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2022年  第40卷  第4期

栏目
生态与生物地理
摘要:
为研究三峡消落带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在落干期的变化,于2014年6月和8月,在湿- 干- 湿循环的落干阶段,分别在176、170、164、158 m(不同淹水强度)调查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 Pers)的8个叶片功能性状,包括:最大净光合速率(AareaAmass)、比叶面积(SLA)、气孔导度(Gs)、叶片氮含量(NareaNmass)、叶片磷含量(PareaPmass)。结果显示:(1)生长时长(6月和8月)对AareaAmassGs、SLA和Pmass的变异性贡献率与淹水强度相近甚至高于后者,而生长时长对NareaNmassParea变异性的贡献率较低;(2)在8个性状的两两耦合关系中,有5对(Aarea vs. GsAmass vs. Gs,SLA vs. GsAarea vs. NareaPmass vs. Nmass)受到了生长时长的显著影响;(3)AmassNmassPmass在各淹水强度之间无明显变化规律。无论在6月还是8月,158 m的Aarea均大于未淹水的176 m;消落带的SLA显著小于未淹水对照带;Narea的大小依次为:158 m > 164 m > 176 m > 170 m;Parea均表现出消落带高于对照带。研究结果表明,在三峡水库消落带,年内生长时长差异会导致狗牙根的光合能力、比叶面积等多个性状发生显著变化,且对功能性状间的耦合关系影响显著;较少受到生长时长影响的稳定性状NareaParea可能更具群落与环境梯度之间关系的指示作用。
摘要:
研究生物多样性对季节的响应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解析群落构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博斯腾湖湖滨湿地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季节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物种多样性指数随季节变化没有显著改变;功能多样性指数中,功能丰富度由春季到夏季逐渐减小,功能离散度逐渐增大;不同季节的功能均匀度差异性不显著;(2)植物功能性状在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春季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夏季;夏季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秋季;叶片含水量和厚度由春季到秋季呈递增趋势;(3)影响Pielou指数和功能丰富度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为土壤铵态氮和速效磷;影响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功能均匀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有机质;影响功能离散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含水量;(4)影响最大株高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 pH值;影响叶干物质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速效钾;影响叶片厚度和比叶面积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总磷;而影响叶片含水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硝态氮;叶绿素含量与土壤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
摘要:
利用海口市1959年地形图和1976、1985、1995、2005、2018年5个年份影像数据的精确配准与解译,基于当量因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评估方法,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对其ESV影响的评估模型,分析了湿地ESV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基于面积效应的ESV计算结果表明,1959 - 2018年全市ESV损失10.73亿元。1959 - 2018年各项ESV中仅供给服务ESV增加0.58亿元,调节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ESV分别减少5.09、1.87、0.47亿元;(2)ESV动态模型修订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显示,仅浅海水域、淤泥质海滩和海水养殖场的ESV当量有所增加;沙石海滩、红树林、三角洲/沙洲/沙岛、洪泛湿地/内陆滩涂、淡水湖、河流、水库的ESV当量损失严重;淡水养殖场、农用池塘/坑塘水面、水田、其他用地的ESV当量损失较轻;建设用地ESV当量持续减少;(3)不同空间尺度的湿地ESV损失结果存在差异。湿地ESV评估中,湿地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不容忽视,外界干扰下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变化的阈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
通过文献查阅和访问咨询,结合野外调查,对3种海桑属(Sonneratia)濒危红树植物的资源分布和濒危现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卵叶海桑(Sonneratia ovata Backer)有2个自然居群和3个人工居群,个体数量分别为231和38棵;海南海桑(S. × hainanensis W. C. Ko, E.Y. Chen & W.Y. Chen)有4个自然居群和2个人工居群,个体数量分别为139和11棵;拟海桑(S. × gulngai N. C. Duke & B. R. Jackes)有4个自然居群和3个人工居群,个体数量分别为345和12棵;它们的自然居群更新能力都极差,人工种群也均未见新生个体。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是种群规模急剧减小的直接原因,自身更新困难是种群规模难以恢复的制约因素。因此,建议在天然种群就地保护的基础上,优化迁地保护策略,加强人工辅助育种研究,加快突破育种难题,并科学抚育野外回归种群,以保证其种群的正常更新。
