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2010年  第28卷  第1期

栏目
研究论文
摘要:
利用SRAP技术对81份蓖麻品种材料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实验选用20对SRAP引物组合,在81份蓖麻材料中共扩增出263条带,多态性条带计214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81.37%,遗传相似系数变幅范围在0.32558~0.92973,显示了蓖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从分子聚类结果分析表明,在相异系数0.43为阈值时,可将81份蓖麻材料分为4个类群L1-1、L1-2、L1-3和L1-4;若在相异系数0.287为阈值时,又可将L1-4大类群分为两个亚类群L2-1和L2-2。从聚类图得知,聚在同一亚类群的蓖麻品种大多数所处的地域相近或者是由同一育种单位所选育,其类内的品种基因型遗传相似系数较高,类间的品种遗传差异相对较大,该分子聚类树状图可为蓖麻栽培种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在育种的利用上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
报道了广西苦苣苔科细筒苣苔属Lagarosolen W.T.Wang一新种——陆氏细筒苣苔L.lui Yan Liu & W.B.Xu 。该种与靖西细筒苣苔L.jingxiensis Yan Liu,H.S.Gao & W.B.Xu 在叶型上较相近,但不同在于叶片上面光滑无毛或疏被微柔毛,下面被微柔毛,聚伞花序1~2回分支,花序梗长4~8 cm,花冠裂片长圆形、倒卵形至近圆形,顶端圆钝,花丝长2.5~3.5 mm,花期1~3月。
摘要:
通过对青藓科模式标本的研究,结合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及云南高黎贡山的青藓科标本,报道中国青藓科新记录1种:阔叶美喙藓Eurhynchium latifolium Cardot。对于曾有文献记载但缺少描述的4个种:粗肋毛尖藓Cirriphyllum crassinerum (Taylor) Loeske & M.Fleisch.、锐尖细喙藓Rhynchostegiella menadensis (Sande Lac.) E.B.Bartram、毛尖细喙藓Rhynchostegiella sakuraii Takaki和西里伯长喙藓Rhynchostegium celebicum (Sande Lac.) A.Jaeger,在经过模式标本的检阅后重新确定了其在中国的分布,并提供了详细的描述及图片。
摘要:
Delphinium tenii Lévl.长期以来被用作我国云南西北部一种常见的花序轴和花梗无毛的翠雀的学名。检查模式标本后发现其花序轴和花梗均密被反曲短柔毛,因此D.tenii与四川和云南相当广布的康定翠雀D.tatsienense Franch.没有本质区别,应将D.tenii处理为康定翠雀的异名。以前鉴定为Delphinium tenii的植物的正确学名应当是中甸翠雀D.yuanum Chen。
摘要:
从乌鲁木齐南山土壤中分离得到62株绿藻,利用印迹法筛选对Cu2+、Fe3+、Zn2+、Co2+4种金属离子有抗性的藻株。结果发现XJU3、XJU28和XJU36对01 mmol•L-1 Co2+有抗性;XJU28对1 mmol•L-1 Zn2+和 Fe3+有抗性;而XJU36仅对005 mmol•L-1 Cu2+有抗性。利用形态学特征和rD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ITS1和TIS2,包括58S)序列对3株绿藻进行了分类学鉴定。依据形态特征,初步判断3株绿藻可能属于衣藻属Chlamydomonas)。利用ITS(包括58S)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XJU3、XJU28与Chlamydomonas zebra的关系较近,XJU36与Chlamydomonas petasua的关系较近。
摘要: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群落有维管植物39科61属104种,其中蕨类植物有4科4属4种,裸子植物有2科3属3种,被子植物有33科54属97种。群落植物组成上,包含物种多的科和属数量少,而包含物种少的科和属数量多。该群落维管植物在科、属级上以热带成分为主;此外,该群落维管植物是华东植物区系的组成部分,在地理成分上与华南、华中地区联系紧密。可见,戴云山罗浮栲群落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
摘要:
生理生态学的原则是随着纬度的升高,物种分布的海拔高度将随之降低。但是,云南一些植物特征成分的分布却与之相反,它们的分布与云南残留的古夷平面的分布相似,即随着纬度的升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也随之升高。二者的区别是云南古夷平面分布的趋势线的仰角大于那些特征成分分布的趋势线的仰角。可能的原因是:相对于剧烈的地质运动,物种的适应能力总是相对滞后的,并且物种的分布也受到其生长特性的制约;根据分布区形成的原则,这些成分的发生应早于夷平面的隆起。
摘要: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5个华东黄杉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居群遗传结构。用10个引物对5个居群共76个样品进行扩增,共得到76条清晰的扩增带,其中69个位点为多态性位点。在物种水平上,多态性百分率 (PPB)为 90.7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 (H)为0.3361,Shannon’s信息多样性指数 (I )为0.4974。在居群水平上,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在56.58%~85.53%之间,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084~0.2675,Shannon’s信息多样性指数为0.2695~0.4076。物种和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都较高,居群间产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Gst=0.2366,Φst=26.88%)。由UPGMA聚类分析可知,在5个居群中,湖南阳明山两支与浙江临安先聚为一支,再与安徽休宁聚为一支,最后与江西三清山聚合。鉴于华东黄杉生境的特殊性和人为大量的砍伐,华东黄杉的数量逐渐减少,建议在华东黄杉分布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其生存空间进行长期、有效的保护。
