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23卷 第6期
摘要: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从鱼腥藻PCC7120DNA中扩增出细菌光敏色素缺失突变体基因aphA(26-320)、aphA(27-320)、aphA(28-320)、aphA(29-320)和aphA(32-320),利用表达载体pET30a进行高效表达,获得的AphA缺失突变体脱辅基蛋白在一定的反应体系下与藻蓝胆素进行了体外重组的研究。研究表明:AphA(26-320)体外重组获得的色素蛋白具有与植物光敏色素相似的可逆光致变色效应,同时酸性尿素变性实验和Zn2+荧光电泳实验显示藻蓝胆素和以上蛋白质发生共价连接。AphA(26-320)与藻蓝胆素重组产物的Pr/Pfr吸收峰处于660/610nm。其他4个缺失突变体,AphA(27-320)、AphA(28-320)、AphA(29-320)、AphA(32-320)和藻蓝胆素的重组产物中则没有发现可逆光致变色信号,表明这些缺失突变体不能和藻蓝胆素发生自催化重组。维系细菌光敏色素AphA与色素自催化连接的裂合酶结构域位于AphA(26-320)包含的肽链之中。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从鱼腥藻PCC7120DNA中扩增出细菌光敏色素缺失突变体基因aphA(26-320)、aphA(27-320)、aphA(28-320)、aphA(29-320)和aphA(32-320),利用表达载体pET30a进行高效表达,获得的AphA缺失突变体脱辅基蛋白在一定的反应体系下与藻蓝胆素进行了体外重组的研究。研究表明:AphA(26-320)体外重组获得的色素蛋白具有与植物光敏色素相似的可逆光致变色效应,同时酸性尿素变性实验和Zn2+荧光电泳实验显示藻蓝胆素和以上蛋白质发生共价连接。AphA(26-320)与藻蓝胆素重组产物的Pr/Pfr吸收峰处于660/610nm。其他4个缺失突变体,AphA(27-320)、AphA(28-320)、AphA(29-320)、AphA(32-320)和藻蓝胆素的重组产物中则没有发现可逆光致变色信号,表明这些缺失突变体不能和藻蓝胆素发生自催化重组。维系细菌光敏色素AphA与色素自催化连接的裂合酶结构域位于AphA(26-320)包含的肽链之中。
摘要:
以新疆小麦日喀则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Glu-D3位点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PCR产物插入pUCm-T载体,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E.coliDH5α,获得阳性克隆。经测序发现该插入片段长度1287bp,包括了部分启动子序列和完整的编码序列。编码序列推导的蛋白质含有8个半胱氨酸残基,属于6类LMW-GS中的TypeⅠ类,为以后这类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基因材料。
以新疆小麦日喀则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Glu-D3位点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PCR产物插入pUCm-T载体,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E.coliDH5α,获得阳性克隆。经测序发现该插入片段长度1287bp,包括了部分启动子序列和完整的编码序列。编码序列推导的蛋白质含有8个半胱氨酸残基,属于6类LMW-GS中的TypeⅠ类,为以后这类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基因材料。
摘要:
通过用一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得到花生(Arachis hypogaea)主要致敏蛋白Ara h 1的基因的启动子片段1957 bp,其序列组成与已发表序列基本一致。用其替换pBIN 35S-mGFP4载体中的35S启动子部分,组成一种花生转基因表达载体pGA1。该载体含有种子特异表达调控元件、增强表达元件和一些与转录因子结合的调控元件,是一个强启动子,便于将外源基因转入花生,实现外源基因在花生中的表达,为建立花生生物反应器奠定了基础。
通过用一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得到花生(Arachis hypogaea)主要致敏蛋白Ara h 1的基因的启动子片段1957 bp,其序列组成与已发表序列基本一致。用其替换pBIN 35S-mGFP4载体中的35S启动子部分,组成一种花生转基因表达载体pGA1。该载体含有种子特异表达调控元件、增强表达元件和一些与转录因子结合的调控元件,是一个强启动子,便于将外源基因转入花生,实现外源基因在花生中的表达,为建立花生生物反应器奠定了基础。
摘要:
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小孢子胚胎发生系统,不仅可以提供大量可供处理的小孢子胚,还由于小孢子胚胎发生的不同步性,可同时提供从2-3细胞原胚到分化胚一系列胚胎以供研究。利用这一便利系统,探讨了外源生长素处理对小孢子胚胎发育的影响。使用3种浓度的IAA:1、3、10μmol/L,分别对不同发育时期烟草小孢子胚进行了处理,结果发现,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小孢子胚,生长素处理的效果明显不同。外源生长素对胚胎发生有促进作用,表现为2-3细胞比例与非处理组相比升高,而当小孢子发育到小球形胚后,加入外源生长素对小孢子胚的进一步发育却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这说明在小孢子胚胎发育过程中早期和晚期发育对生长素的需求是不同的,且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亦不同。反映了生长素调控机制在两个不同发育时期的差异。
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小孢子胚胎发生系统,不仅可以提供大量可供处理的小孢子胚,还由于小孢子胚胎发生的不同步性,可同时提供从2-3细胞原胚到分化胚一系列胚胎以供研究。利用这一便利系统,探讨了外源生长素处理对小孢子胚胎发育的影响。使用3种浓度的IAA:1、3、10μmol/L,分别对不同发育时期烟草小孢子胚进行了处理,结果发现,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小孢子胚,生长素处理的效果明显不同。外源生长素对胚胎发生有促进作用,表现为2-3细胞比例与非处理组相比升高,而当小孢子发育到小球形胚后,加入外源生长素对小孢子胚的进一步发育却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这说明在小孢子胚胎发育过程中早期和晚期发育对生长素的需求是不同的,且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亦不同。反映了生长素调控机制在两个不同发育时期的差异。
摘要:
采用膜片钳技术对烟草根皮层原生质体质膜上的钾通道进行全细胞记录,从而深入研究烟草K+的吸收机制和调控机理。结果表明,内向钾通道在膜电压低于-40mV时,可以被K+激活。内向电流可以被钾通道的专一抑制剂TEA+抑制。动力学分析表明内向钾电流产生的K+表观解离常数(Km)≈15.2mmol/L,类似于低亲和性钾通道。该通道具有依赖于胞外K+浓度的特性,对胞外NH4+、Ca2+、Mg2+浓度变化反应敏感,内向K+电流可被不同程度地抑制。
采用膜片钳技术对烟草根皮层原生质体质膜上的钾通道进行全细胞记录,从而深入研究烟草K+的吸收机制和调控机理。结果表明,内向钾通道在膜电压低于-40mV时,可以被K+激活。内向电流可以被钾通道的专一抑制剂TEA+抑制。动力学分析表明内向钾电流产生的K+表观解离常数(Km)≈15.2mmol/L,类似于低亲和性钾通道。该通道具有依赖于胞外K+浓度的特性,对胞外NH4+、Ca2+、Mg2+浓度变化反应敏感,内向K+电流可被不同程度地抑制。
摘要:
以结球甘蓝品种“强夏”为材料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对与胚胎发生关系密切的因子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盛花前期取材最适宜;单核晚期至双核期的小孢子才能发育成胚状体;含17%蔗糖的培养液在培养初期有利于小孢子存活;培养3d后胚胎诱导则以14%蔗糖浓度为最好;高浓度(17%)蔗糖培养3d后添加低浓度(11%)蔗糖培养液能大大提高胚胎发生能力,比一直在14%蔗糖培养液培养的提高282.4%,比更新培养液培养的提高126.1%。
以结球甘蓝品种“强夏”为材料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对与胚胎发生关系密切的因子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盛花前期取材最适宜;单核晚期至双核期的小孢子才能发育成胚状体;含17%蔗糖的培养液在培养初期有利于小孢子存活;培养3d后胚胎诱导则以14%蔗糖浓度为最好;高浓度(17%)蔗糖培养3d后添加低浓度(11%)蔗糖培养液能大大提高胚胎发生能力,比一直在14%蔗糖培养液培养的提高282.4%,比更新培养液培养的提高126.1%。
摘要:
报道了芦荟属14种2变种植物的核型,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种类的体细胞染色体基数均为x=7,二倍体,由4对长染色体和3对短染色体组成。根据Stebbins(1971)的核型分类标准,Aloe affinis Berger等3种芦荟的核型为“3B”型,Aloe graciliflora Groenewald等3种芦荟的核型为“4B”型,A. mitriformis Mill等3种2变种芦荟的核型为“3C”型,A. saponaria(Ait.)Haw等5种芦荟的核型为“4C”型。其中有6种1变种芦荟的核型为首次报道。另外,还对芦荟的系统分类进行了讨论。
报道了芦荟属14种2变种植物的核型,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种类的体细胞染色体基数均为x=7,二倍体,由4对长染色体和3对短染色体组成。根据Stebbins(1971)的核型分类标准,Aloe affinis Berger等3种芦荟的核型为“3B”型,Aloe graciliflora Groenewald等3种芦荟的核型为“4B”型,A. mitriformis Mill等3种2变种芦荟的核型为“3C”型,A. saponaria(Ait.)Haw等5种芦荟的核型为“4C”型。其中有6种1变种芦荟的核型为首次报道。另外,还对芦荟的系统分类进行了讨论。
