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32卷 第6期
2014, 32(6): 551-560.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4.60551
摘要:
为了观察荔枝、龙眼和龙荔茎解剖结构的异同, 采用徒手切片法和组织离析法, 对荔枝、龙眼和龙荔20份材料的茎横切面结构和导管分子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各试材的茎横切结构由外到内依次为:周皮、皮层、维管组织、髓和射线, 但其结构特征总体上差异较大;龙眼种质的平均髓率(26.19%)显著高于龙荔(22.43%)和荔枝(6.96%), 各试材间, 褐毛荔枝的髓率最小(3.37%), ‘三月红’居中(14.14%), 野生龙眼最大(30.27%);荔枝的树皮率(41.93%)显著大于龙眼(33.21%)和龙荔(29.83%)。(2)各试材的导管密度未见明显规律, 以‘三月红’的导管密度最小(93.17 个/mm2), 龙荔次之, 为101.78 个/mm2;荔枝的导管总面积/木质部面积的比值显著大于龙眼和龙荔;‘三月红’的射线宽度(22.13 μm)显著大于其它试材。(3)20份试材的导管分子绝大多数属于孔纹式或网纹式, 极少数为环纹式或螺纹式或梯纹式;‘三月红’的导管分子内径(35.97 μm)显著大于其它试材, 龙荔次之(33.90 μm);褐毛荔枝的导管分子(238.52 μm)显著长于其它试材。(4)导管分子短、孔径大、端壁倾斜度小(或水平)、无尾、孔纹、单穿孔板均是导管分子进化的特征;在荔枝试材中, ‘三月红’的导管分子较为进化, 而褐毛荔枝则较为原始。(5)对茎结构特征指标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显示, 20份试材首先聚为2大类, 荔枝12份试材(除‘三月红’外)聚为第1大类;龙眼6份试材、龙荔及荔枝‘三月红’聚为第2大类;在这2大类的基础上又分为8个组, 各组均有独自的显著特征。对荔枝、龙眼和龙荔3类植物茎结构特征的比较可知, 总体上荔枝比龙眼原始, 而龙荔居荔枝和龙眼之间。
为了观察荔枝、龙眼和龙荔茎解剖结构的异同, 采用徒手切片法和组织离析法, 对荔枝、龙眼和龙荔20份材料的茎横切面结构和导管分子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各试材的茎横切结构由外到内依次为:周皮、皮层、维管组织、髓和射线, 但其结构特征总体上差异较大;龙眼种质的平均髓率(26.19%)显著高于龙荔(22.43%)和荔枝(6.96%), 各试材间, 褐毛荔枝的髓率最小(3.37%), ‘三月红’居中(14.14%), 野生龙眼最大(30.27%);荔枝的树皮率(41.93%)显著大于龙眼(33.21%)和龙荔(29.83%)。(2)各试材的导管密度未见明显规律, 以‘三月红’的导管密度最小(93.17 个/mm2), 龙荔次之, 为101.78 个/mm2;荔枝的导管总面积/木质部面积的比值显著大于龙眼和龙荔;‘三月红’的射线宽度(22.13 μm)显著大于其它试材。(3)20份试材的导管分子绝大多数属于孔纹式或网纹式, 极少数为环纹式或螺纹式或梯纹式;‘三月红’的导管分子内径(35.97 μm)显著大于其它试材, 龙荔次之(33.90 μm);褐毛荔枝的导管分子(238.52 μm)显著长于其它试材。(4)导管分子短、孔径大、端壁倾斜度小(或水平)、无尾、孔纹、单穿孔板均是导管分子进化的特征;在荔枝试材中, ‘三月红’的导管分子较为进化, 而褐毛荔枝则较为原始。(5)对茎结构特征指标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显示, 20份试材首先聚为2大类, 荔枝12份试材(除‘三月红’外)聚为第1大类;龙眼6份试材、龙荔及荔枝‘三月红’聚为第2大类;在这2大类的基础上又分为8个组, 各组均有独自的显著特征。对荔枝、龙眼和龙荔3类植物茎结构特征的比较可知, 总体上荔枝比龙眼原始, 而龙荔居荔枝和龙眼之间。
2014, 32(6): 561-566.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4.60561
摘要:
为深入了解鱼腥草有性繁殖特性及为鱼腥草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以栽培的三年生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为材料, 采用I2-KI染色法、培养基培养法、荧光显微镜观察法研究鱼腥草花粉活力;用石蜡切片法观察鱼腥草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结果显示, 鱼腥草花粉活力极低, 仅I2-KI法检测出鱼腥草花粉活力为3.18%,培养基培养法、荧光显微镜观察法均未测出花粉活力。其雄配子体在早期发育正常, 但在二分体时期发现绒毡层解体, 最后游离小孢子细胞质逐渐消失, 显示出空瘪状态, 形状也由近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最终在花粉囊开裂之前小孢子败育。雌蕊心皮3枚, 合生成一室, 侧膜胎座;直生胚珠, 为双层珠被, 薄珠心;造孢细胞起源于紧接表皮之下的珠心细胞, 造孢细胞直接发育成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线形或T形排列的四分体, 靠近合点端的一个四分体细胞形成功能大孢子;功能大孢子经连续3次有丝分裂形成7细胞8核的蓼型成熟胚囊。鱼腥草可能因绒毡层提早解体导致雄性不育, 其种子的产生可能来自于无融合生殖。