摘要: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2种优势短命植物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hinchum M. Bieb.)和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 orientale (L.) Jaubert & Spach)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控制实验,设定2个温度梯度以及3个水分梯度,对它们在不同温、湿度处理下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温度显著影响尖喙牻牛儿苗的N、P、C∶P、N∶P以及东方旱麦草的C、N、P、C∶N、N∶P;水分显著影响2种短命植物的N、P、C∶N、C∶P以及东方旱麦草的N∶P,其中N含量随温度的变化符合温度-生物地球化学假说,而P含量随温度的变化符合温度-植物生理假说。(2)温度和水分的交互作用对2种植物的影响表现为:在高温处理时,随着水分梯度的增加,2种植物的N、P含量先升高再下降,C∶N、C∶P、N∶P先下降再升高;在低温处理时,尖喙牻牛儿苗的N、P含量变化与水分梯度呈反比,C∶P变化与水分梯度呈正比,而东方旱麦草化学计量变化差异不显著。(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水分显著影响2种短命植物各元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植物的生长速率和养分限制情况受营养元素的主导调控也随之变化。
遗传与育种
摘要:
以山梨猕猴桃(Actinidia rufa(Siebold and Zuccarini)Planchon ex Miquel)品种‘63101’和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var. chinensis C. F. Liang)品种‘磨山雄7号’杂交产生的400余株F1代个体为材料,连续2~3年对其果实品质和外观特点的9个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它们的遗传规律。结果显示 ,子代群体单果质量连续3年低于双亲中值,遗传传递力连续3年低于100%,优势率连续3年均为负值;可溶性固形物子代中值除2015年略低外,其余2年均高于亲中值12.3%;优势率均为正值,遗传传递力均大于100%;子代果实形状出现分离,与母本圆柱形相同的比例占82%;果皮毛被中,偏离母本的有毛比例为60%;果皮颜色出现绿色、绿褐色、褐色的分离,比例为1∶1.5∶1;果实肩部形状多与母本的方形相似,占比为63%;果肉颜色也多与母本的绿色相似,占比为 86%;果实风味中,与父本和母本相似的表型占比均为32%,口感酸的占比18%,超低亲极酸占比1%,超高亲浓甜占比9%。说明杂交子代单果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表现为趋小和趋高的遗传倾向;果实形状、果实肩部形状和果肉颜色的遗传倾向于母本性状,而果皮毛被的遗传倾向偏离母本性状;果实风味具有广泛的性状分离现象,存在远高于高亲值和远低于低亲值的极端单株。研究结果说明这些子代材料有选育成为优良猕猴桃单株的潜力。
摘要:
WRKY转录因子基因家族是植物特有的一类基因,在植物次生代谢、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在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全基因组中鉴定了60个WRKY基因(CcWRKY),并将其分为Group Ⅰ~ Ⅲ,其中,Group Ⅰ和Ⅲ的成员发生了收缩现象;片段复制是CcWRKY基因扩张的主要驱动力;Group Ⅰ有完整的WRKY结构域和锌指基序,但Group Ⅱ、Ⅲ存在结构域和锌指基序的丢失和变异现象;CcWRKY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具有激素类和胁迫类响应顺式作用元件;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在贫瘠环境(未施肥)中大多数CcWRKY基因在香樟各个组织中高表达,而环境适宜(施肥)条件下,基因表达量降低。
摘要:
以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 Rehd. et Wils.)叶片为材料,分别采用不依赖于连接反应的克隆法、农杆菌花序侵染、实时荧光定量PCR、图像分析等方法克隆了QaGDU3基因,获得QaGDU3转基因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Heynh.)并分析转基因植物的表型变化,利用生物信息学对QaGDU3蛋白与其他物种的GDU3蛋白序列间的差异和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GDU3是种子植物特有的基因;QaGDU3属于阴离子渗透酶ArsB/NhaD超家族成员,可能具有氨基酸转运功能。QaGDU3基因在拟南芥中过表达能够激活水杨酸(SA)途径中AtPR1、AtACD6、AtCBP60g和AtPAD4基因的表达,且转基因拟南芥莲座大小随着QaGDU3基因表达量升高而变小。研究结果说明GDU3是种子植物所特有的氨基酸转运蛋白并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
摘要:
黄精属(Polygonatum)的许多物种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但目前缺乏能够准确、高效地鉴定黄精属药用植物的DNA条形码。本研究通过对ITS、trnK-matKrbcLpsbA-trnHpsbK-psbI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并从ITS序列中提取ITS2序列,共获得黄精属7个药用物种23份样品的138条序列。进一步比较6个DNA条形码对黄精属药用植物的鉴定效率,并验证所筛选条形码的可靠性。结果显示:trnK-matK的种内和种间变异重合少且有较明显的条形码间隙,其他5个序列的种内和种间变异重合多且无条形码间隙;BLAST结果表明trnK-matK的鉴定效率最高(85.7%),系统发育树显示trnK-matK的鉴定能力最强,能将全部12个多花黄精样品聚在一支,并能区分黄精、滇黄精、玉竹、点花黄精和湖北黄精;AMOVA分析结果揭示trnK-matK的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最高,适用于区分黄精属物种间差异。因此,trnK-matK最适用于黄精属药用植物的分子鉴定。