摘要:
对新疆独尾草属(Eremurus)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核型公式如下:阿尔泰独尾草[E.altaicus(Pall.)Stev.]2n=2x=14=4m+8sm+2st;异翅独尾草[E.anisopterus(Kar. et Kir)Regel]2n=4x=28=4m+4sm+20st;粗柄独尾草[E.inderiensis(M.Bieb)Regel]2n=2x=14=10sm+4st。首次发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所产的异翅独尾草2n=4x=28,与前人报道其为二倍体2n=2x=14的结果不一致。
对新疆独尾草属(Eremurus)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核型公式如下:阿尔泰独尾草[E.altaicus(Pall.)Stev.]2n=2x=14=4m+8sm+2st;异翅独尾草[E.anisopterus(Kar. et Kir)Regel]2n=4x=28=4m+4sm+20st;粗柄独尾草[E.inderiensis(M.Bieb)Regel]2n=2x=14=10sm+4st。首次发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所产的异翅独尾草2n=4x=28,与前人报道其为二倍体2n=2x=14的结果不一致。
摘要:
利用透射电镜对生长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达坂山(海拔3900 m)的5种高山植物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在所研究的5种高山植物叶绿体中,淀粉粒数量均较多,淀粉粒呈长椭圆形或圆形,沿叶绿体长轴分布。在珠芽蓼的叶绿体中,淀粉粒的电子密度内外不均匀,外周电子密度低,中央电子密度高。在其余4种高山植物中,淀粉粒的电子密度均较低。另外,在这5种高山植物叶绿体中还出现了脂质小球,其类囊体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膨大现象。研究表明,高山植物叶绿体中淀粉粒的这种变化是对逆境的一种适应,是青藏高原特殊生态条件长期胁迫的结果。
利用透射电镜对生长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达坂山(海拔3900 m)的5种高山植物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在所研究的5种高山植物叶绿体中,淀粉粒数量均较多,淀粉粒呈长椭圆形或圆形,沿叶绿体长轴分布。在珠芽蓼的叶绿体中,淀粉粒的电子密度内外不均匀,外周电子密度低,中央电子密度高。在其余4种高山植物中,淀粉粒的电子密度均较低。另外,在这5种高山植物叶绿体中还出现了脂质小球,其类囊体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膨大现象。研究表明,高山植物叶绿体中淀粉粒的这种变化是对逆境的一种适应,是青藏高原特殊生态条件长期胁迫的结果。
摘要:
通过对四川当归属植物果实的解剖研究表明,果实均背腹压扁,背棱槽油管多为1,合生面油管多为2,在少数种间有一定差异,如茂汶当归和紫花前胡合生面多于2;侧棱翅状,较果体宽,或与果体近等宽,也有的窄于果体;胚乳腹面微凹或平直,偶有凸出。果实的油管特征、侧棱翅发达程度和胚乳的形状等特征可以为种间关系提供参考。叶柄类型多样,包括圆环型、“Φ”型、星散型等。叶柄横切面的形状、近轴面沟槽的有无、髓腔的有无以及叶柄横切面上维管束的数目和排列类型等特征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可以作为本属分类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四川当归属植物果实的解剖研究表明,果实均背腹压扁,背棱槽油管多为1,合生面油管多为2,在少数种间有一定差异,如茂汶当归和紫花前胡合生面多于2;侧棱翅状,较果体宽,或与果体近等宽,也有的窄于果体;胚乳腹面微凹或平直,偶有凸出。果实的油管特征、侧棱翅发达程度和胚乳的形状等特征可以为种间关系提供参考。叶柄类型多样,包括圆环型、“Φ”型、星散型等。叶柄横切面的形状、近轴面沟槽的有无、髓腔的有无以及叶柄横切面上维管束的数目和排列类型等特征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可以作为本属分类的重要依据。
摘要:
采用便携式LI-6400光合测定仪,在晴朗的天气,对虉草成熟叶片净光合速率(Pn)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ar)、气孔导度(Cond)、细胞间CO2浓度(Ci)、叶温(Tl)、叶周围气温(Ta)和蒸腾速率(Tr)等影响因子进行田间测定,研究虉草的光合日变化。结果表明:虉草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主峰出现在10:00,次峰出现在15:00,光合“午休”现象明显,非气孔限制是产生“午休”的主要原因。净光合速率变幅为5.86~20.64μmol·m-2·s-1,蒸腾速率变幅为2.8~6.22mmol·m-2·s-1,光补偿点为40μmol·m-2·s-1,光饱和点为2100μmol·m-2·s-1(自然状态下达不到),表观光量子效率为0.0565mol·mol-1,暗呼吸速率为2.26μmol·m-2·s-1,水分利用效率为2.31~3.65μmol·mmol-1。数据显示,虉草是一种高光效植物,对于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其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意义重大。
采用便携式LI-6400光合测定仪,在晴朗的天气,对虉草成熟叶片净光合速率(Pn)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ar)、气孔导度(Cond)、细胞间CO2浓度(Ci)、叶温(Tl)、叶周围气温(Ta)和蒸腾速率(Tr)等影响因子进行田间测定,研究虉草的光合日变化。结果表明:虉草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主峰出现在10:00,次峰出现在15:00,光合“午休”现象明显,非气孔限制是产生“午休”的主要原因。净光合速率变幅为5.86~20.64μmol·m-2·s-1,蒸腾速率变幅为2.8~6.22mmol·m-2·s-1,光补偿点为40μmol·m-2·s-1,光饱和点为2100μmol·m-2·s-1(自然状态下达不到),表观光量子效率为0.0565mol·mol-1,暗呼吸速率为2.26μmol·m-2·s-1,水分利用效率为2.31~3.65μmol·mmol-1。数据显示,虉草是一种高光效植物,对于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其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意义重大。
摘要:
对外来入侵种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在不同强度光照处理中的表型可塑性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光照(100%)、中等光照(60.4%)、低光照(35.4%)和弱光照(16.5%)条件下,随光照强度的降低,分枝强度、基株株长、茎节长度随之下降,总生物量及根、茎、叶生物量显著减少;中等光强度处理喜旱莲子草根冠比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弱光条件下喜旱莲子草生长迟缓,呈直立状。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是影响喜旱莲子草种群生存与维持、生长和成功入侵、扩散的重要因子,同时也说明光照强度较低的生态系统喜旱莲子草入侵成功的机会很小。
对外来入侵种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在不同强度光照处理中的表型可塑性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光照(100%)、中等光照(60.4%)、低光照(35.4%)和弱光照(16.5%)条件下,随光照强度的降低,分枝强度、基株株长、茎节长度随之下降,总生物量及根、茎、叶生物量显著减少;中等光强度处理喜旱莲子草根冠比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弱光条件下喜旱莲子草生长迟缓,呈直立状。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是影响喜旱莲子草种群生存与维持、生长和成功入侵、扩散的重要因子,同时也说明光照强度较低的生态系统喜旱莲子草入侵成功的机会很小。
摘要:
为了研究土壤养分对蝴蝶花的花形态可塑性的影响,在田间实验中对蝴蝶花进行了高、中、低养分(N、P、K)水平处理。实验表明,随着土壤养分水平的增加,外轮花瓣长和宽、内轮花瓣长和宽、雌蕊长、雄蕊长、花冠直径均逐渐增加。花各组成部分的形态大小间相关性显著(P=0.05)。结合花部形态特征对环境异质性的生态适应意义,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为了研究土壤养分对蝴蝶花的花形态可塑性的影响,在田间实验中对蝴蝶花进行了高、中、低养分(N、P、K)水平处理。实验表明,随着土壤养分水平的增加,外轮花瓣长和宽、内轮花瓣长和宽、雌蕊长、雄蕊长、花冠直径均逐渐增加。花各组成部分的形态大小间相关性显著(P=0.05)。结合花部形态特征对环境异质性的生态适应意义,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摘要:
Puroindoline蛋白是小麦面粉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蛋白质,不仅影响和决定了籽粒的硬度,而且有抗G+、G-菌以及抗真菌的作用。用含4% Triton X-114、100mmol/L pH7.8Tris-HCl缓冲液处理小麦面粉来分离Puroindo-line蛋白,经处理后得到的蛋白质混合溶液首先用分子筛葡聚糖G-75纯化,每个收集管内的组分经SDS-PAGE分析,分子量小于31kD的蛋白质组分被回收和集中,回收的蛋白质组分经PEG20000浓缩后,再用离子交换柱羧甲基纤维素(CM-23)进行纯化。其洗脱液分别是双蒸水和NaCl,梯度为0.05~0.7mol/L、8mmol/L pH5.5的MES缓冲液,回收只含15kD的蛋白质的组分,接着用PEG20000浓缩,最后冷冻干燥得到Puroindoline蛋白。
Puroindoline蛋白是小麦面粉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蛋白质,不仅影响和决定了籽粒的硬度,而且有抗G+、G-菌以及抗真菌的作用。用含4% Triton X-114、100mmol/L pH7.8Tris-HCl缓冲液处理小麦面粉来分离Puroindo-line蛋白,经处理后得到的蛋白质混合溶液首先用分子筛葡聚糖G-75纯化,每个收集管内的组分经SDS-PAGE分析,分子量小于31kD的蛋白质组分被回收和集中,回收的蛋白质组分经PEG20000浓缩后,再用离子交换柱羧甲基纤维素(CM-23)进行纯化。其洗脱液分别是双蒸水和NaCl,梯度为0.05~0.7mol/L、8mmol/L pH5.5的MES缓冲液,回收只含15kD的蛋白质的组分,接着用PEG20000浓缩,最后冷冻干燥得到Puroindoline蛋白。
摘要:
糖、有机酸以及氨基酸影响碳-氮代谢过程中的相关酶的基因表达和活性。将蔗糖分别加入到含有相同氮素浓度的(NH4)2SO4(NH4+)或丙氨酸(Ala)作为氮源的营养液中培养水稻,测定幼苗根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依赖于NADH的谷氨酸合酶(NADH-GOGAT)、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和依赖于NADP的异柠檬酸脱氢酶(NADP-ICDH)的活性。结果显示,蔗糖诱导NH4+氮源中幼苗根的GS、NADH-GOGAT活性,抑制Ala氮源中幼苗根的这两种酶活性,蔗糖对PEPC和NADP-ICDH活性的影响也不同;未加蔗糖时,以Ala作为氮源的幼苗根的GS、NADH-GOGAT、PEPC和NADP-ICDH的活性明显高于以NH4+为氮源时的活性;生物量和蛋白质水平的变化与上述参数的变化基本一致。基于Ala碳骨架的存在,这些结果表明,碳/氮平衡是影响这些酶活性差别表达的主要原因。
糖、有机酸以及氨基酸影响碳-氮代谢过程中的相关酶的基因表达和活性。将蔗糖分别加入到含有相同氮素浓度的(NH4)2SO4(NH4+)或丙氨酸(Ala)作为氮源的营养液中培养水稻,测定幼苗根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依赖于NADH的谷氨酸合酶(NADH-GOGAT)、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和依赖于NADP的异柠檬酸脱氢酶(NADP-ICDH)的活性。结果显示,蔗糖诱导NH4+氮源中幼苗根的GS、NADH-GOGAT活性,抑制Ala氮源中幼苗根的这两种酶活性,蔗糖对PEPC和NADP-ICDH活性的影响也不同;未加蔗糖时,以Ala作为氮源的幼苗根的GS、NADH-GOGAT、PEPC和NADP-ICDH的活性明显高于以NH4+为氮源时的活性;生物量和蛋白质水平的变化与上述参数的变化基本一致。基于Ala碳骨架的存在,这些结果表明,碳/氮平衡是影响这些酶活性差别表达的主要原因。
摘要:
罗田垂枝杉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湖北省罗田县发现的杉木自然变异类型,在与黄枝杉比较的基础上,对罗田垂枝杉的形态变异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其形态特征与其它杉木类型的主要区别是:2~3年生的侧枝自然下垂,6~7年生的老枝自然脱落,树冠窄小,是具有遗传改良品质和较高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
罗田垂枝杉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湖北省罗田县发现的杉木自然变异类型,在与黄枝杉比较的基础上,对罗田垂枝杉的形态变异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其形态特征与其它杉木类型的主要区别是:2~3年生的侧枝自然下垂,6~7年生的老枝自然脱落,树冠窄小,是具有遗传改良品质和较高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
摘要:
以纽荷尔脐橙为试材,分析了湖北省13个产地果实的常规品质和果皮色差值,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纽荷尔脐橙果实品质差异明显。系统聚类结果表明,秭归县、巴东县和兴山县的常规品质聚为第一类,长阳县、郧县、公安县、枝江市和宜都市聚为第二类,而丹江口市、阳新县、通城县、天门市和京山县聚为第三类;就果皮色差值来看,长阳县、郧县、兴山县和宜都市聚为第一类,巴东县、京山县、枝江市、丹江口市、阳新县、公安县、秭归县聚为第二类,天门市和通城县聚为第三类。综合分析常规品质和果皮色差值可以看出,三峡库区的兴山县、秭归县、巴东县纽荷尔脐橙综合品质最好,邻近三峡库区的长阳县、宜都市、枝江市,丹江库区的郧县和卷桥库区的公安县次之,丹江口市、阳新县、京山县,尤其是天门市和通城县的品质表现不如上述各个产地。因此湖北省纽荷尔脐橙应重点集中在三峡库区这一优势区域内优先发展,同时向其邻近的适宜地区辐射,而在其它产地宜选择小气候适宜地区适当发展。