为深入了解鱼腥草有性繁殖特性及为鱼腥草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以栽培的三年生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为材料, 采用I2-KI染色法、培养基培养法、荧光显微镜观察法研究鱼腥草花粉活力;用石蜡切片法观察鱼腥草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结果显示, 鱼腥草花粉活力极低, 仅I2-KI法检测出鱼腥草花粉活力为3.18%,培养基培养法、荧光显微镜观察法均未测出花粉活力。其雄配子体在早期发育正常, 但在二分体时期发现绒毡层解体, 最后游离小孢子细胞质逐渐消失, 显示出空瘪状态, 形状也由近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最终在花粉囊开裂之前小孢子败育。雌蕊心皮3枚, 合生成一室, 侧膜胎座;直生胚珠, 为双层珠被, 薄珠心;造孢细胞起源于紧接表皮之下的珠心细胞, 造孢细胞直接发育成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线形或T形排列的四分体, 靠近合点端的一个四分体细胞形成功能大孢子;功能大孢子经连续3次有丝分裂形成7细胞8核的蓼型成熟胚囊。鱼腥草可能因绒毡层提早解体导致雄性不育, 其种子的产生可能来自于无融合生殖。
2014, 32(6): 567-569.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4.60567
摘要:
描述了自中国安徽省发现的毛茛科唐松草属一新种, 岳西唐松草Thalictrum yuexiense, 并给出了其与近缘种尖叶唐松草的区别特征。
描述了自中国安徽省发现的毛茛科唐松草属一新种, 岳西唐松草Thalictrum yuexiense, 并给出了其与近缘种尖叶唐松草的区别特征。
2014, 32(6): 570-576.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4.60570
摘要:
由于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果实具有重要的保健价值, 近年来倍受关注, 但其野生资源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采伐压力。目前关于影响黑果枸杞果实产量的有性生殖过程研究较少, 本实验对新疆库尔勒地区6个不同生境的野生黑果枸杞居群开展了繁殖生态学观察, 并对各居群的访花频率、访花昆虫种类、柱头花粉落置、胚珠数、座果率、结实率和单株果实产量等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访花频率与结实率、座果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说明传粉者是限制黑果枸杞有性生殖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粉者种类越丰富的居群其有性生殖产出越高, 揭示了传粉昆虫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是影响黑果枸杞繁殖成功的重要限制因子。此外, 和静县华侨农场和焉耆县霍拉山河沟的黑果枸杞居群生殖产出明显与其传粉成功率相偏离, 进一步分析表明, 风沙侵蚀和人为采伐对植株的破坏是影响这两个居群果实产量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对于野生黑果枸杞居群的保护及其人工规模栽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由于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果实具有重要的保健价值, 近年来倍受关注, 但其野生资源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采伐压力。目前关于影响黑果枸杞果实产量的有性生殖过程研究较少, 本实验对新疆库尔勒地区6个不同生境的野生黑果枸杞居群开展了繁殖生态学观察, 并对各居群的访花频率、访花昆虫种类、柱头花粉落置、胚珠数、座果率、结实率和单株果实产量等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访花频率与结实率、座果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说明传粉者是限制黑果枸杞有性生殖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粉者种类越丰富的居群其有性生殖产出越高, 揭示了传粉昆虫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是影响黑果枸杞繁殖成功的重要限制因子。此外, 和静县华侨农场和焉耆县霍拉山河沟的黑果枸杞居群生殖产出明显与其传粉成功率相偏离, 进一步分析表明, 风沙侵蚀和人为采伐对植株的破坏是影响这两个居群果实产量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对于野生黑果枸杞居群的保护及其人工规模栽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014, 32(6): 577-585.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4.60577
摘要:
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各演替阶段苔藓植物的群落特征及苔藓植物物种α和β多样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共有苔藓植物群落21种, 并以美灰藓(Eurohypnum leptothallum)为优势物种。苔藓植物α多样性指数随演替阶段的发展, 表现出先下降、再反弹(藤刺灌丛阶段)、最后再次降低的变化趋势。苔藓植物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大小表现为:苔藓群落阶段(0.9392)> 乔灌丛阶段(0.8675)> 藤刺灌丛阶段(0.8651)> 草灌丛阶段(0.7677)> 草丛阶段(0.7676)。β多样性指数(Sorenson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 苔藓植物群落随着演替阶段的发展, 相同种类的数目随之减少, 群落间相似性系数也逐渐降低。虽然苔藓植物群落在草丛阶段和藤刺灌丛阶段的相似性高于草丛阶段和草灌丛阶段之间的相似性系数, 但总的相似性系数却呈现下降趋势。该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石漠生态系统演替的研究提供依据。
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各演替阶段苔藓植物的群落特征及苔藓植物物种α和β多样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共有苔藓植物群落21种, 并以美灰藓(Eurohypnum leptothallum)为优势物种。苔藓植物α多样性指数随演替阶段的发展, 表现出先下降、再反弹(藤刺灌丛阶段)、最后再次降低的变化趋势。苔藓植物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大小表现为:苔藓群落阶段(0.9392)> 乔灌丛阶段(0.8675)> 藤刺灌丛阶段(0.8651)> 草灌丛阶段(0.7677)> 草丛阶段(0.7676)。β多样性指数(Sorenson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 苔藓植物群落随着演替阶段的发展, 相同种类的数目随之减少, 群落间相似性系数也逐渐降低。虽然苔藓植物群落在草丛阶段和藤刺灌丛阶段的相似性高于草丛阶段和草灌丛阶段之间的相似性系数, 但总的相似性系数却呈现下降趋势。该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石漠生态系统演替的研究提供依据。
2014, 32(6): 586-593.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4.60586
摘要:
通过土盆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粒级黄棕壤团聚体呼吸特征及其对碳排放的贡献, 结果表明:各粒级土壤团聚体及原状土在培养初期土壤呼吸速率较高, 之后逐渐降低。在整个培养期间原状土保持了最大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团聚体类型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较大, 3种粒级团聚体土壤呼吸速率大小表现为(>5 mm)>(<1 mm)≈(1~5 mm), 其中以>5 mm团聚体对土壤碳排放的贡献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 指数模型能较好地描述不同粒级团聚体的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Q10值介于2.53~5.11之间且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表现为>1 mm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和Q10值较大, >5 mm、1~5 mm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和Q10值相对较低, 说明土壤团聚体粒级越小, 其呼吸速率对温度越敏感。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与土壤结构是影响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重要因素。
通过土盆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粒级黄棕壤团聚体呼吸特征及其对碳排放的贡献, 结果表明:各粒级土壤团聚体及原状土在培养初期土壤呼吸速率较高, 之后逐渐降低。在整个培养期间原状土保持了最大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团聚体类型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较大, 3种粒级团聚体土壤呼吸速率大小表现为(>5 mm)>(<1 mm)≈(1~5 mm), 其中以>5 mm团聚体对土壤碳排放的贡献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 指数模型能较好地描述不同粒级团聚体的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Q10值介于2.53~5.11之间且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表现为>1 mm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和Q10值较大, >5 mm、1~5 mm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和Q10值相对较低, 说明土壤团聚体粒级越小, 其呼吸速率对温度越敏感。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与土壤结构是影响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重要因素。
2014, 32(6): 594-601.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4.60594
