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第35卷 第2期
2017, 35(2): 139-151.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7.20139
摘要:
算盘子属是一个分类较为困难的大类群,全世界超过300种,其中众多物种间的界定至今颇存争议。本研究在野外考察及对馆藏标本查阅的基础上,对中国算盘子属21种1变种的果实形态进行了仔细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该属物种果实被毛情况、果实大小、宿存花柱、纵沟深浅和数目等形态特征在种间具有很高的多样性,可用于对不同物种的鉴别,具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基于果实形态特征提供了这21种1变种的分类检索表。
算盘子属是一个分类较为困难的大类群,全世界超过300种,其中众多物种间的界定至今颇存争议。本研究在野外考察及对馆藏标本查阅的基础上,对中国算盘子属21种1变种的果实形态进行了仔细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该属物种果实被毛情况、果实大小、宿存花柱、纵沟深浅和数目等形态特征在种间具有很高的多样性,可用于对不同物种的鉴别,具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基于果实形态特征提供了这21种1变种的分类检索表。
2017, 35(2): 152-163.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7.20152
摘要:
采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技术对山鸡椒(Litsea cubeba(Lour.) Pers.)雄花花芽分化发育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1)山鸡椒雄花花芽分化发生可分为5个时期,即未分化期、花序原基分化期、苞片原基分化期、花原基分化期和花器官分化期,其中花器官分化期又可细分为花被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和雌蕊原基分化期;各相邻分化时期存在一定重叠现象;花期从翌年1月上旬至3月下旬。(2)雄花成熟结构中具有独特的雄蕊蜜腺,蜜腺绿色且形态不规则,着生于内轮雄蕊基部,分布于花丝两侧,夹在内外轮雄蕊的花丝之间,与内轮花丝紧密相连。(3)雄蕊花药四室,花药壁发育属于基本型;腺质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属于连续型;成熟花粉为2-细胞花粉粒;成熟花粉粒外壁刺突较多,刺突基部膨大,外壁露出部分粗糙,无薄壁区,有少数小穿孔。(4)山鸡椒雄花中绝大多数雌蕊发育至腹缝线卷合形成子房室时停止,柱头发育不良或者败育,花柱缩短或缺失,不能受精,直到开花结束,即发生退化。本研究明确了山鸡椒雄花花芽发育发生各个阶段时间、形态变化特点及外部形态变化特征,山鸡椒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发育至散粉期变化特点和规律以及雄花中退化雌蕊发育的进程,可为山鸡椒优良品种选育、调控花期和提高结实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采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技术对山鸡椒(Litsea cubeba(Lour.) Pers.)雄花花芽分化发育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1)山鸡椒雄花花芽分化发生可分为5个时期,即未分化期、花序原基分化期、苞片原基分化期、花原基分化期和花器官分化期,其中花器官分化期又可细分为花被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和雌蕊原基分化期;各相邻分化时期存在一定重叠现象;花期从翌年1月上旬至3月下旬。(2)雄花成熟结构中具有独特的雄蕊蜜腺,蜜腺绿色且形态不规则,着生于内轮雄蕊基部,分布于花丝两侧,夹在内外轮雄蕊的花丝之间,与内轮花丝紧密相连。(3)雄蕊花药四室,花药壁发育属于基本型;腺质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属于连续型;成熟花粉为2-细胞花粉粒;成熟花粉粒外壁刺突较多,刺突基部膨大,外壁露出部分粗糙,无薄壁区,有少数小穿孔。(4)山鸡椒雄花中绝大多数雌蕊发育至腹缝线卷合形成子房室时停止,柱头发育不良或者败育,花柱缩短或缺失,不能受精,直到开花结束,即发生退化。本研究明确了山鸡椒雄花花芽发育发生各个阶段时间、形态变化特点及外部形态变化特征,山鸡椒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发育至散粉期变化特点和规律以及雄花中退化雌蕊发育的进程,可为山鸡椒优良品种选育、调控花期和提高结实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2017, 35(2): 164-170.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7.20164
摘要:
为了研究雌雄异株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L.) Vent.)的性别差异,以其叶片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其主要解剖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1)构树雌、雄株叶片解剖结构组成一致,均由表皮、叶肉组织和叶脉3部分组成。其上、下表皮均由一层细胞构成,具有较厚的角质层及丰富的表皮毛,叶肉中栅栏组织高度发达,此外,维管系统在叶中所占比例很大;(2)构树雌、雄株叶片细胞大小及厚度在各类型组织间存在一定差异,雄株叶片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主脉维管束木质部厚度及维管束厚度均显著大于雌株叶片,且在栅海比、组织结构紧密度、组织结构疏松度和主脉维管束木质部面积占维管束的比例等方面也与雌株有极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构树叶片的解剖结构不仅具有旱生植物叶片的典型特征,而且还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这可能与构树雌、雄株的生殖分配有关。
