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2022年  第40卷  第6期

栏目
系统与进化
摘要:
报道了横断山区无壳缝目硅藻的13个中国新记录种,包括:截形粗肋藻(Odontidium truncatum (Mayer) Luo & Wang nov. comb.)、吉尔曼等杆藻Distrionella germainii (Reichardt & Lange-Bertalot) Morales, Bahls & Cody)、绒毛平板藻线形变种(Tabellaria flocculosa var. linearis Koppen)、二头端脆型藻纯正变种(Fragilariforma bicapitata var. genuina Ta kin & Açikgöz)、爪哇脆型藻(Fragilariforma javanica (Hustedt) Wetzel, Morales & Ector)、水生脆杆藻(Fragilaria aquaplus Lange-Bertalot & Ulrich)、北方脆杆藻(Fragilaria boreomongolica Kulikovskiy, Lange-Bertalot, Witkoxski & Dorofeyuk)、桑德里亚脆杆藻(Fragilaria sandelii Van de Vijcer & Jarlman)、石南脆杆藻(Fragilaria heatherae Kahlert & Kelly)、近菱形脆杆藻(Fragilaria crassirhombica Metzelitin, Lange-Bertalot & Soninkhishig)、宾西法尼亚脆杆藻(Fragilaria pennsylvanica Morales)、米萨雷脆杆藻(Fragilaria misarelensis Almeida, Delgado, Novais & Blanco)和窄肘形藻(Ulnaria macilenta Morales, Wetzel & Rivera)。本文对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给出了每个种的地理分布、生境信息和理化指标,并对新记录种及其相似种的形态特征进行讨论。
摘要:
以蓝翠雀花(Delphinium caeruleum Jacq. ex Camb) 为材料,通过人工去除退化雄蕊,分析了退化雄蕊去除后,植物的访花昆虫数量、花粉数量和质量、植食者啃食率、坐果率及结籽率的变化,以探究植物退化雄蕊的生态功能及其适应性意义。结果显示,人工去除退化雄蕊后,传粉者的访花次数明显降低,雨水冲刷及阳光直射会导致其花粉数量和活力显著下降。与对照相比,去除退化雄蕊还会造成植株坐果率及结籽率显著降低,而对昆虫啃食率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说明,蓝翠雀花的退化雄蕊是其吸引传粉昆虫的重要器官,可以有效避免雨水冲刷及阳光直射的损害,从而提高繁殖适合度,但不能阻止植食者对花内器官的啃食,退化雄蕊对于蓝翠雀花应对外界极端环境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生态与生物地理
摘要:
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了1985-2021年由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全球2867篇(其中青藏高原157篇)冻土植被研究的相关文献。结果显示,研究论文数量逐年增加,青藏高原文献数量年增长率(19.94%)高于全球研究文献(13.76%)。遥感技术、模型算法等研究技术也被大量应用。拥有冻土的国家贡献了57.55%的独立研究,同时国际合作文献数量逐年递增。全球冻土植被研究的重点在于估算冻土融化导致的碳排放以及冻土地区植物在固碳中的作用,而青藏高原的研究重点独立于全球热点,主要集中在冻土地区植被和生态系统的退化。预测在未来冻土植被研究中,全球研究主要关注碳循环,而青藏高原的研究则关注退化过程。青藏高原独树一帜的研究方向可为全球冻土植被研究带来独特的视角,青藏高原地区也必将成为全球冻土植被最重要的研究区域之一。
摘要:
本研究观测了两种慈姑属(Sagittaria)植物野慈姑(S. trifolia L.)和矮慈姑(S. pygmaea L.)共享传粉者的种间访花活动,利用染色示踪方法检测了种间花粉传递是否存在及其强度,通过统计二者在单生/混生样地中的结实情况判断物种间生殖干扰存在与否,以及对植株有性生殖成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主要共享传粉者存在种间访花行为,但访花者种间运动频率显著低于种内运动,且对野慈姑雄花存在访花偏好。(2)在混生样地中野慈姑和矮慈姑的雌蕊群上均能检测到共享传粉者带来的种间花粉传递,约1.4%的柱头上落置了染色标记的异种花粉;野慈姑花粉散布于矮慈姑花上的距离较远,数量较多,而矮慈姑花粉主要表现为近距离传递。(3)两物种在自然生境中共存时,矮慈姑种子不完整胚比例显著增加,而野慈姑完整胚比例维持在80%以上,表现为种间生殖干扰的不对称性。此外,本研究还对减轻生殖干扰的生态机制进行了探讨。
摘要:
本研究对广西桂林、南宁和北海的桉树(Eucalyptus)人工林开展样地调查和环境因子测定,对3个地区桉树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的物种和谱系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桂林、南宁到北海,桉树人工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α多样指数多呈增加趋势。其中灌木层的物种α多样性表现为桂林显著小于北海;草本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桂林显著小于北海;南宁的草本层Patrick指数显著小于北海和桂林;南宁和北海间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均最为相似,而桂林与北海间草本层物种组成的差异最大; 3个地区的灌木层谱系α多样性无显著变化,而南宁草本层的谱系α多样性显著低于桂林。除了北海灌木层的平均谱系距离(MPD)与桂林和南宁存在显著差异外,3地间灌木层最近种间平均谱系距离(MNTD)以及草本层的MPD和MNTD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说明广西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的物种和谱系多样性主要受坡度、土壤总磷、海拔等因素的影响。
