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24卷 第1期
摘要:
利用组成玉米异染色质钮的180-bp重复序列和TR-1元件以及45SrDNA对玉米自交系F107、GB57、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及其远缘杂交后代的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确定了3种重复序列在亲本染色体上的分布;同时对远缘杂交后代进行了细胞学鉴定,通过荧光信号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证实远缘杂交后代中异源种质的染色体来源;讨论了异染色质钮重复序列对玉米和其野生种杂交后代外源染色体整合和染色体行为等方面研究的应用。
利用组成玉米异染色质钮的180-bp重复序列和TR-1元件以及45SrDNA对玉米自交系F107、GB57、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及其远缘杂交后代的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确定了3种重复序列在亲本染色体上的分布;同时对远缘杂交后代进行了细胞学鉴定,通过荧光信号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证实远缘杂交后代中异源种质的染色体来源;讨论了异染色质钮重复序列对玉米和其野生种杂交后代外源染色体整合和染色体行为等方面研究的应用。
摘要:
通过对受精后烟草(Nicotiana tabacumL.)胚珠的体外培养,建立了一个简便、实用、高频率的胚胎发生研究系统。采用MS培养基附加6%蔗糖,然后换以2%蔗糖对烟草胚珠进行培养,结果受精后胚珠在体外可以完成正常的胚胎发生并可直接萌发成幼苗。追踪观察表明,合子体外胚胎发生过程中关键发育事件,如合子休眠期间的定向生长、一次不对称分裂的完成、胚柄的形成和解体、胚的分化等过程均可在体外重现。体外培养形成的胚珠及胚胎在形态上与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胚珠及胚胎几乎没有差异。此体系操作简单,稳定性好,且关键发育事件的时空调控与自然胚胎发育进程相吻合。
通过对受精后烟草(Nicotiana tabacumL.)胚珠的体外培养,建立了一个简便、实用、高频率的胚胎发生研究系统。采用MS培养基附加6%蔗糖,然后换以2%蔗糖对烟草胚珠进行培养,结果受精后胚珠在体外可以完成正常的胚胎发生并可直接萌发成幼苗。追踪观察表明,合子体外胚胎发生过程中关键发育事件,如合子休眠期间的定向生长、一次不对称分裂的完成、胚柄的形成和解体、胚的分化等过程均可在体外重现。体外培养形成的胚珠及胚胎在形态上与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胚珠及胚胎几乎没有差异。此体系操作简单,稳定性好,且关键发育事件的时空调控与自然胚胎发育进程相吻合。
摘要:
利用卡那霉素喷施方法对带有NPTⅡ标记基因和双价外源基因(烟草渗调蛋白基因AP24和菜豆几丁质酶基因Chi)的转基因番茄的3个世代在温室或田间环境进行规模化筛选,成功获得8个单拷贝转基因纯合植株。含有单个拷贝NPTⅡ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株系后代,对卡那霉素的抗感分离符合3:1的孟德尔分离比例,T2代中一些株系表现为对卡那霉素全抗,表明这些株系的外源基因已经纯合,这一结果在T3代中进一步得到证实。但对于含有两个拷贝外源基因的转基因株系,外源基因的遗传则比较复杂。同时,结合Km喷施和多重PCR技术对外源基因的异常遗传进行了初步分析。用PCR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该方法的准确性,该方法是对转基因番茄进行大规模、快速遗传分析的理想方法。
利用卡那霉素喷施方法对带有NPTⅡ标记基因和双价外源基因(烟草渗调蛋白基因AP24和菜豆几丁质酶基因Chi)的转基因番茄的3个世代在温室或田间环境进行规模化筛选,成功获得8个单拷贝转基因纯合植株。含有单个拷贝NPTⅡ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株系后代,对卡那霉素的抗感分离符合3:1的孟德尔分离比例,T2代中一些株系表现为对卡那霉素全抗,表明这些株系的外源基因已经纯合,这一结果在T3代中进一步得到证实。但对于含有两个拷贝外源基因的转基因株系,外源基因的遗传则比较复杂。同时,结合Km喷施和多重PCR技术对外源基因的异常遗传进行了初步分析。用PCR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该方法的准确性,该方法是对转基因番茄进行大规模、快速遗传分析的理想方法。
摘要:
在水稻高温诱导cDNA文库中克隆了一个新的水稻基因OsRwp34,同源性分析表明OsRwp34是一典型的孤儿基因。为了研究OsRwp34的功能,构建了OsRwp34的表达载体pET-28(a)OsRwp34,并转化大肠杆菌菌株BL21(DE3),用IPTG诱导并定时从培养液中取样以检测OD600值和用平板记数法测定活菌数,结果发现在诱导30min后宿主菌开始大量死亡,表明OsRwp34的表达产物使宿主菌死亡。随后构建了1个N末端缺失15个氨基酸残基和2个C末端分别缺失12和47个氨基酸残基的OsRwp34缺失体,IPTG诱导后都没有出现毒性作用,推测N和C末端氨基酸残基的同时存在是OsRwp34的毒性作用所必须的。其详细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水稻高温诱导cDNA文库中克隆了一个新的水稻基因OsRwp34,同源性分析表明OsRwp34是一典型的孤儿基因。为了研究OsRwp34的功能,构建了OsRwp34的表达载体pET-28(a)OsRwp34,并转化大肠杆菌菌株BL21(DE3),用IPTG诱导并定时从培养液中取样以检测OD600值和用平板记数法测定活菌数,结果发现在诱导30min后宿主菌开始大量死亡,表明OsRwp34的表达产物使宿主菌死亡。随后构建了1个N末端缺失15个氨基酸残基和2个C末端分别缺失12和47个氨基酸残基的OsRwp34缺失体,IPTG诱导后都没有出现毒性作用,推测N和C末端氨基酸残基的同时存在是OsRwp34的毒性作用所必须的。其详细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
ABSCISICACID-INSITIVE3(ABI3)、LEAFYCOTYLEDON2(LEC2)和FUSCA3(FUS3)转录因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采用Northern杂交技术,用拟南芥ABI3保守的B3结构域部分序列作为探针分别与花生根、茎、叶、子叶RNA进行了杂交,同时也对花生根、茎、叶、子叶(含胚)组织切片进行了原位杂交,结果均显示只有在花生的子叶和胚中有杂交信号出现,表明花生中可能存在ABI3、FUS3和LEC2的同源基因,且它们只分布在花生的子叶和胚中。
ABSCISICACID-INSITIVE3(ABI3)、LEAFYCOTYLEDON2(LEC2)和FUSCA3(FUS3)转录因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采用Northern杂交技术,用拟南芥ABI3保守的B3结构域部分序列作为探针分别与花生根、茎、叶、子叶RNA进行了杂交,同时也对花生根、茎、叶、子叶(含胚)组织切片进行了原位杂交,结果均显示只有在花生的子叶和胚中有杂交信号出现,表明花生中可能存在ABI3、FUS3和LEC2的同源基因,且它们只分布在花生的子叶和胚中。
摘要:
徂徕山植物区系是鲁中南植物区系的典型代表之一,具以下特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维管植物114科,368属,640种;科、属组成的优势现象明显;区系具有一定的古老性,但特有程度低;单种属和寡种属数量较多;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分布类型丰富多样;温带成分优势明显,热带成分丰富,说明本区系与热带植物区系有较高的亲缘关系并显示出植物交汇的特点。
徂徕山植物区系是鲁中南植物区系的典型代表之一,具以下特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维管植物114科,368属,640种;科、属组成的优势现象明显;区系具有一定的古老性,但特有程度低;单种属和寡种属数量较多;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分布类型丰富多样;温带成分优势明显,热带成分丰富,说明本区系与热带植物区系有较高的亲缘关系并显示出植物交汇的特点。
摘要:
巴东木莲(Manglietia patungensis)分布于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和重庆市,是中国特有的稀有濒危物种。湖南小溪自然保护区是巴东木莲分布面积最大且最集中的地区。对巴东木莲群落乔木层结构及优势树种径级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属于典型的常绿阔叶林,群落乔木层可分为三个亚层:第一亚层优势树种为落叶树种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常绿树种巴东木莲;第二亚层以利川润楠(Machilus lichuanensis)为优势树种;第三亚层的优势树种是长叶石栎(Lithocarpus henryi);优势树种径级组成表明,巴东木莲在该群落中与其它优势树种形成稳定的共存群落;巴东木莲在群落中呈聚集分布格局。本研究为正处于生境消失、群落结构被破坏的巴东木莲群落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建议在小溪自然保护区内严格限制对巴东木莲种子的采收,禁止在林下采挖巴东木莲的幼苗,确保巴东木莲在自然状态下得以保持其种群和个体数量的自然增长。