摘要:
云南热带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 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为了解不同地区和生境热带植物区系的物种组成差异, 本文选取云南南部和东南部3个有代表性的热带植物区系——西双版纳龙脑香林植物区系(DFX)、西双版纳石灰岩山植物区系(LFX)和文山古林箐石灰岩山植物区系(LFG)为研究对象, 比较不同植物区系的科属数量结构、科内多样性、科属分布区类型及植物区系相似性。研究结果显示:(1)3个热带植物区系均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但种类组成、科属数量结构及科内多样性差异较大;(2)热带分布的科、属在3个热带植物区系中均占绝对优势;(3)3个热带植物区系的共有物种极少, 而专有物种(即在3个植物区系之间相对专有)相对较多, 植物区系之间的种级相似性极低。云南不同地区和生境热带植物区系强烈的热带亲缘、物种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较低的植物区系相似性, 揭示了地理和生境差异会影响各地热带植物区系的演化与发展。
云南热带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 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为了解不同地区和生境热带植物区系的物种组成差异, 本文选取云南南部和东南部3个有代表性的热带植物区系——西双版纳龙脑香林植物区系(DFX)、西双版纳石灰岩山植物区系(LFX)和文山古林箐石灰岩山植物区系(LFG)为研究对象, 比较不同植物区系的科属数量结构、科内多样性、科属分布区类型及植物区系相似性。研究结果显示:(1)3个热带植物区系均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但种类组成、科属数量结构及科内多样性差异较大;(2)热带分布的科、属在3个热带植物区系中均占绝对优势;(3)3个热带植物区系的共有物种极少, 而专有物种(即在3个植物区系之间相对专有)相对较多, 植物区系之间的种级相似性极低。云南不同地区和生境热带植物区系强烈的热带亲缘、物种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较低的植物区系相似性, 揭示了地理和生境差异会影响各地热带植物区系的演化与发展。
2014, 32(6): 602-611.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4.60602
摘要:
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flavonoid 3-O-glucosyltransferase, UF3GT)可以把不稳定的花色素催化成花色素苷。本研究采用同源基因克隆技术获得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 (Sieb. and Zucc.) Maxim. UF3GT基因cDNA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序列, 命名为EsUF3GT(GenBank注册号为KJ648620)。序列分析表明, 该基因ORF全长为1356 bp, 编码451个氨基酸, 与其它植物中UF3GT蛋白序列的相似性为40%~50%。进化树分析发现, EsUF3GT同催化类黄酮3-O糖基化的糖基转移酶聚为一枝。qRT-PCR分析结果显示, EsUF3GT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 约为叶片、花蕾中表达水平的2.3倍, 果实及根中表达水平的19倍。花青素含量检测表明, 花蕾中的含量最高(130.4 mg/100 g), 分别是叶片、花、果实及根中含量的3.5、5.2、72、87倍。我们推测EsUF3GT参与了箭叶淫羊藿花色素苷的生物合成, 此结果为深入开展EsUF3GT的生化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flavonoid 3-O-glucosyltransferase, UF3GT)可以把不稳定的花色素催化成花色素苷。本研究采用同源基因克隆技术获得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 (Sieb. and Zucc.) Maxim. UF3GT基因cDNA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序列, 命名为EsUF3GT(GenBank注册号为KJ648620)。序列分析表明, 该基因ORF全长为1356 bp, 编码451个氨基酸, 与其它植物中UF3GT蛋白序列的相似性为40%~50%。进化树分析发现, EsUF3GT同催化类黄酮3-O糖基化的糖基转移酶聚为一枝。qRT-PCR分析结果显示, EsUF3GT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 约为叶片、花蕾中表达水平的2.3倍, 果实及根中表达水平的19倍。花青素含量检测表明, 花蕾中的含量最高(130.4 mg/100 g), 分别是叶片、花、果实及根中含量的3.5、5.2、72、87倍。我们推测EsUF3GT参与了箭叶淫羊藿花色素苷的生物合成, 此结果为深入开展EsUF3GT的生化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4, 32(6): 612-619.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4.60612
摘要:
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PR) 10的激活与积累在植物抗逆境胁迫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漾濞大泡核桃(Juglans sigillata)编码PR10的EST (expressed sequence tag)序列设计引物, 利用快速扩增cDNA末端技术, 克隆得到PR10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 并命名为JsPR10-1。JsPR10-1全长cDNA为776 bp, 含有483 bp的开放阅读框、74 bp 5'-非编码区以及219 bp 3'-非编码区, 编码含有16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全长基因序列中含有1个124 bp的内含子。JsPR10-1编码的蛋白质与栎树(Quercus suber)、欧洲山毛榉(Fagus sylvatica)以及欧洲板栗(Castanea sativa)的PR10相似性较高, 并且在PR10的系统进化树中与双子叶植物聚为一支。qRT-PCR分析结果表明, 植物信号分子水杨酸、茉莉酸、乙烯以及过氧化氢处理均可诱导JsPR10-1表达。在接种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后, JsPR10-1的表达量迅速上升并在接种8 h时达到最大值, 表明JsPR10-1参与漾濞大泡核桃对胶孢炭疽菌的防卫反应。本研究为揭示漾濞大泡核桃抗性机制奠定了理论依据。
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PR) 10的激活与积累在植物抗逆境胁迫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漾濞大泡核桃(Juglans sigillata)编码PR10的EST (expressed sequence tag)序列设计引物, 利用快速扩增cDNA末端技术, 克隆得到PR10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 并命名为JsPR10-1。JsPR10-1全长cDNA为776 bp, 含有483 bp的开放阅读框、74 bp 5'-非编码区以及219 bp 3'-非编码区, 编码含有16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全长基因序列中含有1个124 bp的内含子。JsPR10-1编码的蛋白质与栎树(Quercus suber)、欧洲山毛榉(Fagus sylvatica)以及欧洲板栗(Castanea sativa)的PR10相似性较高, 并且在PR10的系统进化树中与双子叶植物聚为一支。qRT-PCR分析结果表明, 植物信号分子水杨酸、茉莉酸、乙烯以及过氧化氢处理均可诱导JsPR10-1表达。在接种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后, JsPR10-1的表达量迅速上升并在接种8 h时达到最大值, 表明JsPR10-1参与漾濞大泡核桃对胶孢炭疽菌的防卫反应。本研究为揭示漾濞大泡核桃抗性机制奠定了理论依据。
2014, 32(6): 620-629.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4.60620
摘要:
为了解乙二胺二琥珀酸(EDDS)诱导植物耐受硒(Se)胁迫的生理机制, 以彩叶草(Coleus blumei)为材料, 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借助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AT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SEM-EDXS)分析方法及生理指标的变化, 研究1.0 mg/L Se胁迫条件下添加0、0.5、1.0、1.5、2.5、5.0 mmol/L EDDS 对彩叶草根系化学成分变化的影响。利用FTIR-ATR图谱分析发现, 随着EDDS处理浓度的提高, 彩叶草根系透射峰所对应峰形基本不变, 而参与Se吸附的基团如羟基、酰胺基和指纹区等的透射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位移。FTIR-ATR的特征峰与彩叶草根系响应Se胁迫的各生理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且FTIR-ATR比传统的生理指标测定更敏感、便捷。SEM-EDXS扫描还发现随着EDDS处理浓度的升高, 根系中K、Mg、Fe、Si 等元素的含量升高, 而营养元素Ca含量降低。该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EDDS处理下彩叶草对Se胁迫的响应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解乙二胺二琥珀酸(EDDS)诱导植物耐受硒(Se)胁迫的生理机制, 以彩叶草(Coleus blumei)为材料, 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借助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AT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SEM-EDXS)分析方法及生理指标的变化, 研究1.0 mg/L Se胁迫条件下添加0、0.5、1.0、1.5、2.5、5.0 mmol/L EDDS 对彩叶草根系化学成分变化的影响。利用FTIR-ATR图谱分析发现, 随着EDDS处理浓度的提高, 彩叶草根系透射峰所对应峰形基本不变, 而参与Se吸附的基团如羟基、酰胺基和指纹区等的透射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位移。