野生稻间的杂种F1,就气孔频度、气孔器乳突、大瘤状乳突及木栓细胞乳突等叶片表面亚显微结构作了比较观察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性状具有种的特异性,发现种间杂种的亚显微性状与两个亲本种的特性及亲缘关系远近有关。
摘要:
中华盒形藻的增殖率在白光下最大,蓝光下次之,红光下最小。叶绿素、蛋白质的合成明显受蓝光促进,而红光下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脂类含量在蓝光、红光下均有所下降。
摘要:
在桑树上喷施AC药剂,有显着增加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和比叶重,加快光合产物输出进程,增加可溶性糖和粗蛋白含量等效应;从而获得桑叶增产、优质的作用。研究指出:AC药剂增强光合速率与减小硝酸还原酶活性和适当抑制光呼吸有关。
摘要:
利用不同浓度Cd2+、Hg2+处理菱幼苗,研究重金属离子对菱生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比较Cd2+、Hg2+对同一植物的毒性差异。Cd2+、Hg2+各处理浓度均抑制菱幼苗生长,使叶绿素含量下降,但Cd2+的抑制作用比Hg2+的作用明显。Cd2+、Hg2+对SOD、POD活性有不同的影响效果:Cd2+处理最初诱导SOD、POD活性升高,但随浓度加大时间延长酶活性急剧下降;Hg2+处理的酶活性变化相对平缓,其中5μmol/L和10μmol/LHg2+处理的POD活性持续上升。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处理时间和浓度条件下,Cd2+比Hg2+对菱的毒性要大。依据实验结果,作者探讨了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机制
摘要:
睡莲科水盾草属,迄今在我国尚未见报道,作者先后在青浦和吴县等地调查植物时,采集到水盾草属的竹节水松(鱼草).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植物种类、区系成份和资源植物,而且对《中国植物志》的修订再版和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信息
摘要:
报告了采自湖南省张家界的粘菌12种,其中有中国新记录种1个,即:小孢团网菌Arcyria asamica Agnihot hrudu;另有6种为湖南省的新记录种,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摘要:
昆嵛山植物区系是山东半岛植物区系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以下特征:植物种类丰富,计有维管植物116科、414属、878种;优势现象比较明显;分布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温带性质明显,又与热带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种的特有现象比较明显。将昆嵛山植物区系与邻近区系的植物地理分布类型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和属、种相似性系数比较,认为,昆嵛山植物区系与千山植物区系的差异较大,植物区系资料研究表明:将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划为同一植物区系亚地区和植被亚地区值得商榷和进一步研究。
摘要: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植物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f.、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Rehd.etWils.)Li、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Li和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Mast.,经筛选Operon公司的4组80个引物,其中14个引物的谱带清晰呈多态性。采用UPGMA法对各样本之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三尖杉科内建立篦子三尖杉组(Sect.Pectinatae)和三尖杉组(Sect.Cephalotaxus)是合理的。
摘要:
在对武汉大学校园所在地武昌珞珈山全面踏勘的基础上,绘制了该区域的植被图,并将珞珈山植被划分为6植被型组10植被型20群系。通过对其中9个主要群落类型12个样地的样方调查,得到了有关群落结构的基本资料。结果表明,武昌珞珈山的植被性质为人工次生植被,其主体是小叶栎+樟林(面积18.187hm2)、火炬松+樟林(5.479hm2)、锐齿槲栎+槲栎林(2.711hm2)和水松+水杉+池杉林(2.410hm2),四者共占校园面积的21.45%.20群系中9个群系的建群种可自然更新。
摘要:
采用样方法对不同生境中地木耳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地木耳的群落特征及其生物量,结果表明:①群落种类组成,共有38种,34属,21科,单科单种14种;②群落垂直结构简单,只有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③地木耳平均生物量为10kg/hm2,干重7.3kg/hm2,湿重140kg/hm2;④地木耳的自然含水量42%,持水量18.6%,在海拔600~800m之间,地木耳生物量最大;⑤地木耳与白羊草、针茅的分布具有一致性。
摘要:
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湖北产土荆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了80种组分。其中主要组分是:薄荷醇(31.331%)、α-松油烯(13.210%)、香芹艹孟烯醇(8.526%)、对伞花烃(8.343%)、1,8-桉叶油素(7.417%)等5种化合物。被鉴定的80种成分,共占挥发油总含量的99.112%.
技术与方法
摘要:
以Alen曲线法为例,介绍了水生植物生产量测定的种群统计学方法的原理,并以同龄群的指数增长与死亡模型为基础,得出了同龄群生产量的计算公式。以湖北斧头湖菰群落的调查数据为例计算了菰的生产量。
摘要:
从理论上推导出以着色导管数计算导管长度的关系式,为注入颜料法测定植物导管长度分布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推导出导管长度分布规律,以及着色导管数与样品长度关系。以香樟(散孔材)、梧桐(环孔材)为试材,研究了导管长度分布规律,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完全一致,表明理论推导和实验结果是可靠的
综合评述
研究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