以纽荷尔脐橙为试材,分析了湖北省13个产地果实的常规品质和果皮色差值,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纽荷尔脐橙果实品质差异明显。系统聚类结果表明,秭归县、巴东县和兴山县的常规品质聚为第一类,长阳县、郧县、公安县、枝江市和宜都市聚为第二类,而丹江口市、阳新县、通城县、天门市和京山县聚为第三类;就果皮色差值来看,长阳县、郧县、兴山县和宜都市聚为第一类,巴东县、京山县、枝江市、丹江口市、阳新县、公安县、秭归县聚为第二类,天门市和通城县聚为第三类。综合分析常规品质和果皮色差值可以看出,三峡库区的兴山县、秭归县、巴东县纽荷尔脐橙综合品质最好,邻近三峡库区的长阳县、宜都市、枝江市,丹江库区的郧县和卷桥库区的公安县次之,丹江口市、阳新县、京山县,尤其是天门市和通城县的品质表现不如上述各个产地。因此湖北省纽荷尔脐橙应重点集中在三峡库区这一优势区域内优先发展,同时向其邻近的适宜地区辐射,而在其它产地宜选择小气候适宜地区适当发展。
摘要:
研究了锈菌和内生菌根真菌侵染寄主组织的品红染色技术,描述了海棠和酢浆草与真菌互作的组织学过程,阐明了山田胶锈菌对海棠的侵染过程与病变性组织变化,描述了菌根菌从根冠侵入和菌丝体网络形成过程。实验表明,该法是研究真菌侵染组织学的良好方法。
研究了锈菌和内生菌根真菌侵染寄主组织的品红染色技术,描述了海棠和酢浆草与真菌互作的组织学过程,阐明了山田胶锈菌对海棠的侵染过程与病变性组织变化,描述了菌根菌从根冠侵入和菌丝体网络形成过程。实验表明,该法是研究真菌侵染组织学的良好方法。
摘要:
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湖南交界处的五峰县境内,属武陵山东段余脉山地,为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是我国三大物种特有中心之一的川东-鄂西特有中心和第三纪古植物的孑遗中心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该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以第三纪孑遗珍稀濒危植物集中分布群落为典型特征。该区地貌复杂,海拔落差大,微生境复杂多变,拥有从低山河谷常绿阔叶林到亚高山灌丛或草甸等多种生态系统和多种植被类型。目前已知该区有陆生脊椎动物25目74科306种,占湖北省总种数的63.5%和全国总种数的13.0%,其中有5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70种湖北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已知该区维管植物有194科819属2088种,占湖北省总种数的34.4%和全国总数的7.5%,属国家特有、珍稀濒危或重点保护的植物约有70余种;已知藓类植物33科90属192种和叶附生苔类植物3科7属7种,分别占全国总种数的9.8%和4.2%。该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动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而且具有高度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经济类型多样性。尽管该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得到长足发展,但主要集中在物种种类的调查与区系成分研究和少数群落格局物种多样性研究,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物种多样性研究也不平衡,昆虫类和苔藓植物的调查刚起步,真菌资源、淡水鱼类等尚未开展研究。
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湖南交界处的五峰县境内,属武陵山东段余脉山地,为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是我国三大物种特有中心之一的川东-鄂西特有中心和第三纪古植物的孑遗中心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该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以第三纪孑遗珍稀濒危植物集中分布群落为典型特征。该区地貌复杂,海拔落差大,微生境复杂多变,拥有从低山河谷常绿阔叶林到亚高山灌丛或草甸等多种生态系统和多种植被类型。目前已知该区有陆生脊椎动物25目74科306种,占湖北省总种数的63.5%和全国总种数的13.0%,其中有5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70种湖北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已知该区维管植物有194科819属2088种,占湖北省总种数的34.4%和全国总数的7.5%,属国家特有、珍稀濒危或重点保护的植物约有70余种;已知藓类植物33科90属192种和叶附生苔类植物3科7属7种,分别占全国总种数的9.8%和4.2%。