为了研究雌雄异株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L.) Vent.)的性别差异,以其叶片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其主要解剖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1)构树雌、雄株叶片解剖结构组成一致,均由表皮、叶肉组织和叶脉3部分组成。其上、下表皮均由一层细胞构成,具有较厚的角质层及丰富的表皮毛,叶肉中栅栏组织高度发达,此外,维管系统在叶中所占比例很大;(2)构树雌、雄株叶片细胞大小及厚度在各类型组织间存在一定差异,雄株叶片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主脉维管束木质部厚度及维管束厚度均显著大于雌株叶片,且在栅海比、组织结构紧密度、组织结构疏松度和主脉维管束木质部面积占维管束的比例等方面也与雌株有极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构树叶片的解剖结构不仅具有旱生植物叶片的典型特征,而且还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这可能与构树雌、雄株的生殖分配有关。
2017, 35(2): 171-176.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7.20171
摘要:
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产自贵州11个不同地区的薤白(Allium macrostemon Bunge)18个样品进行核糖体DNA ITS序列测定,并结合GenBank中下载的来自四川汶川、陕西汉中以及韩国的薤白ITS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贵州不同产地的薤白ITS序列长度为534~537bp,其中G+C含量为50.5%~51.1%,平均含量为50.9%,有16个变异位点,包括T-C、T-G、A-G间的转换以及T-A、G-C间的颠换。以单花韭(Allium monanthum Maxim.)为外类群,结合GenBank中下载葱属部分植物序列,基于贝叶斯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聚类树的结果显示,葱属部分植物可分为4支,其中薤白聚为一支并支持薤白作为一个单系类群,而不同产地的薤白又可分为4小支,其中来自贵阳清镇、六盘水平寨、安顺平坝、黔西南兴仁、铜仁思南的薤白亲缘关系较近,表明基于nrDNA ITS序列能鉴别不同产地薤白的亲缘关系。
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产自贵州11个不同地区的薤白(Allium macrostemon Bunge)18个样品进行核糖体DNA ITS序列测定,并结合GenBank中下载的来自四川汶川、陕西汉中以及韩国的薤白ITS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贵州不同产地的薤白ITS序列长度为534~537bp,其中G+C含量为50.5%~51.1%,平均含量为50.9%,有16个变异位点,包括T-C、T-G、A-G间的转换以及T-A、G-C间的颠换。以单花韭(Allium monanthum Maxim.)为外类群,结合GenBank中下载葱属部分植物序列,基于贝叶斯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聚类树的结果显示,葱属部分植物可分为4支,其中薤白聚为一支并支持薤白作为一个单系类群,而不同产地的薤白又可分为4小支,其中来自贵阳清镇、六盘水平寨、安顺平坝、黔西南兴仁、铜仁思南的薤白亲缘关系较近,表明基于nrDNA ITS序列能鉴别不同产地薤白的亲缘关系。
2017, 35(2): 177-185.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7.20177
摘要:
采用“放松分子钟”模型、氨基酸位点正选择模型和分子内共进化网络估算方法,对蕨类植物光合系统Ⅰ核心蛋白PSAA编码基因psaA的进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叶绿体基因psaA编码区全序列具备成为蕨类植物系统发育关系重建位点的潜力,与rbcL基因联合后能构建高后验概率的系统发育树;蕨类植物的PSAA蛋白中存在一些曾经历正选择的氨基酸位点,其中29个位点聚合成为16个共进化组,通过共进化网络的方式协同影响光合系统Ⅰ的内部调整,提升其在被子植物兴起后光合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本文对蕨类植物进化潜能与分子机理的研究结果为揭示蕨类植物适应新生境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提供了分子依据。
采用“放松分子钟”模型、氨基酸位点正选择模型和分子内共进化网络估算方法,对蕨类植物光合系统Ⅰ核心蛋白PSAA编码基因psaA的进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叶绿体基因psaA编码区全序列具备成为蕨类植物系统发育关系重建位点的潜力,与rbcL基因联合后能构建高后验概率的系统发育树;蕨类植物的PSAA蛋白中存在一些曾经历正选择的氨基酸位点,其中29个位点聚合成为16个共进化组,通过共进化网络的方式协同影响光合系统Ⅰ的内部调整,提升其在被子植物兴起后光合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本文对蕨类植物进化潜能与分子机理的研究结果为揭示蕨类植物适应新生境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提供了分子依据。
2017, 35(2): 186-193.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7.20186
摘要:
为研究近缘物种之间繁育系统分化对传粉环境的适应性意义,本文针对湖北地区的3种紫堇属植物(紫堇Corydalis edulis Maxim.、尖距紫堇C.shearer S.Moore.和小花黄堇C.racemosa(Thunb.) Pers.)进行了传粉生态学研究,对比分析了它们在花部特征、分布模式、花期、交配系统、传粉系统等方面的差异。3种紫堇属植物常见伴生现象,花期有一定重叠;花色、距长、花蜜量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尖距紫堇交配系统为自交不亲和、依靠传粉者异花授粉;而紫堇和小花黄堇交配系统为自交亲和,兼有自交和异交的混合交配系统。3个物种均由蜂类传粉,且花部性器官与传粉者的接触部位一致,但访花频率差异较大。在混合群落中,传粉者访花具有较高的忠实性,花部特征差异可能是传粉者选择性访花的原因。对于紫堇属3个物种,花部特征和交配系统的分化有助于其避免传粉过程的相互干扰,交配系统与传粉环境具有一定相关性,混合交配系统可能有利于提高植物对不同生境和气候的适应性。
