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2024年  第42卷  第6期

栏目
系统与进化
摘要:

本文对在我国新发现的外来入侵植物地中海大麦(Hordeum murinum subsp. leporinum (Link) Arcang.)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也提供该亚种的彩色图和墨线图,编制了亚种检索表以示区别。实地调查发现,本亚种的传播方式主要是车辆、人或动物的携带。评估结果表明,该物种在中国有大面积爆发扩散的潜在危险,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摘要:

为提高杜鹃(Rhododendron)杂交育种效率,采用实地观测法并结合显微亚显微观测对映山红(R. simsii Planch.)、溪畔杜鹃(R. rivulare Hand.-Mazz.)和毛棉杜鹃(R. moulmainense Hook.)的开放动态、花部特征、不同开放时期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等开花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3种杜鹃花期存在不遇的情况,映山红花期为3月中旬至4月初,20~25 d,单花花期11~15 d;溪畔杜鹃花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约30 d,单花花期12~15 d;毛棉杜鹃花期为4月中旬至5月初,15~20 d,单花花期8~13 d。(2)3种杜鹃雄蕊形态特征相似,颜色存在较大差异;花粉均为复合型四合体,表面具粘丝,可将花粉连接成串丝状;映山红花粉活力最强时期为花冠平展期(82.77%),溪畔杜鹃为喧蕾期(55.66%),毛棉杜鹃则在初开期花粉活力达到最高(81.86%)。(3)3种杜鹃花柱形态特征相似,颜色存在较大差异;柱头表面乳突细胞随开花进程均呈先皱缩而后逐渐平整饱满到最后干瘪、解体的变化;柱头可授性均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溪畔杜鹃在初开期就具有较强可授性,映山红和毛棉杜鹃均在花冠平展期有强可授性;均可根据柱头形态特征判断可授性强弱。(4)3种杜鹃均为雄蕊先熟,雌蕊后熟。

生态与生物地理
摘要:

基于弄岗15-hm2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动态监测样地2021年的野外复查数据,本研究对林分整体和优势种的随机体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生活型和环境因子角度探讨随机体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无论是林分整体还是优势种的角尺度分布中,随机体频率均最高,在0.5以上。林分整体和优势种角尺度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乔木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灌木为聚集分布,且随机体比例均超过55%。原有植株个体数、平均胸径、平均海拔、地形湿润度指数和坡度对随机体的解释率较高。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随机体在喀斯特天然林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分布受林木生活型、生物因素以及复杂地形条件的共同影响。

摘要:

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 Merr.)林是霞浦浮鹰岛主要森林群落,为探究其演替动态和共存机制,基于典型样方法,采用生态位测度、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和AC联结系数(ACJaccard系数(JAOchiai系数(OIDice系数(DI)检验等方法,对霞浦浮鹰岛台湾相思群落样方灌木层的主要物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杜虹花(Callicarpa pedunculata R. Br.)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为最大,在群落灌木层中占据绝对优势。(2)台湾相思群落灌木层主要物种间的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均较小,各物种对资源利用比较充分。(3)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越大,其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也越高,但不存在绝对的正相关。(4)台湾相思群落灌木层的主要物种总体联结性表现为不显著负联结,群落仍处于动态演替不稳定阶段。(5)种对间正负联结比为0.98,几种联结检验显著率均较低,其种对间联结程度较弱,物种竞争不激烈。(6)联结系数AC、JA、OI、DI指数与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种间联结越强,其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也越高。研究结果表明,霞浦浮鹰岛台湾相思群落灌木层主要物种对环境资源利用较充分,大部分物种间竞争较弱,台湾相思幼苗未能占据绝对优势,群落稳定性较差,存在逆向演替可能,应适当采取人工抚育手段。

摘要:

本研究在神农架南坡建立1 hm2的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固定样地,分析了该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垂直结构、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群落物种丰富,共调查到维管植物216种,隶属78科154属,其中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38科69属107种。区系成分中,热带分布的科、属分别占总科、属数的50.00%和40.58%;温带分布的科、属分别占总科、属数的34.21%和53.63%。常绿树种占比55.14%(59种),落叶树种占比44.86%(48种),其中常绿树种的多度、胸高断面积和重要值占比分别为82.23%、64.79%和73.03%。偶见种占比33.64%(36种),稀有种占比8.41%(9种)。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各个层次物种丰富。径级结构呈倒“J”型,属于增长型群落。优势种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聚集分布。研究表明,该群落的常绿树种重要值明显高于落叶树种,属于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 Blume)+曼青冈(Cyclobalanopsis oxyodon Miq.)群系,是该区域代表性的常绿阔叶林。区系成分体现出神农架作为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分界线的特征。群落有着较好的更新能力,呈现向常绿阔叶林顶极群落演替的趋势。