生理与发育
摘要:
以睡莲(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萍蓬草(Nuphar pumila (Timm) de Candolle)、条叶萍蓬草(Nuphar sagittifolia Pursh)、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 A. Bennett)、南方眼子菜(Potamogeton octandrus Poir)和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6种叶异形水生植物为材料,对它们的叶绿素含量、气孔性状、解剖结构和HCO3-利用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了两种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结构和无机碳获取策略的差异。结果显示,幼态叶比成熟叶的叶片更薄,具有更少的细胞层数,幼态叶上下表面均不具备气孔,而成熟叶上表皮有气孔。说明幼态叶在结构上增加细胞比表面积,增加水下吸收无机碳的能力,而成熟叶的结构能更好地吸收大气中的CO2。pH-drift分析结果证明,幼态叶具有更高获取水下无机碳的能力,以适应沉水环境。本研究还发现眼子菜和南方眼子菜的幼态叶可以利用水体中HCO3-为额外碳源,更有利于其在沉水环境中生长。研究结果阐明了叶异形水生植物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结构和利用无机碳获取策略对水下和气生环境的适应性。
摘要:
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闽楠(Phoebe bournei (Hemsl.) Yang)异龄复层混交林(简称杉楠复层林)和檫木(Sassafras tzumu (Hemsl.) Hemsl.)、闽楠异龄复层混交林(简称檫楠复层林)中的7年生闽楠幼树为研究对象,以纯林中的7年生闽楠幼树为对照,研究3种林分中闽楠幼树的生长量、叶片表型、叶片显微结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参数日变化和光合-光响应曲线的变化规律,分析复层林和纯林中闽楠幼树生长、叶片形态和光合特性的差异。结果显示:(1)与闽楠纯林相比,杉楠复层林中闽楠幼树的胸径增量和树高增量分别高46.61%和43.87%;檫楠复层林中闽楠幼树的胸径增量和树高增量分别低20.75%和26.53%;(2)与闽楠纯林相比,两种复层林中闽楠幼树的叶片鲜重和含水率减小,叶片变薄变“细长”,同时其中脉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显著降低;(3)两种复层林中闽楠幼树的叶绿素a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纯林中的闽楠;(4)纯林和杉楠复层林中闽楠幼树的净光合速率除上午8∶00外差异不大,檫楠复层林中闽楠的净光合速率在10∶00和14∶00时均显著小于前两者。研究结果表明杉楠复层林下闽楠幼树的生长状况更优,檫楠复层林因为遮阴程度高等原因,对闽楠幼树的生长造成抑制。
摘要:
为了探究竹子分株系统构建过程及其与人工经营的关系,本文对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C. D. Chu et C. S. Chao 'Prevernalis’)不同年龄母竹、不同覆盖年限竹林进行土壤盆栽实验,比较了各处理竹苗地下茎分枝生长差异。结果显示:在盆栽竹苗分株系统构建过程中,地下茎以竹鞭分枝为主;2年生母竹盆栽苗地下茎分枝数量普遍高于1年生盆栽苗,且地下茎分枝表现出随竹林土壤覆盖年限增加而减少的趋势;盆栽苗地下茎分枝主要分布于第Ⅱ、Ⅲ、Ⅳ分枝的鞭中位置;1年生母竹盆栽苗地下茎分枝以第Ⅱ分枝级别的鞭中、鞭梢部位为多,而2年生母竹盆栽苗则以第Ⅲ分枝级别的鞭中、鞭梢部位为多;随土壤覆盖年限增加,地下茎分枝偏向分布于较为靠前的分枝级别。研究发现,母竹盆栽苗分株系统的构建主要采取了扩大地下分枝的策略,其2年生母竹与竹鞭中部着生侧芽的分枝生长对分株系统拓展贡献率较大;竹林土壤覆盖时间越久越不利于地下茎分枝。由于竹子分株系统具有时空拓展性,其地下茎分枝生长特征尚需持续观察。
摘要:
纳米银(AgNPs)是一种潜在的新型环境污染物,本研究以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 (L.) Schleid)休眠芽为实验材料,研究AgNPs对休眠芽萌发率、存活率及叶状体数目、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的影响,并对各项指标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gNPs可以抑制紫萍休眠芽的萌发,高浓度(10 mg/L)时可造成休眠芽死亡率显著增加。紫萍休眠芽萌发后叶状体数目和叶状体面积、色素含量均随浓度增加逐渐降低,表现出剂量效应,且叶绿素a对AgNPs最敏感。研究结果表明AgNPs对水生植物紫萍无性繁殖体的萌发和生长都具有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
专题综述
摘要:
莲(Nelumbo)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中唯一的水生花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及经济价值。花期是影响莲观赏价值的重要性状,花期调控对其生产和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莲一般6-8月开花,但是通过花期调控,可以实现一年四季均能开花。本文针对莲花期的定义和特点、花期调控的基本原理、分子机制和调控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地综述,并对莲花期调控的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莲花期调控的深入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