巴东木莲(Manglietia patungensis)分布于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和重庆市,是中国特有的稀有濒危物种。湖南小溪自然保护区是巴东木莲分布面积最大且最集中的地区。对巴东木莲群落乔木层结构及优势树种径级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属于典型的常绿阔叶林,群落乔木层可分为三个亚层:第一亚层优势树种为落叶树种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常绿树种巴东木莲;第二亚层以利川润楠(Machilus lichuanensis)为优势树种;第三亚层的优势树种是长叶石栎(Lithocarpus henryi);优势树种径级组成表明,巴东木莲在该群落中与其它优势树种形成稳定的共存群落;巴东木莲在群落中呈聚集分布格局。本研究为正处于生境消失、群落结构被破坏的巴东木莲群落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建议在小溪自然保护区内严格限制对巴东木莲种子的采收,禁止在林下采挖巴东木莲的幼苗,确保巴东木莲在自然状态下得以保持其种群和个体数量的自然增长。
摘要:
报道了2004年11月采自福建省金门岛的淡水硅藻共126个分类单位,包括81种40变种5变型,隶属于2纲6目11科26属,其中瓦尔斯布纹藻Gyrosigma wansbeckii(Donkin)Cl.、华美舟形藻Navicula elegansW.Smith、扁羽纹藻Pinnularia fasciata(Lagerst.)Hust.、近缘桥弯藻埃法变种Cymbella affinisvar.afarensisGasse、澳大利亚桥弯藻Cymbella australica(A.Schmidt)Cleve、多西诺桥弯藻Cymbella dorsenotataÖstrup、近极菱形藻Nitzschia polarisGrun.、近粘连菱形藻斯科舍变种Nitzschia subcohaerensvar.scotica(Grun.)VanHeurck、具脐菱形藻Nitzschia umbilicataHust.为中国新纪录。
报道了2004年11月采自福建省金门岛的淡水硅藻共126个分类单位,包括81种40变种5变型,隶属于2纲6目11科26属,其中瓦尔斯布纹藻Gyrosigma wansbeckii(Donkin)Cl.、华美舟形藻Navicula elegansW.Smith、扁羽纹藻Pinnularia fasciata(Lagerst.)Hust.、近缘桥弯藻埃法变种Cymbella affinisvar.afarensisGasse、澳大利亚桥弯藻Cymbella australica(A.Schmidt)Cleve、多西诺桥弯藻Cymbella dorsenotataÖstrup、近极菱形藻Nitzschia polarisGrun.、近粘连菱形藻斯科舍变种Nitzschia subcohaerensvar.scotica(Grun.)VanHeurck、具脐菱形藻Nitzschia umbilicataHust.为中国新纪录。
摘要:
采于长江三峡库区一个植物新种,属于十字花科堇叶芥属,与大花堇叶芥(Neomartinella grandifloraAl-schehbaz)相比较,其特点为常绿草本,叶两面密被糙伏毛,叶柄密被短柔毛,花序密被短柔毛,长角果略呈镰刀状,长0.9~1.2cm,命名为兴山堇叶芥(Neomartinella xingshanensisZ.E.ZhaoetZ.L.Ning)。
采于长江三峡库区一个植物新种,属于十字花科堇叶芥属,与大花堇叶芥(Neomartinella grandifloraAl-schehbaz)相比较,其特点为常绿草本,叶两面密被糙伏毛,叶柄密被短柔毛,花序密被短柔毛,长角果略呈镰刀状,长0.9~1.2cm,命名为兴山堇叶芥(Neomartinella xingshanensisZ.E.ZhaoetZ.L.Ning)。
摘要:
在CO2浓度倍增(700μmol·mol-1)条件下,对补充5个不同低剂量的UV-B辐射对大棚番茄幼苗的株高、茎粗、干重、鲜重,果实的紫外吸收物、可溶性糖、有机酸、Vc、番茄红素等含量,以及果实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2倍增能够明显促进番茄幼苗的生长,提高了番茄果实的紫外吸收物、可溶性糖、有机酸、Vc、番茄红素等含量以及果实的产量。在CO2倍增条件下,补充低剂量UV-B辐射可以进一步促进番茄幼苗的生长,提高番茄果实的紫外吸收物、可溶性糖、有机酸、Vc、番茄红素等含量,说明在CO2倍增的条件下低剂量UV-B辐射对番茄的生长有促进效应,但对果实的产量影响不大。当UV-B的辐射剂量为1.163kJ·m-2时,这种促进效应最明显,超过这一剂量时,UV-B辐射对番茄的促进效应开始减弱。
在CO2浓度倍增(700μmol·mol-1)条件下,对补充5个不同低剂量的UV-B辐射对大棚番茄幼苗的株高、茎粗、干重、鲜重,果实的紫外吸收物、可溶性糖、有机酸、Vc、番茄红素等含量,以及果实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2倍增能够明显促进番茄幼苗的生长,提高了番茄果实的紫外吸收物、可溶性糖、有机酸、Vc、番茄红素等含量以及果实的产量。在CO2倍增条件下,补充低剂量UV-B辐射可以进一步促进番茄幼苗的生长,提高番茄果实的紫外吸收物、可溶性糖、有机酸、Vc、番茄红素等含量,说明在CO2倍增的条件下低剂量UV-B辐射对番茄的生长有促进效应,但对果实的产量影响不大。当UV-B的辐射剂量为1.163kJ·m-2时,这种促进效应最明显,超过这一剂量时,UV-B辐射对番茄的促进效应开始减弱。
摘要:
以30~40年生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的花粉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其萌发的作用,同时探讨了不同贮藏条件和贮藏时间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悬铃木花粉在15%蔗糖+0.01%硼酸的培养基上培养24h后萌发率最高;附加琼脂的固体培养基对花粉的萌发影响不大;50mg/L的赤霉素对悬铃木花粉的萌发没有明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花粉干燥后在低温4℃下贮藏能保持较长的生活力,比未经干燥25℃和4℃下贮藏分别长35d和20d。
以30~40年生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的花粉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其萌发的作用,同时探讨了不同贮藏条件和贮藏时间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悬铃木花粉在15%蔗糖+0.01%硼酸的培养基上培养24h后萌发率最高;附加琼脂的固体培养基对花粉的萌发影响不大;50mg/L的赤霉素对悬铃木花粉的萌发没有明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花粉干燥后在低温4℃下贮藏能保持较长的生活力,比未经干燥25℃和4℃下贮藏分别长35d和20d。
摘要:
应用蛋白质双向电泳的分析技术对武汉地区生长的主要过敏原——葎草(Humulus scandensLour.)花粉的蛋白质组分进行了分析。应用三氯乙酸法提取葎草花粉总蛋白质,通过等电聚焦和第二向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获得了完整的葎草花粉全蛋白质图谱。应用专业分析软件(ImageMaster2D)对电泳图谱分析表明:通过等电聚焦和第二向SDS-PAGE电泳,有122个不同的蛋白质组分被检测出来,并进一步确定每个蛋白质相应的分子量、等电点和相对含量。研究中获得的高分辨率的双向电泳图谱是我国葎草花粉变应原蛋白质第一张完整的蛋白质图谱,将为今后葎草花粉中致敏蛋白质的检测、分离、基因克隆和变应原的标准化奠定基础。
应用蛋白质双向电泳的分析技术对武汉地区生长的主要过敏原——葎草(Humulus scandensLour.)花粉的蛋白质组分进行了分析。应用三氯乙酸法提取葎草花粉总蛋白质,通过等电聚焦和第二向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获得了完整的葎草花粉全蛋白质图谱。应用专业分析软件(ImageMaster2D)对电泳图谱分析表明:通过等电聚焦和第二向SDS-PAGE电泳,有122个不同的蛋白质组分被检测出来,并进一步确定每个蛋白质相应的分子量、等电点和相对含量。研究中获得的高分辨率的双向电泳图谱是我国葎草花粉变应原蛋白质第一张完整的蛋白质图谱,将为今后葎草花粉中致敏蛋白质的检测、分离、基因克隆和变应原的标准化奠定基础。
摘要:
研究了地木耳(Nostoc commune)、葛仙米(N.sphaeroides)和发菜(N.flagelliforme)3种念珠藻多糖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3种念珠藻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清除作用,且呈量效关系,地木耳清除超氧自由基作用最强,最高清除率达72.3%,葛仙米和发菜分别为46.7%、35.5%;发菜清除羟自由基效果最强,最高清除率达74.3%,葛仙米和地木耳清除率分别为49.0%、46.7%;3种念珠藻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不显著。
研究了地木耳(Nostoc commune)、葛仙米(N.sphaeroides)和发菜(N.flagelliforme)3种念珠藻多糖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3种念珠藻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清除作用,且呈量效关系,地木耳清除超氧自由基作用最强,最高清除率达72.3%,葛仙米和发菜分别为46.7%、35.5%;发菜清除羟自由基效果最强,最高清除率达74.3%,葛仙米和地木耳清除率分别为49.0%、46.7%;3种念珠藻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不显著。
摘要:
研究了二年生、三年生板桥党参(Codonopsis tangshenOliv.)的产量、多糖含量以及总皂苷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二年生、三年生党参产量在8~10月份都较高,与相同月份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二年生、三年生党参多糖含量在7~9月份都较高,与相同月份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二年生的党参总皂苷含量在11月份最高(1.11%),6月份次之(0.90%),9月份最低(0.77%);三年生的党参总皂苷含量在6月份最高(1.07%),8、9、10月份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7月份最低(0.72%)。综合考虑产量、多糖及总皂苷含量,板桥党参于栽培第三年8、9月份采收比较合理。