摘要:

基于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对福建平潭5个无居民海岛的种子植物进行物种组成分析与地理成分划分,并与不同地区海岛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进行对比,探讨了5个无居民海岛之间的物种相似性以及与岛屿空间特征参数的关系。结果显示:(1)5个海岛共有种子植物71科179属213种(含种下单位),剔除42个外来物种,共有种子植物65科145属171种,生活型以草本占比最高,其次是灌木、藤本和乔木。(2)在科、属、种水平上,区系类型主要由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组成,热带、亚热带成分占比最高。(3)随着纬度的增加,植物区系具有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体现了海岛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纬向分异性。(4)属种相似性上,平潭5个无居民海岛间植物的物种相似度普遍较低。此外,岸线长度、高程和周长面积比等空间参数对海岛物种丰富度影响不显著。

摘要:

凋落叶分解和养分释放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重要环节。为探讨凋落物在不同林层高度下的分解动态以及养分释放差异,本研究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甜槠(Castanopsis eyrei (Champ. ex Benth.) Tutcher)、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 (Hemsl.) Penk)3种不同品质凋落物叶片为实验材料,采取凋落物分解袋法,开展为期1年的凋落物在空中5 m(H5)、0.5 m(H0.5)和地面(H0)3个林层高度上的分解实验。结果显示:(1)在1年分解期内,3种品质凋落物在空中的分解比地面质量残留率低14.13%~21.22%;(2)随着分解时间的增加,3个林层高度上的差异分别出现在拟赤杨的分解前期,甜槠和杉木的分解后期;(3)无论在地面还是空中,高品质凋落物均比相同位置低品质凋落物的分解速度快;(4)随着时间的增加,3种品质凋落叶在3个林层高度下的养分残留率最终表现为拟赤杨<甜槠<杉木,凋落叶分解时的养分化学计量比受叶片自身初始化学性质的影响较大,受林层高度的影响较小。

遗传与育种
摘要:

水流在水生入侵植物的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凤眼蓝(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s)是我国危害极大的水生入侵植物。本研究基于AFLP标记,对长江中下游14个凤眼蓝种群(共399个植株)进行了克隆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以探究水流对凤眼蓝扩散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用4对AFLP引物,共检测到186个位点,其中56个为多态性位点(占30.11%)。该区域凤眼蓝种群的克隆多样性(D=0.273)和遗传多样性(I=0.011,HE=0.017)均很低,是由于优势的克隆生长而导致。种群间遗传分化很小(GST=0.019);同时AMOVA分析结果表明,1.84%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间,98.16%来自于种群内部,且14个种群间存在1个共有基因型,说明水流是长江流域凤眼蓝传播的主要媒介。因而,控制水流将极大促进该物种的有效治理。

摘要:

作为植物特异性转录因子家族,SQUAMOSA启动子结合蛋白(SBP/SPL)参与多种生物过程。本研究基于基因组数据鉴定了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4个品种的SBP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功能预测。结果显示,4个品种共鉴定出172个SBP基因,各品种的基因成员数量不同,其染色体分布也有差异,根据系统发育树,可将其分为9个亚族,不同亚族在各品种中的分布不同。相同亚族的家族成员具有相似的基因模块和结构,均具有SBP基因特有的保守结构域。SBP基因启动子包含的顺式作用元件与植物激素、生长发育、防御与胁迫相关。基因组织表达情况分析表明,大部分SBP基因在茎、叶和花中都有表达。

生理与发育
摘要:

菱属(Trapa)植物具有沉水叶、浮水叶和不定根3种光合器官,且沉水叶仅出现于幼苗期。本文以常见野生菱属植物四角菱(T. quadrispinosa Roxb.)为实验材料,比较了不同光合器官在不同生长期的结构及光合特性差异。结果显示:(1)沉水叶结构简单,浮水叶为典型异面叶;(2)在幼苗期和成熟期,不定根均具有根的结构且含有叶绿体;3种光合器官的叶绿体大小及形态存在明显差异;(3)浮水叶的叶绿素a (Chla)、类胡萝卜素(Car)、总叶绿素(Chls)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幼苗期不定根和浮水叶的叶绿素b(Chlb)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4)浮水叶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包括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显著高于其他组;(5)氧气交换速率分析结果显示,幼苗期不定根>沉水叶>浮水叶>成熟期不定根。综上所述,幼苗期四角菱的不定根光合能力高于沉水叶,成熟期的浮水叶光合能力高于不定根。

摘要:

为分析性别及叶形对光合能力、能量分配与耗散的影响,本研究以圆柏(Sabina chinensis (L.) Ant.)雌株、雄株和雌雄同株3种个体的鳞叶和刺叶为材料,测定了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特性参数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含量。结果显示:雌株和雄株刺叶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率(WUE)和NSC显著高于鳞叶;雄株、雌株刺叶的非光化光淬灭系数(NPQ)和光能捕获能力(1/Fo−1/Fm)显著高于鳞叶,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实际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ФPSⅡ)、光化光淬灭系数(qP)、潜在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和半饱和光强(Ik)显著低于鳞叶。雌株的Pn、NSC、NPQ和1/Fo−1/Fm显著高于雄株, Fv/FmETRqPrETRmaxIk显著低于雄株。相关性分析表明,NSC与Pn和1/Fo−1/Fm呈极显著正相关,与ETR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圆柏刺叶通过提高光能捕获能力及热散耗能力适应强光照环境,而鳞叶通过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和光保护机制,能够适应弱光照环境。雌株可通过较强的光合速率获取较多的NSC,从而满足其生长繁殖的需求。

摘要:

以亚硒酸钠为外源硒,采用叶面和土壤施肥两种方式进行富硒栽培,研究硒对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 (Sieb. et Zucc.) Maxim)吸收铅(Pb)、镉(Cd)、汞(Hg)、砷(As)等有害元素的影响,以及对其总黄酮、淫羊藿苷和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土壤施硒时,除As外,10 mg/kg处理组可抑制箭叶淫羊藿对有害元素的吸收,更高浓度的硒则促进有害元素的吸收;叶面施硒时,4种元素的吸收均受到抑制,且具有剂量效应。(2)箭叶淫羊藿富硒效果显著,叶片中的硒含量随硒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时,叶面施硒肥可促进箭叶淫羊藿叶片的生长。(3)硒处理可促进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且呈浓度依赖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叶面施硒能减少有害元素的积累,有利于药材质量的提升,未来可作为箭叶淫羊藿药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摘要:

抗坏血酸(AsA)氧化是调节抗坏血酸稳态的重要生物学过程,但该过程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是否受脱落酸(ABA)调节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水稻(Oryza sativa L.)抗坏血酸氧化基因OsAAO4为对象,分析其对ABA的响应特性,及其敲除系在ABA处理下的表型与生理特性。结果显示,OsAAO4具有丰富的ABA响应元件,ABA处理9 h后,其在根和幼叶中的表达量达到峰值。未经ABA处理时,OsAAO4敲除系KO-1、KO-2的株高、存活率与野生型(‘中花11’)均无显著差异;在ABA处理下,两个敲除系的株高分别比野生型降低38.34%和25.72%,存活率下降21.91%和5.48%,幼苗抗坏血酸氧化酶(AAO)活性下降35.31%和31.81%,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下降29.72%和26.95%,而AsA含量则分别提高27.17%和16.37%。转录组学分析发现,在ABA处理下,KO-1和野生型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氧化还原和氧化应激途径。研究结果表明OsAAO4介导的抗坏血酸氧化是维持逆境胁迫下AsA氧化还原稳态并确保幼苗正常生长的重要生理机制。

专题综述
摘要:

水体重(类)金属污染已成为当今国内外重要的环境问题,对水生生态系统稳定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工程上控制废水中重(类)金属污染的方法存在效率低、成本高、耗时长等问题,而且修复工程本身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导致生态系统进一步被破坏。因此,寻求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此外,重(类)金属的存在也给淡水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如何高效监测这些重(类)金属并对其毒性进行科学的评价,成为当今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传统上讲的水生漂浮植物浮萍(Duckweed)实际上是浮萍科浮萍属(Lemna)、紫萍属(Spirodela)和芜萍属(Wolffia)的总称。由于它们易在受控条件下培养且生长迅速,能对重(类)金属污染进行早期预警和后期修复等特点,目前已成为淡水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模式植物。本文对近20年来浮萍科植物作为受试材料指示淡水环境中重(类)金属生态毒性与毒理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回顾,总结了不同水平(分子、细胞、个体)浮萍科植物的响应特征和应用特点,并对现存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摘要:

氮素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也是植物体所需的重要营养元素。为应对土壤中氮素含量的变化,植物体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通路来精密调控根部构型,以达到最优的氮吸收效率。本文综述了植物根部接收氮素信号的感受器及其调控根系发育的具体途径,详细阐述了氮信号通路、植物激素以及其他分子间的交互对植物根系发育的协同调控,并展望了该领域研究的应用方向,以期为今后植物根系与氮素信号互作机制的探索提供新的研究思路。