为研究近缘物种之间繁育系统分化对传粉环境的适应性意义,本文针对湖北地区的3种紫堇属植物(紫堇Corydalis edulis Maxim.、尖距紫堇C.shearer S.Moore.和小花黄堇C.racemosa(Thunb.) Pers.)进行了传粉生态学研究,对比分析了它们在花部特征、分布模式、花期、交配系统、传粉系统等方面的差异。3种紫堇属植物常见伴生现象,花期有一定重叠;花色、距长、花蜜量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尖距紫堇交配系统为自交不亲和、依靠传粉者异花授粉;而紫堇和小花黄堇交配系统为自交亲和,兼有自交和异交的混合交配系统。3个物种均由蜂类传粉,且花部性器官与传粉者的接触部位一致,但访花频率差异较大。在混合群落中,传粉者访花具有较高的忠实性,花部特征差异可能是传粉者选择性访花的原因。对于紫堇属3个物种,花部特征和交配系统的分化有助于其避免传粉过程的相互干扰,交配系统与传粉环境具有一定相关性,混合交配系统可能有利于提高植物对不同生境和气候的适应性。
2017, 35(2): 194-204.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7.20194
摘要:
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是硅藻门中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大属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类水体。目前沿用的海链藻属分类体系是基于形态特征建立的,尤其是电镜下的超微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价值。然而,也有研究认为某些形态特征存在不稳定或变化的情况,应对其开展二次研究和重新评估。故此,本文选择全球近岸广布种艾伦海链藻(T.allen Takano)作为典型代表,基于建立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传统形态学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重要形态特征进行了二次研究。结果显示:(1)艾伦海链藻壳面孔纹的排列方式存在一定的变化,呈切线形或偏心状;壳缘唇形突的位置多有变化,占据一个壳缘支持突的位置、或位于两个壳缘支持突正中间、或靠近其中一个。艾伦海链藻这两个特征并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分类学意义或应降低;(2)壳缘不具有肋纹,此特征相对稳定,可作为艾伦海链藻的识别特征之一;(3)艾伦海链藻具有较保守的遗传多样性,尚未发现(拟)隐形种。结合其它海链藻的形态学报道,我们认为孔纹排列方式易受环境的影响,稳定性较差,在分类时应慎重应用;壳缘唇形突的位置在少数海链藻属物种中易发生变化,分类时应视具体物种而针对性应用;支持突等突起特征较为稳定,在海链藻属物种的分类体系中仍可作为重要依据;艾伦海链藻中壳缘肋纹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作为分类依据,但在其它海链藻属物种中是否也具有很好的分类价值,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验证;分子信息在形态特征上的二次研究和评价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目前相关分子数据的缺乏和不足限制了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对重新评估艾伦海链藻形态特征的分类学价值、完善现存的分类学体系提供了参考。
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是硅藻门中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大属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类水体。目前沿用的海链藻属分类体系是基于形态特征建立的,尤其是电镜下的超微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价值。然而,也有研究认为某些形态特征存在不稳定或变化的情况,应对其开展二次研究和重新评估。故此,本文选择全球近岸广布种艾伦海链藻(T.allen Takano)作为典型代表,基于建立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传统形态学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重要形态特征进行了二次研究。结果显示:(1)艾伦海链藻壳面孔纹的排列方式存在一定的变化,呈切线形或偏心状;壳缘唇形突的位置多有变化,占据一个壳缘支持突的位置、或位于两个壳缘支持突正中间、或靠近其中一个。艾伦海链藻这两个特征并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分类学意义或应降低;(2)壳缘不具有肋纹,此特征相对稳定,可作为艾伦海链藻的识别特征之一;(3)艾伦海链藻具有较保守的遗传多样性,尚未发现(拟)隐形种。结合其它海链藻的形态学报道,我们认为孔纹排列方式易受环境的影响,稳定性较差,在分类时应慎重应用;壳缘唇形突的位置在少数海链藻属物种中易发生变化,分类时应视具体物种而针对性应用;支持突等突起特征较为稳定,在海链藻属物种的分类体系中仍可作为重要依据;艾伦海链藻中壳缘肋纹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作为分类依据,但在其它海链藻属物种中是否也具有很好的分类价值,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验证;分子信息在形态特征上的二次研究和评价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目前相关分子数据的缺乏和不足限制了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对重新评估艾伦海链藻形态特征的分类学价值、完善现存的分类学体系提供了参考。
2017, 35(2): 205-206.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7.20205
摘要:
于云南西双版纳发现了壳斗科植物的原始类群——轮叶三棱栎(Trigonobalanus verticillata Forman)。轮叶三棱栎被认为是栎属(Quercus L.)和水青冈属(Fagus L.)植物的祖先之一,原纪录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后来在我国海南岛被发现,其分布格局的形成一直未能合理解释。本次在云南新发现轮叶三棱栎,不仅可以解释它在海南岛的分布,也为海南岛历史上可能曾经连接着越南北部和广西西南部的假设提供了科学支持,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生物地理学意义。
于云南西双版纳发现了壳斗科植物的原始类群——轮叶三棱栎(Trigonobalanus verticillata Forman)。轮叶三棱栎被认为是栎属(Quercus L.)和水青冈属(Fagus L.)植物的祖先之一,原纪录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后来在我国海南岛被发现,其分布格局的形成一直未能合理解释。本次在云南新发现轮叶三棱栎,不仅可以解释它在海南岛的分布,也为海南岛历史上可能曾经连接着越南北部和广西西南部的假设提供了科学支持,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生物地理学意义。
2017, 35(2): 207-215.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7.20207
摘要:
系统收集了我国125个地区的藓类植物区系资料,统计了种和属在这些地区的分布频度。以藓类种数超过100的73个地区为研究对象,以科所含的种数为指标,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和模糊均值聚类基础上的主坐标排序,对我国藓类植物区系的区域分化特点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分布频度增加,种和属数均呈指数式下降,绝大部分的种和属仅在极少数地区有记录。根据藓类植物的区系组成,73个地区可分成5组:第1组涉及华东、华中和西南的12个地区;第2组包括西北、华北为主的16个地区;第3组为人为干扰强烈的长三角等15个地区;第4组包括以华南为主的热带、南亚热带区域的19个山地;第5组包括西北、东北和西南的11个温带或高海拔山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藓类区系报道在种类鉴定中可能存在比较普遍的误定现象,从而造成绝大部分种类局限于狭窄地理区域的假象。
系统收集了我国125个地区的藓类植物区系资料,统计了种和属在这些地区的分布频度。以藓类种数超过100的73个地区为研究对象,以科所含的种数为指标,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和模糊均值聚类基础上的主坐标排序,对我国藓类植物区系的区域分化特点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分布频度增加,种和属数均呈指数式下降,绝大部分的种和属仅在极少数地区有记录。根据藓类植物的区系组成,73个地区可分成5组:第1组涉及华东、华中和西南的12个地区;第2组包括西北、华北为主的16个地区;第3组为人为干扰强烈的长三角等15个地区;第4组包括以华南为主的热带、南亚热带区域的19个山地;第5组包括西北、东北和西南的11个温带或高海拔山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藓类区系报道在种类鉴定中可能存在比较普遍的误定现象,从而造成绝大部分种类局限于狭窄地理区域的假象。
2017, 35(2): 216-222.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7.20216
摘要: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海南俄贤岭紫毛野牡丹(Melastoma penicillatum Naud.)灌丛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类型和群落结构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200 m2的样地内,有维管植物37种,隶属于26科33属;属的区系成分以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分别占非世界总属数的31.03%和24.14%。在种的水平上,泛热带分布最多,占非世界分布总种数的25%。群落种类主要由灌木(24种)和草本(9种)构成,灌木层中以紫毛野牡丹为优势种,草本层以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 L.)为优势种;藤本植物仅有3种。生活型以中高位芽为主,占40.54%;群落的频度划分为5个等级(A:1%~20%、B:21%~40%、C:41%~60%、D:61%~80%、E:81%~100%),频度等级的分布规律为A > B > D > C=E。与该地海南凤仙花(Impatiens hainanensis Y.L.Chen)群落和海南大戟(Euphorbia hainanensis Croizat)灌丛群落进行比较发现,该群落植物种类更少,分布更稀疏,层次更明显。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海南俄贤岭紫毛野牡丹(Melastoma penicillatum Naud.)灌丛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类型和群落结构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200 m2的样地内,有维管植物37种,隶属于26科33属;属的区系成分以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分别占非世界总属数的31.03%和24.14%。在种的水平上,泛热带分布最多,占非世界分布总种数的25%。群落种类主要由灌木(24种)和草本(9种)构成,灌木层中以紫毛野牡丹为优势种,草本层以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 L.)为优势种;藤本植物仅有3种。生活型以中高位芽为主,占40.54%;群落的频度划分为5个等级(A:1%~20%、B:21%~40%、C:41%~60%、D:61%~80%、E:81%~100%),频度等级的分布规律为A > B > D > C=E。与该地海南凤仙花(Impatiens hainanensis Y.L.Chen)群落和海南大戟(Euphorbia hainanensis Croizat)灌丛群落进行比较发现,该群落植物种类更少,分布更稀疏,层次更明显。
2017, 35(2): 223-233.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7.20223
摘要:
兰科(Orchidaceae)植物是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其种子细小粉末状,缺乏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研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性对于兰科植物保育、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附生齿瓣石斛(Dendrobium devonianum Paxt.)为对象,建立原生境播种方法,研究其生活史周期和不同附主树种齿瓣石斛株丛生长特性。结果显示,采取稀牛粪+种子(或米汤+种子)的原生境播种方法,齿瓣石斛种子可大量萌发生长形成幼苗;种子萌发当年生长缓慢,完成由种子到种子的生活史周期需3~5年或更长;不同附主树种的齿瓣石斛株丛生长及结果情况存在差异,4年生假鳞茎在不同附主树种上的茎节数指标为:李树 > 梨树 > 桃树 > 披针叶楠;茎粗指标为:披针叶楠 > 梨树 > 桃树 > 李树;茎长指标为:梨树 > 披针叶楠 > 李树 > 桃树;结实率指标为:梨树 > 桃树 > 李树 > 披针叶楠,其中,梨树上的齿瓣石斛株丛自然结果率达24.86%。该研究为附生石斛的原生态栽培和回归保育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兰科(Orchidaceae)植物是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其种子细小粉末状,缺乏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研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性对于兰科植物保育、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附生齿瓣石斛(Dendrobium devonianum Paxt.)为对象,建立原生境播种方法,研究其生活史周期和不同附主树种齿瓣石斛株丛生长特性。结果显示,采取稀牛粪+种子(或米汤+种子)的原生境播种方法,齿瓣石斛种子可大量萌发生长形成幼苗;种子萌发当年生长缓慢,完成由种子到种子的生活史周期需3~5年或更长;不同附主树种的齿瓣石斛株丛生长及结果情况存在差异,4年生假鳞茎在不同附主树种上的茎节数指标为:李树 > 梨树 > 桃树 > 披针叶楠;茎粗指标为:披针叶楠 > 梨树 > 桃树 > 李树;茎长指标为:梨树 > 披针叶楠 > 李树 > 桃树;结实率指标为:梨树 > 桃树 > 李树 > 披针叶楠,其中,梨树上的齿瓣石斛株丛自然结果率达24.86%。该研究为附生石斛的原生态栽培和回归保育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2017, 35(2): 234-242.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7.20234
摘要: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制作空间分布图、从空间上计算多样性格局指数,研究中国壳斗科植物属、种的空间多样性分布格局。结果显示,云南南部、广西北部和广东北部的属、种数量均较多,是中国壳斗科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分布地区,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河南西部及南部是壳斗科植物向南、向北扩散的重要通道;从多样性指数来看,种的多样性指数值均比属的值高,但均匀度指数却是属的值高;当属或种的数量为1时,其所占面积、占景观的比例、斑块数量、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均最大,随着属或种的数量逐渐增加,其多样性明显提高,但其各项指标基本呈依次降低的趋势。通过对壳斗科植物空间多样性格局进行量化研究,获取了中国壳斗科植物空间多样性分布规律及多样性格局数量特点,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使多样性研究体现出空间性和定量化的特征。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制作空间分布图、从空间上计算多样性格局指数,研究中国壳斗科植物属、种的空间多样性分布格局。结果显示,云南南部、广西北部和广东北部的属、种数量均较多,是中国壳斗科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分布地区,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河南西部及南部是壳斗科植物向南、向北扩散的重要通道;从多样性指数来看,种的多样性指数值均比属的值高,但均匀度指数却是属的值高;当属或种的数量为1时,其所占面积、占景观的比例、斑块数量、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均最大,随着属或种的数量逐渐增加,其多样性明显提高,但其各项指标基本呈依次降低的趋势。通过对壳斗科植物空间多样性格局进行量化研究,获取了中国壳斗科植物空间多样性分布规律及多样性格局数量特点,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使多样性研究体现出空间性和定量化的特征。
2017, 35(2): 243-251.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7.20243
摘要:
设置22个20m×20m的样地,对大别山五针松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区系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8800m2的样地内共有维管植物71科152属209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5属6种,裸子植物3科3属4种,被子植物64科144属199种。蔷薇科、樟科、菊科、杜鹃花科、豆科和禾本科等为优势科,所含物种较多。分析结果表明,大别山五针松群落种子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67个科中,世界分布、热带和温带分布的科分别有21、31和15个,显示出由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性。147个属中,热带成分共43属,占总属数(不包括15个世界广布属)的32.58%;温带成分共有89属,占总属数的67.42%,并以北温带为主。群落垂直结构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其中,Margalef指数、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以灌木层最大,其次为乔木层,草本层最低。灌木层与草本层的Pielou指数相近,且均大于乔木层。
