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2000年  第18卷  第2期

栏目
研究论文
摘要:
广西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具有多种优良特性, 是水稻遗传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之一。本实验以Biotin标记的药用野生稻总DNA作探针, 未标记的栽培稻(Oryza sativa)总DNA作封阻, 以HRP-DAB系统进行信号检测, 对栽培稻与广西药用野生稻的杂种F1植株的根尖染色体制片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采用封阻比例1: 20~30时, 杂交效果较为理想, 药用野生稻的12条染色体显深棕色, 而栽培稻的12条染色体着色很浅。在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核中, 也检测到大量杂交信号分布于核的周边。
摘要:
绒毡层为1层同型细胞, 腺质性, 幼期与其他药壁层相似, 减数分裂开始后逐渐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小孢子母细胞纤维素壁生存到四分体时期, 随着小孢子外壁出现而消失。四分体时期, 小孢子发育出网状原覆盖层和柱状原基粒棒。成熟花粉属2-细胞型, 含丰富淀粉和脂类物质, 生殖细胞具有流线型结构, 呈梭形或柳叶形。营养核与生殖细胞联系密切。
摘要:
采用垂直板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分别通过19和21个等位酶位点测定了花蔺3个居群和黄花蔺4个居群的遗传结构与基因流。两类群都维持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花蔺居群期望杂合度、固定指数、异交率和遗传分化分别为0.144、0.174、94.0%和0.200, 显示出异交繁育系统类型。黄花蔺居群期望杂合度、固定指数、异交率和遗传分化分别为0.076、0.415、58.5%和0.391, 表明其异交+自交的繁育系统类型。两类群的基因流分别为0.998和0.390。
摘要:
在大量的群落样方调查基础上, 利用二元指示种分类法(TW INSPAN)对三峡大老岭地区的森林群落进行数量分类, 并据此划分该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的高度范围, 讨论了TW INSPAN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于结构复杂的亚热带森林时应依据的原则。最后, 文章总结了大老岭地区的森林群落类型。
摘要:
根据样地调查所获得的基本数据, 运用Levin公式和百分率相似公式分别计测了湘西北蜡梅群落中9个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它们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 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蜡梅、香叶树、八角枫、黄连木、崖花海桐、鸡仔木、利川润楠、珊瑚朴和樱桃。蜡梅与其他各种群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不高, 生态位重叠值较低, 说明它与其他种群之间对资源的竞争并不十分激烈, 因而能够成为湘西北蜡梅群落中利用资源能力和生态适应性最强的优势种群, 并在维持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
比较研究了水稻(湘中籼3号)在生育后期(孕穗期和乳熟期)进行没顶淹水胁迫处理后几个相关的生理指标和生长发育、产量的形态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水稻受淹后完全伸展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 叶绿素含量在孕穗期明显降低, 但在乳熟期只有少量下降;电导率明显增加, 细胞膜透性增大;脯氨酸含量增加;根系伤流量减少, 根系活力降低, 伤流液中的主要氨基酸如Ala, Pro, Phe的含量增加;叶鞘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植株增高, 第节间显著伸长;主茎绿叶数减少, 茎秆死亡率增加, 高节位不定芽率增加, 生育期延迟;每蔸有效穗减少, 结实率显著下降, 千粒重降低, 每蔸籽粒产量降低。
摘要:
诱导性冷失活是V型ATPase的一种共同特性。用荧光光谱技术以水稻液泡膜H+-ATP为研究对象, 深入探讨了水稻幼苗冷失活现象的机制。研究表明, 能引起较大程度冷失活现象的物质, 往往先对膜脂有序性产生影响, 通过对多种阳离子、阴离子、离子螯合剂导致冷失活能力和导致膜脂有序性变化能力间的比较, 都能说明这一点。可以认为膜脂状态变化是冷失活机制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植物早期寒害产生的原因之一。
摘要:
从云南溪菜中提取的水溶性胞外粗多糖(EPS), 用Sevag法脱蛋白后, 经DEAE-纤维素柱层析和葡聚糖凝胶G-200柱层析可得到纯品。溪菜多糖复合物经碘试验证明含有少量淀粉, BaCl2试验检测出含有SO42-, 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含有糖类及蛋白质, 且其组成不均一。用Lowry法测得蛋白质含量为13.54%, 苯酚-硫酸法测得糖含量为78%。经薄层层析和纸层析鉴定, 溪菜多糖复合物的酸水解物中含有大量D-甘露糖(D-Mannose), 少量D-核糖(D-Ribose)及L-鼠李糖(L-Rhamnose), 其含量比为4: 1.5: 1
摘要:
研究了分布于浙江建德的青冈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Ca的积累和循环。群落各代表种类的Ca浓度为0.12%~1.25%, 变幅较大;其中能在石灰岩上分布的青冈比其它树种含Ca量高, 酸性土指示植物映山红含Ca量很低。老的器官和个体中积累了较多的Ca。青冈体内Ca浓度的季节和径级变化不明显。枯叶和枯枝中的Ca浓度比鲜叶和鲜枝高。降水通过林冠时有部分Ca被淋溶出来。Ca在群落中现存量为1057.22kg/hm2, 死地被层中积累量为93.43kg/hm2, 土壤(A0—B层)中储存量为6544kg/hm2。群落中Ca的存留量为139.46kg/(hm2·a);归还量为63.09kg/(hm2·a), 其中大部分通过凋落物归还(约占70%);吸收量为202.55kg/(hm2·a)。降水输入了12.15kg/(hm2·a)的Ca。青冈林具有较高的Ca吸收量/现存量比, 但吸收的Ca归还得较少;因此其对Ca的利用效率较高, 这是对红壤中Ca有效性低的一种适应
摘要:
用焦锑酸钾沉淀的电镜细胞化学方法, 研究了低温胁迫下枇杷幼叶细胞内Ca2+水平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枇杷幼叶细胞未经低温处理时, Ca2+定位分布的沉淀颗粒大量出现在细胞壁、细胞间隙、质膜和液泡;叶绿体、细胞质和细胞核中也有一些Ca2+沉淀颗粒分布。枇杷幼叶经44h、4℃低温处理后, 在质膜和液泡膜上Ca2+的沉淀增多, 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Ca2+水平增加。不抗寒品种在低温胁迫条件下可见核孔开口较大, 有时可观察到核内容物外漏。抗寒品种在低温胁迫条件下核孔未见明显开口, 叶绿体中类囊体不形成基粒, 少数片层结合重叠后伸展在整个叶绿体中。而不抗寒品种类囊体则堆积形成明显的颗粒状基粒, 类囊体片层数量较多。在2个叶绿体之间还常可见到线粒体紧夹其间, 但线粒体的内膜模糊不清。不抗寒品种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也较多见, 内膜系统比较发达, 但低温胁迫条件下膜系统易受破坏, 膜结构模糊不清。
摘要:
从刺异叶花椒根的木质部中分得6种生物碱, 分别为铁屎米-6-酮、乙氧基白屈菜红碱、N-去甲基白屈菜红碱、白藓碱、勒木党碱、氧化勒木党碱, 以及3种香豆素类化合物, 滨蒿内酯、东莨菪内酯和异东莨菪内酯。利用化学方法和光谱数据证实了它们的结构。这些生物碱和香豆素类成分在广义花椒属的化学分类和应用研究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
研究了江西东乡和湖南茶陵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种群的种子在不同处理下的发芽情况, 以及水位对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 变温处理极显著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去稃和去种皮以及去1/4胚乳后种子发芽率极显著提高;0~5cm水深有利于普通野生稻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2个种群的种子发芽率有极显著差异, 表明其种群间已存在遗传差异
摘要:
对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L.)DC.〕种子萌发中温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射干种子的萌发温度为5~30℃, 恒温条件下的萌发率不高, 且持续时间较长。低温或高温向15~25℃变温可以提高种子萌发率。15~25℃向低温或高温变温萌发率下降。15~25℃之间的变温萌发率变化不大。昼夜温度周期30℃(昼8h)/15℃(夜16h)及35℃(昼8h)/20℃(夜16h)组萌发率都达到64%。周期变温组20℃(5d)/35℃(10d)、20℃(5d)/10℃(10d)、20℃(5d)/35℃(10d)/20℃(5d)/10℃(10d)的萌发率分别为54.5%、20%、35.5%。5℃和35℃处理种子40d内, 随处理时间增加, 萌发速度和萌发率相应增加。-5℃贮藏1年的陈种子在恒温条件下, 萌发率比新种子有所提高, 但其变温组的萌发率低于新鲜种子变温组。表明随贮藏时间增加, 射干的种子活力有所下降, 但幅度不大。
摘要:
矮慈姑的种子繁殖和球茎营养繁殖对植株生物量和高度都有明显影响。种子繁殖苗生物量的增长曲线方程不同球茎繁殖苗的生物量增长曲线方程。从生物量比较可见:在生长初期, 球茎繁殖苗的生物量远大于种子繁殖苗。生长过程中, 种子繁殖苗的生长速率大于球茎繁殖苗。在生长后期, 二者生物量接近。种子繁殖苗的高度动态方程与球茎繁殖苗的高度动态方程也不一样。种子繁殖苗和球茎繁殖苗高度的增长速率在生长的前期均高于生长后期
研究简报
综合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