FTIR-ATR的特征峰与彩叶草根系响应Se胁迫的各生理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且FTIR-ATR比传统的生理指标测定更敏感、便捷。SEM-EDXS扫描还发现随着EDDS处理浓度的升高, 根系中K、Mg、Fe、Si 等元素的含量升高, 而营养元素Ca含量降低。该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EDDS处理下彩叶草对Se胁迫的响应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2014, 32(6): 630-637.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4.60630
摘要:
在春季—冻融交替时期, 以北京地区迎春、金叶女贞、小花溲疏等9种落叶及半常绿小灌木一年生枝条为试材, 通过人工模拟降温, 测定其在4~-20℃低温胁迫下的6个生理响应指标, 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相对电导率、半致死温度、游离-脯氨酸含量和相对含水量这4个生理指标可作为9种小灌木抗寒性的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 发现9种小灌木的抗寒性强弱顺序为:小花溲疏>紫叶小檗>太平花>红王子锦带>迎春>连翘>金叶女贞>棣棠>金山绣线菊。通过聚类分析可将9种小灌木分为3类, 小花溲疏和紫叶小檗归为一类, 其抗寒性相对较好;太平花、红王子锦带、迎春和连翘聚成一组, 抗寒性一般;金叶女贞、棣棠和金山绣线菊聚在一起, 抗寒性相对较差。
在春季—冻融交替时期, 以北京地区迎春、金叶女贞、小花溲疏等9种落叶及半常绿小灌木一年生枝条为试材, 通过人工模拟降温, 测定其在4~-20℃低温胁迫下的6个生理响应指标, 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相对电导率、半致死温度、游离-脯氨酸含量和相对含水量这4个生理指标可作为9种小灌木抗寒性的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 发现9种小灌木的抗寒性强弱顺序为:小花溲疏>紫叶小檗>太平花>红王子锦带>迎春>连翘>金叶女贞>棣棠>金山绣线菊。通过聚类分析可将9种小灌木分为3类, 小花溲疏和紫叶小檗归为一类, 其抗寒性相对较好;太平花、红王子锦带、迎春和连翘聚成一组, 抗寒性一般;金叶女贞、棣棠和金山绣线菊聚在一起, 抗寒性相对较差。
2014, 32(6): 638-644.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4.60638
摘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正离子模式检测‘红肉脐橙’和‘清家脐橙’果实黄皮层、白皮层、囊衣和汁胞中的主要类黄酮。根据保留时间、精确质荷比、二级质谱以及标准品化合物验证, 确定了脐橙不同组织中含量较高的甜橙黄酮、川陈皮素等13种类黄酮。依据峰面积比较相对含量, 认为脐橙黄皮层中类黄酮含量丰富, 白皮层和囊衣中类黄酮含量次之, 汁胞中类黄酮相对含量较少。黄皮层中以甜橙黄酮、川陈皮素和橘皮素等多甲氧基黄酮为主, 而白皮层、囊衣和汁胞中的类黄酮以橙皮苷、柚皮苷为主。脐橙相同组织如白皮层、囊衣和汁胞中类黄酮的相对含量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 但橙皮苷、3,5,6,7,3',4'-六甲氧基黄酮和橘皮素在两品种的黄皮层中相对含量差异显著。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和综合利用脐橙的活性物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正离子模式检测‘红肉脐橙’和‘清家脐橙’果实黄皮层、白皮层、囊衣和汁胞中的主要类黄酮。根据保留时间、精确质荷比、二级质谱以及标准品化合物验证, 确定了脐橙不同组织中含量较高的甜橙黄酮、川陈皮素等13种类黄酮。依据峰面积比较相对含量, 认为脐橙黄皮层中类黄酮含量丰富, 白皮层和囊衣中类黄酮含量次之, 汁胞中类黄酮相对含量较少。黄皮层中以甜橙黄酮、川陈皮素和橘皮素等多甲氧基黄酮为主, 而白皮层、囊衣和汁胞中的类黄酮以橙皮苷、柚皮苷为主。脐橙相同组织如白皮层、囊衣和汁胞中类黄酮的相对含量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 但橙皮苷、3,5,6,7,3',4'-六甲氧基黄酮和橘皮素在两品种的黄皮层中相对含量差异显著。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和综合利用脐橙的活性物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4, 32(6): 645-654.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4.60645
摘要:
微藻生长快, 单位体积碳水化合物产率高, 是发酵生产生物乙醇的理想原料。本研究采用通气培养系统, 对初筛得到的10株微藻进行分批培养, 以单位体积碳水化合物产率为主要指标, 筛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优良藻种。研究结果显示:10株微藻的生物质干重、可溶性糖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碳水化合物产率变化范围分别在0.922 ~ 1.965 g/L、4.42% ~ 19.23%、26.8% ~ 60.9% 和36.17 ~ 149.67 mg·L-1·d-1之间, 其中藻株GZ-57的碳水化合物产率和可溶糖含量最高, 分别为149.67 mg·L-1·d-1 和19.23%, 表明藻株GZ-57是一株具有培养潜力的高产碳水化合物微藻。进一步对其进行形态特征及基于18S rDNA、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 发现藻株GZ-57与栅藻科(Scenedesmaceae)链带藻属(Desmodesmus)的极大链带藻(Desmodesmus maximus)亲缘关系较近, 因此将其鉴定为极大链带藻(Desmodesmus maximus)。