设置22个20m×20m的样地,对大别山五针松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区系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8800m2的样地内共有维管植物71科152属209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5属6种,裸子植物3科3属4种,被子植物64科144属199种。蔷薇科、樟科、菊科、杜鹃花科、豆科和禾本科等为优势科,所含物种较多。分析结果表明,大别山五针松群落种子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67个科中,世界分布、热带和温带分布的科分别有21、31和15个,显示出由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性。147个属中,热带成分共43属,占总属数(不包括15个世界广布属)的32.58%;温带成分共有89属,占总属数的67.42%,并以北温带为主。群落垂直结构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其中,Margalef指数、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以灌木层最大,其次为乔木层,草本层最低。灌木层与草本层的Pielou指数相近,且均大于乔木层。
2017, 35(2): 252-259.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7.20252
摘要:
漆酶(LAC)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 Lehaie)为实验材料,克隆获得毛竹漆酶基因PeLAC的cDNA和基因组序列,长度分别为1692bp和2785bp。该基因包含5个内含子和6个外显子;PeLAC蛋白编码563个氨基酸,推测的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62.3kD和9.056。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eLAC与其它植物的漆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经预测PeLAC基因编码序列中含有miR397的靶点,利用RLM-5'RACE技术证明miR397对PeLAC能够准确切割,位点位于靶序列的第10~11位碱基之间。组织特异性分析表明,PeLAC基因在茎中表达丰度最高,根中次之,叶鞘中较少,叶片中几乎未检测到表达;随着笋高度的增加,PeLAC表达丰度上升,生长至15cm时达到最大值,30cm时又有所下降;而miR397的表达与PeLAC相反。本研究同时克隆了PeLAC基因上游启动子序列PeLACp,其包含ABRE、MBS等多种与逆境胁迫相关的响应元件。利用ABA(100μmol/L)和NaCl(400mmol/L)溶液处理可明显诱导PeLAC在毛竹根中表达,而GA3(100μmol/L)处理则对其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漆酶(LAC)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 Lehaie)为实验材料,克隆获得毛竹漆酶基因PeLAC的cDNA和基因组序列,长度分别为1692bp和2785bp。该基因包含5个内含子和6个外显子;PeLAC蛋白编码563个氨基酸,推测的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62.3kD和9.056。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eLAC与其它植物的漆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经预测PeLAC基因编码序列中含有miR397的靶点,利用RLM-5'RACE技术证明miR397对PeLAC能够准确切割,位点位于靶序列的第10~11位碱基之间。组织特异性分析表明,PeLAC基因在茎中表达丰度最高,根中次之,叶鞘中较少,叶片中几乎未检测到表达;随着笋高度的增加,PeLAC表达丰度上升,生长至15cm时达到最大值,30cm时又有所下降;而miR397的表达与PeLAC相反。本研究同时克隆了PeLAC基因上游启动子序列PeLACp,其包含ABRE、MBS等多种与逆境胁迫相关的响应元件。利用ABA(100μmol/L)和NaCl(400mmol/L)溶液处理可明显诱导PeLAC在毛竹根中表达,而GA3(100μmol/L)处理则对其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2017, 35(2): 260-266.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7.20260
摘要:
绿原酸是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入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如何稳定和提高绿原酸的含量是近年来金银花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对金银花分别根施Fe、B和Mo3种微量元素,比较处理前、后金银花中微量元素与绿原酸含量的变化,并定量分析3种微量元素对金银花绿原酸合成关键酶基因LjHCT和LjC3H1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浓度的Fe处理对LjHCT基因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中、低浓度的Fe处理可以促进LjHCT基因的表达;随着B和Mo元素浓度的提高,LjHCT基因的表达量也逐渐增加。低浓度的Fe处理可以促进LjC3H1基因的表达,而高浓度的Fe处理对LjC3H1基因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B元素对LjC3H1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而高浓度的Mo处理可以促进LjC3H1基因的表达。根施中、低浓度的Fe元素,中、高浓度的Mo和B元素后金银花绿原酸含量显著增加;而根施高浓度的Fe元素后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显著减少。