该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动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而且具有高度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经济类型多样性。尽管该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得到长足发展,但主要集中在物种种类的调查与区系成分研究和少数群落格局物种多样性研究,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物种多样性研究也不平衡,昆虫类和苔藓植物的调查刚起步,真菌资源、淡水鱼类等尚未开展研究。
摘要:
石豆兰属植物由于近年来同科石斛属植物的过度采挖,而作为名贵中药石斛类药材使用。为了解其化学成分及能否替代石斛,对石豆兰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从石豆兰属植物一共分得化合物60多个,包括菲类、联苄、苯丙素、黄酮、甾体和挥发性成分等结构类型。药理实验表明,广东石豆兰具有抗肿瘤作用。开展国产石豆兰属植物的研究,对发现新的药用活性成分及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
石豆兰属植物由于近年来同科石斛属植物的过度采挖,而作为名贵中药石斛类药材使用。为了解其化学成分及能否替代石斛,对石豆兰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从石豆兰属植物一共分得化合物60多个,包括菲类、联苄、苯丙素、黄酮、甾体和挥发性成分等结构类型。药理实验表明,广东石豆兰具有抗肿瘤作用。开展国产石豆兰属植物的研究,对发现新的药用活性成分及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
摘要:
对来自浙江、福建境内石杉科植物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柳叶马尾杉(Phlegmariurus cryptomerianus)10个不同地理居群的石杉总碱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基于紫外光谱,对它们的表型分化进行了除趋势对应分析。结果表明:①石杉科这两种植物叶片的石杉总碱含量普遍高于茎中的含量;②来自浙江磐安的蛇足石杉居群的叶、茎石杉总碱含量都明显高于其它居群。可以选择该居群作为栽培蛇足石杉的种源;③DCA排序发现,产自磐安的蛇足石杉样品,特别是叶的提取液,其紫外光谱明显不同于其它样品,表明紫外光谱法能够用于鉴别石杉总碱含量较高的蛇足石杉药材。
对来自浙江、福建境内石杉科植物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柳叶马尾杉(Phlegmariurus cryptomerianus)10个不同地理居群的石杉总碱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基于紫外光谱,对它们的表型分化进行了除趋势对应分析。结果表明:①石杉科这两种植物叶片的石杉总碱含量普遍高于茎中的含量;②来自浙江磐安的蛇足石杉居群的叶、茎石杉总碱含量都明显高于其它居群。可以选择该居群作为栽培蛇足石杉的种源;③DCA排序发现,产自磐安的蛇足石杉样品,特别是叶的提取液,其紫外光谱明显不同于其它样品,表明紫外光谱法能够用于鉴别石杉总碱含量较高的蛇足石杉药材。
摘要:
对采自湖北神农架的神农香菊(Dendranthema indicum (L.)Des Monl.var.aromaticum Q.H.Liu et S.F.Zhang var.nov.)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到5个化合物,利用波谱分析技术和文献对照确定了其结构,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luteolin),木犀黄酮甙(luteolin-7-O-βglucopyranoside),刺槐素甙(acacetin-7-rhamnosidgluoside),1-单山萮酸甘油酯(glyceryl-1-monobehenate),山萮酸(behenic acid)。
对采自湖北神农架的神农香菊(Dendranthema indicum (L.)Des Monl.var.aromaticum Q.H.Liu et S.F.Zhang var.nov.)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到5个化合物,利用波谱分析技术和文献对照确定了其结构,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luteolin),木犀黄酮甙(luteolin-7-O-βglucopyranoside),刺槐素甙(acacetin-7-rhamnosidgluoside),1-单山萮酸甘油酯(glyceryl-1-monobehenate),山萮酸(behenic ac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