摘要:
以甘肃省地道药材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为材料,探讨当归品质的空间变异规律和气候特征。基于当归的5种化学成分含量分析其品质变异规律,并结合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因子研究品质变异的主要气候成因。结果显示,根据当归5种化学成分总含量可分为甘肃-云南高含量区和四川-湖北低含量区, 藁本内酯、阿魏酸、丁烯基苯酞是造成当归品质地理变异的3种主要化学成分。年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和年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当归品质地理变异的主要气候因子, 且4-10月间的月平均气温与丁烯基苯酞和藁本内酯呈强负相关, 5-9月间的月平均气温与阿魏酸呈强负相关, 说明花果期适当的低温、低湿有利于当归成分藁本内酯、阿魏酸、丁烯基苯酞的积累。研究结果解释了云南和甘肃低热量区当归品质相似的气候原因。
遗传与育种
摘要: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美国黄松(Pinus ponderosa P. Lawson & C. Lawson)和蓝粉云杉(Picea pungens Engelm.)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结果显示,美国黄松和蓝粉云杉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 120 274 和124 237 bp。美国黄松共注释到107个基因,其中包含70个蛋白编码基因,4个rRNA基因,33个 tRNA 基因;蓝粉云杉包含111个基因,其中71个蛋白编码基因,4个rRNA基因,36个tRNA基因。美国黄松和蓝粉云杉分别鉴定到18和32个简单重复序列单元。基于19个松科植物和2个外类群共有的73个叶绿体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可将松科分为两大分支:第1分支包含了雪松属(Cedrus)、金钱松属(Pseudolarix)、铁杉属(Tsuga)、油杉属(Keteleeria)和冷杉属(Abies);第2分支包含了松属(Pinus)、银杉属(Cathaya)、云杉属(Picea)、落叶松属(Larix)和黄杉属(Pseudotsuga)。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松科不同属间发生了多次重排,并且是由包含trnS-GCU基因的小反向重复介导。研究结果说明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可用于解决松科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摘要:
细菌性溃疡病严重威胁猕猴桃(Actinidia)产业发展,本研究对国家猕猴桃资源圃中29个种82份种质资源进行了离体枝条的溃疡病菌接种,以病斑长度评价其抗病能力,将种质划分为高抗至高感7个抗性等级。结果显示:不同种间材料抗性差异显著,大部分种内材料存在明显的抗性分化。82份种质中含高抗种质5份(6.09 %)、中抗种质9份(10.98 %)、低抗种质18份(21.95 %)、耐病种质21份(25.61 %)、低感种质11份(13.41 %)、中感种质9份(10.98 %)及高感种质9份(10.98 %)。32份抗病种质包括软枣(A. arguta (Siebold & Zuccarini) Planchon ex Miquel)6份,异色(A. callosa var. discolor C. F. Liang)5份,黑蕊(A. melanandra Franchet)4份,京梨(A. callosa var. henryi Maximowicz)及毛花(A. eriantha Bentham)各3份,葡萄叶(A. vitifolia C. Y. Wu)、安息香(A. styracifolia C. F. Liang)及紫果(A. arguta (Siebold & Zuccarini) Planchon ex Miquel var. purpurea (Rehd.) C. F. Liang)各2份,阔叶(A. latifolia (Gardner & Champion) Merrill)、红茎(A. rubricaulis Dunn)、山梨(A. rufa (Siebold & Zuccarini) Planchon ex Miquel)、湖北(A. hubeiensis H. M. Sun and R. H. Huang)及黄毛(A. fulvicoma Hance)各1份。本研究结果为猕猴桃抗病品种的杂交选育与创制奠定了基础。