研究结果表明微量元素Fe、B和Mo可通过调节绿原酸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从而有效促进绿原酸的形成和积累。本研究为人工定向调控金银花绿原酸含量、开发人工栽培金银花专用微量元素肥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绿原酸是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入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如何稳定和提高绿原酸的含量是近年来金银花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对金银花分别根施Fe、B和Mo3种微量元素,比较处理前、后金银花中微量元素与绿原酸含量的变化,并定量分析3种微量元素对金银花绿原酸合成关键酶基因LjHCT和LjC3H1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浓度的Fe处理对LjHCT基因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中、低浓度的Fe处理可以促进LjHCT基因的表达;随着B和Mo元素浓度的提高,LjHCT基因的表达量也逐渐增加。低浓度的Fe处理可以促进LjC3H1基因的表达,而高浓度的Fe处理对LjC3H1基因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B元素对LjC3H1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而高浓度的Mo处理可以促进LjC3H1基因的表达。根施中、低浓度的Fe元素,中、高浓度的Mo和B元素后金银花绿原酸含量显著增加;而根施高浓度的Fe元素后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显著减少。研究结果表明微量元素Fe、B和Mo可通过调节绿原酸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从而有效促进绿原酸的形成和积累。本研究为人工定向调控金银花绿原酸含量、开发人工栽培金银花专用微量元素肥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7, 35(2): 267-275.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7.20267
摘要:
核心引物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品种鉴定、指纹图谱构建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35个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L.) Gaertn)审定品种为材料,从91对苦荞EST-SSR引物中筛选出50对多态性引物。综合考虑引物多态性信息量(PIC)大小、鉴别力(DP),筛选出等位变异位点数在2~4,PIC值在0.60~0.78之间的6对引物(SSR9007、SSR6873、SSR7642、SSR2234、SSR6789、SSR68216)构建了供试品种的分子指纹图谱。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相似系数为0.50~0.99。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0时,可将供试品种分为4大类群,其中54.3%的供试品种被聚为一类,表明苦荞审定品种遗传组成差异较小,遗传基础狭窄。聚类结果表明各类群间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趋势,但能较好的反映供试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核心引物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品种鉴定、指纹图谱构建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35个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L.) Gaertn)审定品种为材料,从91对苦荞EST-SSR引物中筛选出50对多态性引物。综合考虑引物多态性信息量(PIC)大小、鉴别力(DP),筛选出等位变异位点数在2~4,PIC值在0.60~0.78之间的6对引物(SSR9007、SSR6873、SSR7642、SSR2234、SSR6789、SSR68216)构建了供试品种的分子指纹图谱。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相似系数为0.50~0.99。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0时,可将供试品种分为4大类群,其中54.3%的供试品种被聚为一类,表明苦荞审定品种遗传组成差异较小,遗传基础狭窄。聚类结果表明各类群间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趋势,但能较好的反映供试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2017, 35(2): 276-282.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7.20276
摘要:
为探究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假种皮发育过程中萜类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本文选取3个不同发育时期(盛花期、落花期和幼果期)的南蛇藤雌花为实验材料,构建3个cDNA文库,通过Illumina HiSeqTM 2000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87600个unigene序列,平均长度为453bp,N50/N90比值为4.64。通过3个不同发育阶段基因差异表达的比较及功能富集分析,鉴定出16个萜类合成相关基因,其中8个基因的编码蛋白参与调控7个萜类合成代谢位点。还确定了与萜类合成相关的7个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数量以及相对表达量最高的基因。