微藻生长快, 单位体积碳水化合物产率高, 是发酵生产生物乙醇的理想原料。本研究采用通气培养系统, 对初筛得到的10株微藻进行分批培养, 以单位体积碳水化合物产率为主要指标, 筛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优良藻种。研究结果显示:10株微藻的生物质干重、可溶性糖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碳水化合物产率变化范围分别在0.922 ~ 1.965 g/L、4.42% ~ 19.23%、26.8% ~ 60.9% 和36.17 ~ 149.67 mg·L-1·d-1之间, 其中藻株GZ-57的碳水化合物产率和可溶糖含量最高, 分别为149.67 mg·L-1·d-1 和19.23%, 表明藻株GZ-57是一株具有培养潜力的高产碳水化合物微藻。进一步对其进行形态特征及基于18S rDNA、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 发现藻株GZ-57与栅藻科(Scenedesmaceae)链带藻属(Desmodesmus)的极大链带藻(Desmodesmus maximus)亲缘关系较近, 因此将其鉴定为极大链带藻(Desmodesmus maximus)。
2014, 32(6): 655-660.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4.60655
摘要:
在没有利用计算机技术之前, 多道检索表停留在“穿孔卡”检索表形式, 目前, 在计算机辅助下的多道检索表已很快发展出多种检索系统, 如DELTA、Lucid和NaviKey等。本文主要比较了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6种多道检索系统在体系结构、用户界面、数据库和检索策略等方面的异同, 并从性状选取自由、容错度、模糊表达、数值型性状、最佳检索性状、保留性状未知的分类群以及检索特征等7个方面对检索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鉴于多道检索表存在多种异名, 不便于研究交流, 我们建议使用“Multi-access keys”作为正式名称。最后本文就多道检索表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在没有利用计算机技术之前, 多道检索表停留在“穿孔卡”检索表形式, 目前, 在计算机辅助下的多道检索表已很快发展出多种检索系统, 如DELTA、Lucid和NaviKey等。本文主要比较了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6种多道检索系统在体系结构、用户界面、数据库和检索策略等方面的异同, 并从性状选取自由、容错度、模糊表达、数值型性状、最佳检索性状、保留性状未知的分类群以及检索特征等7个方面对检索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鉴于多道检索表存在多种异名, 不便于研究交流, 我们建议使用“Multi-access keys”作为正式名称。最后本文就多道检索表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2014, 32(6): 661-670.
DOI: 10.11913/PSJ.2095-0837.2014.60661
摘要:
Ca2+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过程中发挥着中心调控作用, 钙信号是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的主要调控因子, 钙结合蛋白是植物钙信号传导途径的最重要组分之一, 然而植物钙结合蛋白在体内和体外与Ca2+结合的技术体系还有待完善和发展。为了系统总结植物钙结合蛋白的鉴定方法与技术, 本文从定性结合、定量结合和结合方式等角度, 综述了植物钙结合蛋白在体内和体外条件下与Ca2+结合的原理、方法、特点和应用前景, 详细阐述了近年来的主要检测方法, 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本文将为植物钙结合蛋白的分离、功能鉴定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Ca2+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过程中发挥着中心调控作用, 钙信号是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的主要调控因子, 钙结合蛋白是植物钙信号传导途径的最重要组分之一, 然而植物钙结合蛋白在体内和体外与Ca2+结合的技术体系还有待完善和发展。为了系统总结植物钙结合蛋白的鉴定方法与技术, 本文从定性结合、定量结合和结合方式等角度, 综述了植物钙结合蛋白在体内和体外条件下与Ca2+结合的原理、方法、特点和应用前景, 详细阐述了近年来的主要检测方法, 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本文将为植物钙结合蛋白的分离、功能鉴定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