摘要:
通过分析测定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了3种柑橘类果皮甲醇提取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提取液都能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叶绿素a合成与光合系统Ⅱ(PSⅡ)活性,并且抑制效果随着作用浓度增加而增强。3种提取液抑制作用强弱的顺序为:蜜橘>西柚>脐橙。当蜜橘皮提取液浓度大于1.10 g/L时,抑藻效果显著(P<0.05),培养9 d后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率达到8.4%,且在实验期间抑制作用没有减弱。当脐橙皮与西柚皮提取液的浓度大于3.31 g/L时,抑藻效果显著(P<0.05),但培养5 d后抑制作用开始减弱。据此推测,3种柑橘类果皮提取液中存在一类或几类物质,能够抑制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合成,降低PSⅡ活性,从而降低其光合作用效率,导致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受到抑制。且这类物质能自然降解,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其抑藻效果也逐渐消失。
摘要:
利用测定净光合放氧速率的方法研究了光照强度、温度、pH、盐度对小球藻(Chlorella sp.XQ200419)和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marina NJ016)光合作用的影响。小球藻(Chlorella sp.XQ200419)的适宜光照强度范围为100~>1600 μmol&#8226;m-2&#8226;s-1,光饱和点在500 μmol&#8226;m-2&#8226;s-1附近;适宜温度范围为25~42.5℃,最适温度为37.5℃;适宜pH值范围为6.5~9.0,最适pH值为7.0;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0~0.6 mol/L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升高,净光合放氧速率有下降趋势。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marina NJ016)的适宜光照强度范围为400~>1600 μmol&#8226;m-2&#8226;s-1,光饱和点在1400 μmol&#8226;m-2&#8226;s-1附近;适宜温度范围为25~42.5℃,最适温度为37.5℃;适宜pH值范围为5.0~9.0,最适pH值为8.0;对盐度有很好的适应性,在0~0.6 mol/L范围内,随着盐度升高,净光合放氧速率明显上升。小球藻和海洋小球藻的净光合放氧速率随光照强度、温度、pH值和盐度变化的规律,表明了两种小球藻的基本生理生态学特性:能适应较强的光照强度、较高的温度、中性偏碱的环境和较高的盐度。研究结果有助于小球藻培养条件的优化。两种小球藻对光照强度、温度、pH值和盐度变化的反应也有所不同:与小球藻(Chlorella sp.XQ-200419)相比,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marina NJ-016)对光照强度有更好的适应性,对pH值变化有更宽的适应范围,适当提高盐度对其光合作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表明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marina NJ-016)在快速生长繁殖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这一研究结果为筛选适合于大量培养的优良藻种提供了依据。
摘要:
为了了解微藻对UV-B辐射增强效应的响应,以一种分离纯化于北极冰川融水的淡水微藻(Chlorellasp.)为实验材料,在不同强度UV-B辐射下对其生长、生化组分和细胞超微结构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3种不同强度的UV-B(22 μW/cm~2,45 μW/cm~2,70 μW/cm~2)辐射均可导致藻的比生长速率及色素含量下降,且辐射强度越强,两者的下降越明显;而MDA含量和SOD活性会随辐照强度的增强而提高.表明辐射强度增强,UV-B对藻的伤害程度加大,而该小球藻SOD活性随UV-B强度增强而提高,表明其对上升的UV-B辐射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摘要:
用CO2激光对小麦种子分别辐照0、1、3、5min,待其生长至12d时,用10%(W/V)PEG6000胁迫其幼苗,研究激光预处理对PEG6000水分胁迫下小麦幼苗根部脂质过氧化伤害的防护作用。结果表明,CO2激光预处理3min可使水分胁迫的小麦幼苗根部MDA、H2O2含量和O2.-产生速率显著降低(P<0.05),可显著提高(P<0.05)小麦幼苗根部SOD、POD、CAT、APX活性和根长、根干重。激光预处理3min可抑制由水分胁迫引起的小麦幼苗根部脂质过氧化作用。
摘要:
应用倍比稀释法检测18份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水煎剂对7种细菌的抗菌效果。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检测结果表明,千里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最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效果最差。比较不同细菌的MIC值发现,温和气单胞菌共检测出4个不同的MIC值,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甲型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和迟钝爱德华菌的MIC值为5个,迟钝爱德华菌的MIC值最多,表现出6个MIC梯度值。本研究结果提示千里光个体有效抗菌组分的多样性,也意味着千里光抗菌药理学性状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摘要:
为测定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Zucc.)核糖体DNA的ITS序列,对山茱萸不同栽培品种进行了ITS序列分析。通过实验筛选出一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提取纯化,双脱氧链终止法DNA测序。然后,利用DNAssist Version 2.0软件加手工校正确定ITS1-5.8S-ITS2序列,并进行ITS序列分析。获得了山茱萸的ITS1-5.8S-ITS2完全序列,ITS1为253bp,5.8S为156bp,ITS2为273bp,总共682bp。7种果型的山茱萸其5.8S基因序列显示高度的一致性,圆柱形果型、长梨形果型、椭圆形果型和纺锤形果型的ITS区序列完全一致,短圆柱形果型在ITS1区3′端及ITS2区5′端各有1个变异位点;短梨形果型在ITS1区5′端有3个变异位点;长圆柱形果型在ITS1区有5个变异位点。结果表明,ITS序列在山茱萸种内比较保守,有的栽培品种之间有较小的差异,此研究为中药山茱萸分子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简报
摘要:
FIASCO是一种高效构建微卫星富集文库的方法。本研究采用FIASCO(fast isolation by AFLP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方法成功构建了巴东木莲(Manglietia patungensis)微卫星AC富集文库。我们对AC富集文库中的119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其中57个含有微卫星序列。设计并合成了其中40对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检测,有6对引物扩增出目的片段,然而没有位点都呈现多态性。最后对巴东木莲微卫星位点的分离效率低下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摘要: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澳门青洲山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破布叶(Microcos paniculata)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结构特征、区系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700m2样方中有维管植物70种,隶属于42科65属,其中热带性分布属占90.32%,群落属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类型。群落外貌常绿,生活型以藤本高位芽为主(占22.86%)。群落的物种丰富度Magarlef指数为8.78,Shannon-Wienner指数为2.22,Simpson指数为0.98,均匀度Pielou指数为0.52。群落各层次的丰富度、Simpson指数以及Shannon-Wienner指数均表现为下木层>乔木层>藤本植物>草本层,均匀度表现为藤本植物>乔木层>下木层>草本层,表明下木层中组成的种类较乔木层多,优势树种较乔木层明显。
摘要:
研究了三峡库区河岸带21种常见草本植物种子在干藏以及不同淹水深度(0.5、1.0和2.0 m)处理下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以新采集种子的萌发率作为对照,干藏后8个物种的萌发率增加(占总数的38.1%),1种萌发率不变(4.8%),12种萌发率降低(57.1%).与对照相比,淹水后3个物种的萌发率增加(占总数的14.3%),2个物种的萌发率不变(9.5%),16个物种的萌发率下降(76.2%).水淹处理后,占总数76.2%的物种的萌发率下降,其中11种显著下降;但淹水深度对种子的萌发没有显著影响.干藏后的繁穗苋(Amaranthus paniculatus)、皱果苋(Amaranthus vindis)和红刺果苋(Amaranthus sp.)以及水淹后的鳢肠(Eclipta prostrata)萌发率>50%,而且能够利用库区退水期完成生活史形成种子,表明这些植物可作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时优先考虑的物种源.
摘要:
研究了甲醇水溶液浓度和浸提时间、品种/基因型、培养时间对柑橘胚性愈伤组织总多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40%的甲醇溶液在55℃水浴条件下浸提30min,柑橘胚性愈伤组织总多酚的得率最高;总多酚含量受品种/基因型的影响,在所比较的6个柑橘品种/基因型暗柳橙、椪柑、默科特橘橙、无酸甜橙、锦橙和红马叙葡萄柚中,暗柳橙胚性愈伤组织的总多酚含量最高;总多酚含量随培养时间的改变而变化,在培养40d时各品种/基因型胚性愈伤组织的总多酚含量均达到最大值。
摘要:
以东方系列百合(Lilium spp.)‘西伯利亚’品种为材料,研究了1甲基环丙烯(1MCP)对百合切花质膜透性、乙烯释放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可延缓百合切花花瓣质膜相对透性的增加,延长百合切花瓶插寿命;降低百合花瓣乙烯释放量,推迟乙烯峰的出现;降低百合花瓣丙二醛含量,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无明显影响。本研究结果说明1MCP对东方百合切花的保鲜有一定效果,确定了1MCP处理东方百合的最佳使用浓度为 0.01 μL/L。
摘要: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Schmidt ex Miq.)的果实、叶和根以及采后去皮入药的根和根皮中的补骨脂素、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3种香豆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1)3种香豆素在果实、叶与根、根皮中均有积累,总含量在果实中最高,为0.6364mg&#8226;g-1,根中为0.0657mg&#8226;g-1,根皮中为0.0312mg&#8226;g-1,叶中为0.0151mg&#8226;g-1,采后去皮处理的根中最低,仅为0.0081mg&#8226;g-1。(2)珊瑚菜根经水烫去皮处理后香豆素含量急剧下降,与同期采收未去皮处理的根相比,去皮后根内香豆素总含量、补骨脂素、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含量分别下降了87.7%、100%、82.76%、85.25%。(3)与未去皮的根相比,处理后的根皮中香豆素总量、补骨脂素、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含量分别是未去皮处理的珊瑚菜根中的47.42%、31.37%、51.54%和53.28%。研究表明:从充分利用香豆素成分的角度出发,根入药时应带根皮使用,另外,叶和根皮不应丢弃,均可收集作为提取香豆素新的植物资源,果实中香豆素含量很高,亦可作为香豆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