摘要: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具有后期自交不亲和(LSI)特性,严重阻碍了油茶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和品种配置。为研究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在油茶自交不亲和中的作用,本文对油茶自、异交授粉后雌蕊中的CAT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克隆得到3个CAT基因,命名为CoCAT1~CoCAT3。结果显示,其CDS分别为1479、1287和1479 bp,编码492、428和492个氨基酸。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其编码产物在C末端均含有典型的三肽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发现,CoCAT2、CoCAT3与NtCAT3亲缘关系最近,CoCAT1与CsCAT1亲缘关系最近。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3个基因在授粉72 h后的自交雌蕊中表达量最大,在授粉36、84 h自交雌蕊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异交。自、异花授粉均引起油茶雌蕊内CAT活性的上升,但幅度不同,推测油茶CAT可能参与油茶自交不亲和的响应机制。
摘要:
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er)花色是决定其观赏价值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但其分子遗传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莲‘满天星’(红花)为母本,‘巨无霸’(白花)为父本构建F2分离群体。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SLAF-seq)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根据F2群体连续两年的表型数据,对莲的红花、白花性状进行QTL分析,开发与该性状紧密连锁的PARMS(Penta-primer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五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分子标记。结果显示:莲的遗传图谱全长为1046.82 cM,包含8个连锁群、共6376个上图标记,两个相邻标记间的平均图距为0.16 cM。在第6连锁群上检测出1个稳定控制莲红花、白花性状的QTL,贡献率为49.957%,于该定位区域预测到18个基因,其中5个为控制莲红花、白花性状的候选基因。同时,开发了3个与莲红花、白花性状紧密连锁的PARMS标记,能有效区分F2群体中的红花和白花表型。
生理与发育
摘要:
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是栽培大豆(G. max (L.)Merr.)的祖先,在遗传育种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野大豆为实验材料,通过检测快速叶绿素荧光和820 nm光反射来研究盐胁迫对光系统化学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盐胁迫下,野大豆幼苗叶片叶绿素a含量显著降低,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发生显著变化,JIP-test参数中性能指标PIABS和PItotal、比能量通量参数RC/ABS、TRo/RC、ETo/RC和REo/RC均降低。单位反应中心耗散的能量DIO/RC增加。同时,盐胁迫显著降低量子产量和效率参数ψEo、φEo、δRo和φRo。820 nm光反射MR/MRO曲线也发生变化,其变化时间间隔与OJIP一致。同时,盐胁迫也导致野大豆幼苗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
摘要:
赤苍藤(Erythropalum scandens Bl.)是华南、西南地区一种常见的木本蔬菜,其嫩茎叶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本研究采用“3414”施肥法,对1.5年生大新种源赤苍藤扦插苗进行追肥试验,探究不同氮磷钾施肥处理对其生理特性及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大多数施肥处理下赤苍藤植株生理及干物质积累情况较对照(N0P0K0)有所提升,渗透调节物质、叶绿素等随施肥进程均有规律性升高或降低;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氮素主效应对各指标的影响效果高于磷、钾;施肥后期,缺素及过量施肥处理均出现轻度养分胁迫现象;此外,施肥后期叶片大量元素含量较施肥中期降低,可能存在一定的“养分稀释”效应;综合分析发现,尿素2.14 g/株 + 过磷酸钙4.44 g/株 + 氯化钾0.67~1.33 g/株处理下赤苍藤植株状况最佳;氮素对赤苍藤生长发育的促进及胁迫作用较为突出。
专题综述
摘要:
紫杉醇是高效的天然抗癌产物,广泛用于多种癌症的临床治疗。目前紫杉醇的生产主要是从红豆杉属(Taxus)植物中提取天然前体(如巴卡亭Ⅲ)然后再化学合成。受制于红豆杉植物资源,导致制药成本高。合成生物学的兴起为紫杉醇原料药的获取提供了新途径,但紫杉醇合成生物学的研究还有待推进。近年来,多组学被逐步应用到紫杉醇的合成生物学研究中。本文综述了多组学助力紫杉醇合成通路基因、调控基因和异源合成研究的最新进展,为紫杉醇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
总目次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