为探究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假种皮发育过程中萜类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本文选取3个不同发育时期(盛花期、落花期和幼果期)的南蛇藤雌花为实验材料,构建3个cDNA文库,通过Illumina HiSeqTM 2000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87600个unigene序列,平均长度为453bp,N50/N90比值为4.64。通过3个不同发育阶段基因差异表达的比较及功能富集分析,鉴定出16个萜类合成相关基因,其中8个基因的编码蛋白参与调控7个萜类合成代谢位点。还确定了与萜类合成相关的7个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数量以及相对表达量最高的基因。
2017, 35(2): 283-290.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7.20283
摘要:
以菠萝22个栽培品种的叶片为实验材料,测定其5种色泽参数(L*、a*、b*、c*和h*值)、5种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苷、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及3种抗氧化活性指标(ABTS、DPPH自由基和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色泽参数a*和h*值可以作为菠萝叶片指示色泽、主要色素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变化的重要指标;菠萝叶片主要色素组成是叶绿素、类黄酮和总酚,且含有少量的花青苷,几乎不含类胡萝卜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菠萝叶片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均与3种抗氧化活性指标极显著正相关,而叶绿素含量与其它指标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类黄酮和总酚是菠萝叶片抗氧化活性的主要功效成分。
以菠萝22个栽培品种的叶片为实验材料,测定其5种色泽参数(L*、a*、b*、c*和h*值)、5种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苷、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及3种抗氧化活性指标(ABTS、DPPH自由基和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色泽参数a*和h*值可以作为菠萝叶片指示色泽、主要色素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变化的重要指标;菠萝叶片主要色素组成是叶绿素、类黄酮和总酚,且含有少量的花青苷,几乎不含类胡萝卜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菠萝叶片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均与3种抗氧化活性指标极显著正相关,而叶绿素含量与其它指标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类黄酮和总酚是菠萝叶片抗氧化活性的主要功效成分。
2017, 35(2): 291-298.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7.20291
摘要:
以产油微藻集球藻为材料,在低、高两种不同光照强度下(100和600μmol·m-2·s-1),研究缺磷对集球藻光合特性和油脂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缺磷显著抑制了集球藻的生物量以及光化学效率Fv/Fm,阻碍了QA-向QB的电子传递,降低了细胞内的蛋白含量,诱导了油脂含量增加;高光的耦合作用使集球藻光化学效率Fv/Fm以及QA-向QB电子传递受抑制更严重,细胞内的蛋白含量进一步下降,油脂含量却进一步上升。本研究表明缺磷导致集球藻的代谢从碳同化进入油脂合成,促使油脂含量增加,高光的耦合作用使集球藻的油脂含量进一步增加。
以产油微藻集球藻为材料,在低、高两种不同光照强度下(100和600μmol·m-2·s-1),研究缺磷对集球藻光合特性和油脂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缺磷显著抑制了集球藻的生物量以及光化学效率Fv/Fm,阻碍了QA-向QB的电子传递,降低了细胞内的蛋白含量,诱导了油脂含量增加;高光的耦合作用使集球藻光化学效率Fv/Fm以及QA-向QB电子传递受抑制更严重,细胞内的蛋白含量进一步下降,油脂含量却进一步上升。本研究表明缺磷导致集球藻的代谢从碳同化进入油脂合成,促使油脂含量增加,高光的耦合作用使集球藻的油脂含量进一步增加。
2017, 35(2): 299-304.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7.20299
摘要:
以香圆(Citrus wilsonii Tanaka)种子为实验材料,通过测定种皮透水性、种皮机械障碍、发芽温度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从而探讨种子萌发特征;通过切割种子、热水浸种、赤霉素浸种、低温层积等处理方式探索种子的催芽方法。结果显示:香圆种皮不存在透水性障碍,但其机械障碍对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且内种皮对萌发影响较大;种子在15℃、25℃、35℃恒温及15℃/30℃变温条件下均可萌发,其最适萌发温度为25℃;采用低温层积、热水浸种、切除1/3种子等方法均可一定程度上促进种子萌发。生产中宜采用始温60℃热水浸种24h的方法对香圆种子进行催芽。
以香圆(Citrus wilsonii Tanaka)种子为实验材料,通过测定种皮透水性、种皮机械障碍、发芽温度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从而探讨种子萌发特征;通过切割种子、热水浸种、赤霉素浸种、低温层积等处理方式探索种子的催芽方法。结果显示:香圆种皮不存在透水性障碍,但其机械障碍对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且内种皮对萌发影响较大;种子在15℃、25℃、35℃恒温及15℃/30℃变温条件下均可萌发,其最适萌发温度为25℃;采用低温层积、热水浸种、切除1/3种子等方法均可一定程度上促进种子萌发。生产中宜采用始温60℃热水浸种24h的方法对香圆种子进行催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