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第22卷 第5期
摘要:
构建拟南芥AtDAD1超量表达载体,以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拟南芥哥伦比亚生态型,比较AtDAD1超量表达植株和野生型植株表现型的差异,以及两者对H2O2抗性的不同。实验显示,AtDAD1转基因拟南芥生长较野生型拟南芥更为强壮,对高浓度H2O2有较强的耐受力。测定两者糖含量,发现AtDAD1转基因拟南芥叶片糖的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拟南芥叶片。以上结果表明,AtDAD1基因可能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并可能在拟南芥抵抗凋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构建拟南芥AtDAD1超量表达载体,以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拟南芥哥伦比亚生态型,比较AtDAD1超量表达植株和野生型植株表现型的差异,以及两者对H2O2抗性的不同。实验显示,AtDAD1转基因拟南芥生长较野生型拟南芥更为强壮,对高浓度H2O2有较强的耐受力。测定两者糖含量,发现AtDAD1转基因拟南芥叶片糖的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拟南芥叶片。以上结果表明,AtDAD1基因可能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并可能在拟南芥抵抗凋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要:
Bronze 1(bz1)是编码UDP葡萄糖类黄酮葡糖基转移酶(UFGT)的基因,UFGT是种子糊粉层中的花青素生物合成酶。Bronze2(bz2)是另一种花青素生物合成基因,与类黄酮的酰化、糖基化、转运、沉积等有关。以生物素标记的重组质粒pUC19中含有玉米bz1和bz2基因作为探针,与莲藕(Nelumbonucifera L. )的有丝分裂染色体标本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结果显示,bz1和bz2基因分别位于莲藕的第2和第4号染色体长臂上,与着丝粒的相对距离分别为79%和67%。这是首次提供莲藕染色体上的FISH杂交信息,从而为增加莲藕染色体组中的遗传标记和建立遗传图谱奠定基础。
Bronze 1(bz1)是编码UDP葡萄糖类黄酮葡糖基转移酶(UFGT)的基因,UFGT是种子糊粉层中的花青素生物合成酶。Bronze2(bz2)是另一种花青素生物合成基因,与类黄酮的酰化、糖基化、转运、沉积等有关。以生物素标记的重组质粒pUC19中含有玉米bz1和bz2基因作为探针,与莲藕(Nelumbonucifera L. )的有丝分裂染色体标本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结果显示,bz1和bz2基因分别位于莲藕的第2和第4号染色体长臂上,与着丝粒的相对距离分别为79%和67%。这是首次提供莲藕染色体上的FISH杂交信息,从而为增加莲藕染色体组中的遗传标记和建立遗传图谱奠定基础。
摘要:
以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HL-CMS)的不育系粤泰A(YTA)、保持系粤泰B(YTB)以及杂种F1代红莲2号(HL2)的黄化苗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pH及离子强度下线粒体渗透性转换(MPT)的发生及其差异。结果表明,YTA、YTB和HL2间MPT的发生均存在差别,不育系YTA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PTP)的开启与关闭对pH及离子强度的变化较保持系YTB和HL2敏感。HL2与YTA虽然具有相同的细胞质来源,但两者之间PTP及MPT的特性明显不同,前者MPT的变化与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YTB线粒体的PTP和MPT的发生特点与特性相似。这些说明红莲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生可能与其MPT的发生有关。
以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HL-CMS)的不育系粤泰A(YTA)、保持系粤泰B(YTB)以及杂种F1代红莲2号(HL2)的黄化苗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pH及离子强度下线粒体渗透性转换(MPT)的发生及其差异。结果表明,YTA、YTB和HL2间MPT的发生均存在差别,不育系YTA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PTP)的开启与关闭对pH及离子强度的变化较保持系YTB和HL2敏感。HL2与YTA虽然具有相同的细胞质来源,但两者之间PTP及MPT的特性明显不同,前者MPT的变化与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YTB线粒体的PTP和MPT的发生特点与特性相似。这些说明红莲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生可能与其MPT的发生有关。
摘要:
报道了在广西发现的苦苣苔科唇柱苣苔属Chirita一新种,即黄花牛耳朵C.lutea YanLiu & Y.G.Wei。黄花牛耳朵的体态和叶形与牛耳朵(C.eburnea)相似,但前者聚伞花序俯垂,花冠黄色,花药与退化雄蕊先端密被白色绵毛。
报道了在广西发现的苦苣苔科唇柱苣苔属Chirita一新种,即黄花牛耳朵C.lutea YanLiu & Y.G.Wei。黄花牛耳朵的体态和叶形与牛耳朵(C.eburnea)相似,但前者聚伞花序俯垂,花冠黄色,花药与退化雄蕊先端密被白色绵毛。