研究了二年生、三年生板桥党参(Codonopsis tangshenOliv.)的产量、多糖含量以及总皂苷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二年生、三年生党参产量在8~10月份都较高,与相同月份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二年生、三年生党参多糖含量在7~9月份都较高,与相同月份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二年生的党参总皂苷含量在11月份最高(1.11%),6月份次之(0.90%),9月份最低(0.77%);三年生的党参总皂苷含量在6月份最高(1.07%),8、9、10月份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7月份最低(0.72%)。综合考虑产量、多糖及总皂苷含量,板桥党参于栽培第三年8、9月份采收比较合理。
摘要:
对湖北两个天麻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基地不同品种的天麻进行了天麻素含量的动态检测和生态条件及产量的考察。结果表明,天麻在5~9月份生长迅速,从10月下旬开始逐渐停止生长,进入11月份天麻产量达到最大;采用RP-HPLC法测定,11~12月份采收的样本天麻素含量最高。据此,确定了湖北GAP基地天麻的最佳采收期:兴山基地的乌天麻、红乌天麻和乌红天麻,广水基地的红天麻均以11月份采收为宜;兴山基地的红天麻以12月份采收为宜。
对湖北两个天麻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基地不同品种的天麻进行了天麻素含量的动态检测和生态条件及产量的考察。结果表明,天麻在5~9月份生长迅速,从10月下旬开始逐渐停止生长,进入11月份天麻产量达到最大;采用RP-HPLC法测定,11~12月份采收的样本天麻素含量最高。据此,确定了湖北GAP基地天麻的最佳采收期:兴山基地的乌天麻、红乌天麻和乌红天麻,广水基地的红天麻均以11月份采收为宜;兴山基地的红天麻以12月份采收为宜。
摘要:
结缕草属植物具有耐干旱、耐盐和耐践踏等优良特性。最近的研究表明,基因转移与重组技术在结缕草遗传改良中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结缕草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取得重要进展;基因克隆和基因资源研究正在展开。结合当前有关结缕草生物技术研究现状,综述了结缕草基因工程和基因资源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前景。
结缕草属植物具有耐干旱、耐盐和耐践踏等优良特性。最近的研究表明,基因转移与重组技术在结缕草遗传改良中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结缕草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取得重要进展;基因克隆和基因资源研究正在展开。结合当前有关结缕草生物技术研究现状,综述了结缕草基因工程和基因资源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前景。
摘要:
将不同胚龄的白及种子接种到不同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对白及种子萌发率、萌发时间、丛生芽增殖、生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及种子萌发率与其胚龄及有胚率成正相关,萌发时间则与胚龄及有胚率成负相关;胚龄16周的种子在1g/L花宝1号+2g/L花宝2号的培养基上萌发率可达84%;胚龄等于或大于20周的种子萌发率不受培养基成分的影响,均可达100%,萌发时间只需7d;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4.0mg/L6-BA+0.2mg/L NAA+100g/L CM,其增殖倍数达4.41倍;诱导生根较好的培养基为1/2 MS+0.2mg/L NAA,生根率达90%。
将不同胚龄的白及种子接种到不同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对白及种子萌发率、萌发时间、丛生芽增殖、生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及种子萌发率与其胚龄及有胚率成正相关,萌发时间则与胚龄及有胚率成负相关;胚龄16周的种子在1g/L花宝1号+2g/L花宝2号的培养基上萌发率可达84%;胚龄等于或大于20周的种子萌发率不受培养基成分的影响,均可达100%,萌发时间只需7d;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4.0mg/L6-BA+0.2mg/L NAA+100g/L CM,其增殖倍数达4.41倍;诱导生根较好的培养基为1/2 MS+0.2mg/L NAA,生根率达90%。
摘要:
用中嘉8号杨[Populus deltoids(I-63×I-69)]试管苗叶片作外植体,在添加不同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浓度配比的1/2(N)MS培养基上,筛选出叶片直接分化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1/2(N)MS+0.2mg/LBA+0.02mg/L NAA+25g/L蔗糖+7g/L琼脂,不定芽分化率为85%。同时发现,一定浓度的KT对生根具有促进作用,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0.08mg/LKT+0.02mg/L NAA+25g/L蔗糖+8g/L琼脂,生根率为82.2%。
用中嘉8号杨[Populus deltoids(I-63×I-69)]试管苗叶片作外植体,在添加不同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浓度配比的1/2(N)MS培养基上,筛选出叶片直接分化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1/2(N)MS+0.2mg/LBA+0.02mg/L NAA+25g/L蔗糖+7g/L琼脂,不定芽分化率为85%。同时发现,一定浓度的KT对生根具有促进作用,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0.08mg/LKT+0.02mg/L NAA+25g/L蔗糖+8g/L琼脂,生根率为82.2%。
摘要:
采用20kV/cm高压静电场强度,分别以20、30、40s处理黄瓜种子,结果表明:处理20s的黄瓜种子在萌发期间各项生理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处理时间延长,高压静电场对黄瓜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减弱甚至产生抑制作用。
采用20kV/cm高压静电场强度,分别以20、30、40s处理黄瓜种子,结果表明:处理20s的黄瓜种子在萌发期间各项生理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处理时间延长,高压静电场对黄瓜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减弱甚至产生抑制作用。
摘要:
采用气-质联用法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叶醇提物石油醚溶解组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经毛细管色谱分析分离出38个峰,共确认出其中36种成分,鉴定出的化学成分质量占总量的98.06%以上。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分析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含量较高的物质有:十八酸-1,3-甘油二酯(16.929%)、二十七烷(15.178%)、棕榈酸-2-(十八烷氧基)乙酯(11.038%)、油酸(6.531%)、三十七醇(6.877%)等。化合物的类型主要为饱和脂肪酸酯(33.834%)和烃类化合物(22.031%)。
采用气-质联用法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叶醇提物石油醚溶解组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经毛细管色谱分析分离出38个峰,共确认出其中36种成分,鉴定出的化学成分质量占总量的98.06%以上。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分析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含量较高的物质有:十八酸-1,3-甘油二酯(16.929%)、二十七烷(15.178%)、棕榈酸-2-(十八烷氧基)乙酯(11.038%)、油酸(6.531%)、三十七醇(6.877%)等。化合物的类型主要为饱和脂肪酸酯(33.834%)和烃类化合物(22.031%)。
摘要:
首次采用皂化、水解和冷冻等方法纯化楮实子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确定较好的皂化条件为:碱含量为原油重的35%,温度为80~90℃;冷冻处理的最佳条件为:加5倍楮实子油重的丙酮溶解后,置入-8~-10℃保持48h,去掉饱和脂肪酸,可使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由65%提高到88%。
首次采用皂化、水解和冷冻等方法纯化楮实子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确定较好的皂化条件为:碱含量为原油重的35%,温度为80~90℃;冷冻处理的最佳条件为:加5倍楮实子油重的丙酮溶解后,置入-8~-10℃保持48h,去掉饱和脂肪酸,可使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由65%提高到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