摘要:
武昌野芷湖湾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生物量较高位置的沉积物显示明显较高的磷吸附指数,以及据Langmuir方程:C/X=C/Xm+K×1/Xm导出的最大吸附量与吸附强度,这一结果在不同时期与不同采样深度均有体现,故提高沉积物磷的吸附能力应为菹草维持水体较低营养水平的重要机制。铁结合态磷是沉积物磷的主要存在形式,吸附能力的提高可由有机质及其与铁的相互作用部分地得到解释。不同时期菹草生物量较高的沉积物表现明显较低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最大反应速度,降低沉积物有机磷的酶促分解速率应为菹草维持水体低营养水平的另一机制。
武昌野芷湖湾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生物量较高位置的沉积物显示明显较高的磷吸附指数,以及据Langmuir方程:C/X=C/Xm+K×1/Xm导出的最大吸附量与吸附强度,这一结果在不同时期与不同采样深度均有体现,故提高沉积物磷的吸附能力应为菹草维持水体较低营养水平的重要机制。铁结合态磷是沉积物磷的主要存在形式,吸附能力的提高可由有机质及其与铁的相互作用部分地得到解释。不同时期菹草生物量较高的沉积物表现明显较低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最大反应速度,降低沉积物有机磷的酶促分解速率应为菹草维持水体低营养水平的另一机制。
摘要:
采用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对屏南和寿宁不同群落的天然黄山松(Pinustaiwanensis)种群格局的分形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天然黄山松种群格局具有分形特征,其计盒维数值在1.2998~1.8626之间,不同群落的大小次序为Q3>Q1>Q2>Q4>Q7>Q8>Q5>Q6;信息维数值在1.2057~1.8637之间,大小次序是Q3>Q1>Q2>Q4>Q8>Q7>Q5>Q6,屏南天然黄山松近纯林黄山松种群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均高于寿宁混交林,计盒维数定量描述种群占据水平空间的能力和程度,信息维数揭示种群格局强度的尺度变化及个体分布的非均匀程度,分形维数值的高低与群落环境、种群密度、种群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个体的聚集程度及幼树个体数量等相关。黄山松种群格局分形维数随海拔呈现上下波动变化,1250~1270m是更适生的海拔范围。此外,黄山松种群格局的分形特征存在一定的尺度范围,其拐点尺度是分形范围的下限尺度。
采用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对屏南和寿宁不同群落的天然黄山松(Pinustaiwanensis)种群格局的分形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天然黄山松种群格局具有分形特征,其计盒维数值在1.2998~1.8626之间,不同群落的大小次序为Q3>Q1>Q2>Q4>Q7>Q8>Q5>Q6;信息维数值在1.2057~1.8637之间,大小次序是Q3>Q1>Q2>Q4>Q8>Q7>Q5>Q6,屏南天然黄山松近纯林黄山松种群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均高于寿宁混交林,计盒维数定量描述种群占据水平空间的能力和程度,信息维数揭示种群格局强度的尺度变化及个体分布的非均匀程度,分形维数值的高低与群落环境、种群密度、种群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个体的聚集程度及幼树个体数量等相关。黄山松种群格局分形维数随海拔呈现上下波动变化,1250~1270m是更适生的海拔范围。此外,黄山松种群格局的分形特征存在一定的尺度范围,其拐点尺度是分形范围的下限尺度。
摘要:
记录了分布于北京地区的典型湿地维管植物266种7变种1变型,共274个分类群,隶属于58科144属。从种一级的水平对这274个分类群进行分析,可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其中温带性质的种187种,为整个区系成分的主体,另有世界广布种45种,热带性质的种30种,中国特有种12种。就北京湿地维管植物区系特征而言,其种类组成与华北其他地区湿地存在着相似性,温带成分占优势地位,并存在一些古老孑遗种类及特有种。此外,还对区系成分中的受危种和外来种进行了讨论。
记录了分布于北京地区的典型湿地维管植物266种7变种1变型,共274个分类群,隶属于58科144属。从种一级的水平对这274个分类群进行分析,可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其中温带性质的种187种,为整个区系成分的主体,另有世界广布种45种,热带性质的种30种,中国特有种12种。就北京湿地维管植物区系特征而言,其种类组成与华北其他地区湿地存在着相似性,温带成分占优势地位,并存在一些古老孑遗种类及特有种。此外,还对区系成分中的受危种和外来种进行了讨论。
摘要:
海南铜铁岭地区植被类型为热带低地雨林,其垂直分布变化不太明显。该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61科、664属、1243种(含变种)。该区系热带性质强烈,其中泛热带和热带亚洲成分占优势,各占总属数(除去世界属)的28.64%和28.01%;在种级水平上,热带成分占绝大多数;本地区中国特有种279种,占总种数的22.65%,其中海南特有植物121种,占该地区中国特有种的43.37%。讨论了该地区与临近4个不同纬度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海南铜铁岭地区植被类型为热带低地雨林,其垂直分布变化不太明显。该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61科、664属、1243种(含变种)。该区系热带性质强烈,其中泛热带和热带亚洲成分占优势,各占总属数(除去世界属)的28.64%和28.01%;在种级水平上,热带成分占绝大多数;本地区中国特有种279种,占总种数的22.65%,其中海南特有植物121种,占该地区中国特有种的43.37%。讨论了该地区与临近4个不同纬度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摘要:
为了研究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巴东木莲(Manglietia patungensis)的濒危机制,对巴东木莲的分布现状、生境进行了野外调查。原生巴东木莲的空间分布范围是北纬28°47′10″~30°51′53″,东经107°9′~110°38′9″;垂直分布为海拔374~1029m。湖北咸丰县尖山乡和湖南桑植五道水乡杨家坪村为巴东木莲的新分布点。从整体来看,巴东木莲的分布是不连续的、零星的,而且范围很狭窄;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差异大。人类对巴东木莲的不合理利用及生境片断化是造成其野生资源迅速减少和许多现有种群不能自然更新的主要原因。还对巴东木莲的分布现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措施。只有采取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措施,才可获得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为了研究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巴东木莲(Manglietia patungensis)的濒危机制,对巴东木莲的分布现状、生境进行了野外调查。原生巴东木莲的空间分布范围是北纬28°47′10″~30°51′53″,东经107°9′~110°38′9″;垂直分布为海拔374~1029m。湖北咸丰县尖山乡和湖南桑植五道水乡杨家坪村为巴东木莲的新分布点。从整体来看,巴东木莲的分布是不连续的、零星的,而且范围很狭窄;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差异大。人类对巴东木莲的不合理利用及生境片断化是造成其野生资源迅速减少和许多现有种群不能自然更新的主要原因。还对巴东木莲的分布现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措施。只有采取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措施,才可获得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摘要:
综合《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1册)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1批),江西省有珍稀濒危植物95种。它们具有种类多、起源古老、分布范围广、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等特点,并且绝大多数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在探讨江西省珍稀濒危植物致危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建议。
综合《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1册)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1批),江西省有珍稀濒危植物95种。它们具有种类多、起源古老、分布范围广、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等特点,并且绝大多数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在探讨江西省珍稀濒危植物致危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建议。
摘要:
研究了光照和温度对外来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种子萌发的影响及种子在不同温度下贮藏后的发芽力变化。结果表明,光照和变温不是三叶鬼针草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在15~30℃恒温条件下萌发率均达到80%以上,35℃恒温显著抑制其萌发且发芽的种子不能正常发育;零下低温(-10℃)和零上低温(4℃)贮藏6个月的三叶鬼针草种子萌发率(分别为95%和94.7%)与贮藏前的萌发率(97.7%)相比无显著差异,而在室温下贮藏6个月的种子,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萌发率逐渐下降,6个月后不仅萌发率急剧下降到16%、萌发时间延长至10d,而且发芽的种子亦不能正常发育。
研究了光照和温度对外来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种子萌发的影响及种子在不同温度下贮藏后的发芽力变化。结果表明,光照和变温不是三叶鬼针草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在15~30℃恒温条件下萌发率均达到80%以上,35℃恒温显著抑制其萌发且发芽的种子不能正常发育;零下低温(-10℃)和零上低温(4℃)贮藏6个月的三叶鬼针草种子萌发率(分别为95%和94.7%)与贮藏前的萌发率(97.7%)相比无显著差异,而在室温下贮藏6个月的种子,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萌发率逐渐下降,6个月后不仅萌发率急剧下降到16%、萌发时间延长至10d,而且发芽的种子亦不能正常发育。
2004, 22(5): 439-444.
摘要:
以被甲栅藻(Scenedesmusarmatus)为材料研究极高浓度CO2对其生理活性和细胞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被甲栅藻能在60%的CO2浓度下快速生长,在5%、20%、40%、60%、80%、100%CO2浓度下的平均增长率分别是1.228、0.925、0.741、0.305、0.042、0.001g·L-1·d-1DW。通入极高浓度CO2(20%、40%)后,被甲栅藻细胞的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24h内明显下降,对PSⅡ抑制作用较明显;其后,随培养时间的增长而逐渐恢复正常。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显示极高CO2浓度下培养了6d的藻细胞体积稍膨大、颗粒化,色素体结构相对不完整,类囊体膜结构略显松散,蛋白核消失,细胞内的液泡数目增多。
以被甲栅藻(Scenedesmusarmatus)为材料研究极高浓度CO2对其生理活性和细胞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被甲栅藻能在60%的CO2浓度下快速生长,在5%、20%、40%、60%、80%、100%CO2浓度下的平均增长率分别是1.228、0.925、0.741、0.305、0.042、0.001g·L-1·d-1DW。通入极高浓度CO2(20%、40%)后,被甲栅藻细胞的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24h内明显下降,对PSⅡ抑制作用较明显;其后,随培养时间的增长而逐渐恢复正常。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显示极高CO2浓度下培养了6d的藻细胞体积稍膨大、颗粒化,色素体结构相对不完整,类囊体膜结构略显松散,蛋白核消失,细胞内的液泡数目增多。
摘要:
用α-三噻吩(α-T)处理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愈伤组织,经近紫外光照射后,形成细胞内的氧化胁迫环境。发现经0.1、1和10mg/L浓度α-T处理,所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物酶(POD)的光照诱导活性程度明显高于非光照的活性,其中1mg/L浓度处理,光照所提高活性分别为26.78%、217.66%和124.72%。但随着处理浓度的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呈下降趋势,以1mg/L和10mg/L的浓度处理,所测SOD抑制率分别为19.95%和55.44%。
用α-三噻吩(α-T)处理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愈伤组织,经近紫外光照射后,形成细胞内的氧化胁迫环境。发现经0.1、1和10mg/L浓度α-T处理,所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物酶(POD)的光照诱导活性程度明显高于非光照的活性,其中1mg/L浓度处理,光照所提高活性分别为26.78%、217.66%和124.72%。但随着处理浓度的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呈下降趋势,以1mg/L和10mg/L的浓度处理,所测SOD抑制率分别为19.95%和55.44%。
摘要:
以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Nutt.)Engelm.]幼穗为外植体,建立了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培养和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雌穗比雄穗难以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小于8mm雄幼穗在2mg/L2,4-D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0.0%~86.8%;添加10mg/LAgNO3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影响不明显,但可改善愈伤组织质量。2mg/L2,4-D结合0.1mg/L6-BA的培养基有利于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继代超过3次、继代间隔超过3周,愈伤组织分化能力明显下降。雄穗愈伤组织在含1.0mg/L6-BA培养基上,弱光条件下分化出芽的频率较高,达31.8%~35.0%;附加3%麦芽糖既可减轻褐化程度,又利于丛生芽的分化。分化苗在1/2MS+0.3mg/LIBA培养基上的生根率为62.5%。
以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Nutt.)Engelm.]幼穗为外植体,建立了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培养和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雌穗比雄穗难以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小于8mm雄幼穗在2mg/L2,4-D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0.0%~86.8%;添加10mg/LAgNO3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影响不明显,但可改善愈伤组织质量。2mg/L2,4-D结合0.1mg/L6-BA的培养基有利于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继代超过3次、继代间隔超过3周,愈伤组织分化能力明显下降。雄穗愈伤组织在含1.0mg/L6-BA培养基上,弱光条件下分化出芽的频率较高,达31.8%~35.0%;附加3%麦芽糖既可减轻褐化程度,又利于丛生芽的分化。分化苗在1/2MS+0.3mg/LIBA培养基上的生根率为62.5%。
摘要:
以中华结缕草(Zoysiasinica Hance)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在附加2.5mg/L2,4-D、0.25mg/L6-BA和1~2mg/LVB1的改良MS培养基(MSm)上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为43.0%。愈伤组织的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m附加0.1mg/L6-BA和2.0mg/L2,4-D。在无生长调节物质的MS培养基(MS0)上,外观呈白色到淡黄色、含有密实颗粒的愈伤组织再生率为30%~60%。
以中华结缕草(Zoysiasinica Hance)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在附加2.5mg/L2,4-D、0.25mg/L6-BA和1~2mg/LVB1的改良MS培养基(MSm)上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为43.0%。愈伤组织的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m附加0.1mg/L6-BA和2.0mg/L2,4-D。在无生长调节物质的MS培养基(MS0)上,外观呈白色到淡黄色、含有密实颗粒的愈伤组织再生率为30%~60%。
摘要:
以紫果猕猴桃(Actinidiaargutavar.purpurea)幼胚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并进行植株再生。结果表明:不同的培养基和不同的培养条件对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及分化率不同;0.2mg/LZT与0.5mg/LGA3配合使用有利于促进愈伤组织的诱导;7%蔗糖、600mg/LCH与400mg/LGln都有利于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在添加0.5mg/L6-BA、0.05mg/LNAA与0.5mg/LGA3的MS培养基中植株的再生率达93.3%。
以紫果猕猴桃(Actinidiaargutavar.purpurea)幼胚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并进行植株再生。结果表明:不同的培养基和不同的培养条件对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及分化率不同;0.2mg/LZT与0.5mg/LGA3配合使用有利于促进愈伤组织的诱导;7%蔗糖、600mg/LCH与400mg/LGln都有利于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在添加0.5mg/L6-BA、0.05mg/LNAA与0.5mg/LGA3的MS培养基中植株的再生率达93.3%。
摘要:
以丹参(Salviamiltiorrhiza Bunge)离体幼茎、叶、叶柄为外植体,对其丛生芽、不定芽的诱导和增殖、生根、移栽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探讨了有关丹参的离体快速微繁技术。试验表明:MS+6-BA1.0mg/L是诱导初代培养的芽产生丛生芽的最佳培养基,其诱导生芽率为100%,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01mg/L;以叶为外植体,用MS+6-BA0.5~2.0mg/L诱导不定芽可取得较好效果,其诱导生芽率为100%,不定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1.0mg/L,其增殖倍数达24倍;诱导生根较好的培养基为1/2MS+0.1mg/LIBA,移栽先水培再土培,成活率可达100%。
以丹参(Salviamiltiorrhiza Bunge)离体幼茎、叶、叶柄为外植体,对其丛生芽、不定芽的诱导和增殖、生根、移栽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探讨了有关丹参的离体快速微繁技术。试验表明:MS+6-BA1.0mg/L是诱导初代培养的芽产生丛生芽的最佳培养基,其诱导生芽率为100%,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01mg/L;以叶为外植体,用MS+6-BA0.5~2.0mg/L诱导不定芽可取得较好效果,其诱导生芽率为100%,不定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1.0mg/L,其增殖倍数达24倍;诱导生根较好的培养基为1/2MS+0.1mg/LIBA,移栽先水培再土培,成活率可达100%。
摘要:
首次报道了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核型公式为2n=38=28m+6sm+4st(2SAT)。与前人认为整个含笑属都为单一的2A型不同,乐昌含笑的核型属于Stebbins的2B型,具有2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而且发现在第9对染色体上有小随体的存在。这些表明在含笑属内含有不同的核型。乐昌含笑在细胞学意义上可能是属内比较进化的类群。对染色体结构的细微改变在木兰科植物的种属进化上的作用进行了简要讨论。
首次报道了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核型公式为2n=38=28m+6sm+4st(2SAT)。与前人认为整个含笑属都为单一的2A型不同,乐昌含笑的核型属于Stebbins的2B型,具有2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而且发现在第9对染色体上有小随体的存在。这些表明在含笑属内含有不同的核型。乐昌含笑在细胞学意义上可能是属内比较进化的类群。对染色体结构的细微改变在木兰科植物的种属进化上的作用进行了简要讨论。
摘要:
运用RP-HPLC建立了花锚中青兰苷、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分析方法,为栽培花锚替代野生花锚入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花锚苷、去甲氧基花锚苷和青兰苷分别在0.68~3.40μg(r=0.9998)、0.36~1.80μg(r=0.9990)和0.80~4.00μg(r=0.9979)有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39%(RSD=2.60%)、99.79%(RSD=3.55%)和100.71%(RSD=2.19%)。栽培花锚中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的含量(抗肝炎活性成分)和在野生花锚中的含量相比无明显差别,可以初步证明栽培花锚可以替代野生花锚入药。
运用RP-HPLC建立了花锚中青兰苷、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分析方法,为栽培花锚替代野生花锚入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花锚苷、去甲氧基花锚苷和青兰苷分别在0.68~3.40μg(r=0.9998)、0.36~1.80μg(r=0.9990)和0.80~4.00μg(r=0.9979)有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39%(RSD=2.60%)、99.79%(RSD=3.55%)和100.71%(RSD=2.19%)。栽培花锚中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的含量(抗肝炎活性成分)和在野生花锚中的含量相比无明显差别,可以初步证明栽培花锚可以替代野生花锚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